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北京文學》2018年第9期|郭梅:那個人和那座城 ——“仙縣”遂昌與湯公顯祖的戲夢人生
來源:《北京文學》2018年第9期 | 郭梅  2018年09月14日08:23

作者簡介

郭梅,畢業(yè)于華東師范大學元明清戲曲專業(yè),杭州師范大學教授,中國民族學學會昭君文化研究分會常務(wù)理事、中國南戲?qū)W會理事、中國散曲研究會理事、浙江散文學會理事、浙江省社會科學界聯(lián)合會專家?guī)鞂<?、浙江省文化廳非遺專家?guī)鞂<?、杭州市非遺專家委員會委員、杭州市青年文藝家、杭州市劇協(xié)主席團成員、湖州市作協(xié)顧問。主要研究戲曲及傳統(tǒng)文化,創(chuàng)作上主攻散文,有《我心如舟》等散文集,曾獲第七屆冰心散文獎和浙江省第十七屆、第十九屆哲社獎等獎項。

我國民間一直喜歡和習慣用“插金戴銀”之類的詞匯說明富貴人家女子的生活狀態(tài),確實很形象,當然,也不免頗為世俗,于是,小女子私心里一直對黃白之物尤其是黃金缺乏好感,幾件女人必有的金飾一直閑置著,極少佩戴。不過,在第二次參觀遂昌金礦國家礦山公園之后,我發(fā)現(xiàn)自己悄然改變了固有的觀念——從找礦、探礦到碎礦、選礦,從古人的燒爆法取礦石、制團燒結(jié)、鉛還原捕收、灰吹法分銀等工藝步驟,到現(xiàn)代黃金生產(chǎn)通過磨礦、浮選、浸出、洗滌、置換、酸洗、熔煉、電解、澆鑄等復雜的工藝冶煉出黃金成品,從黑灰相間丑不溜秋毫不起眼的礦石到沉甸甸金燦燦耀眼奪目的金磚金飾,個中之苦痛艱辛堅忍付出,豈是簡簡單單的“淬煉”二字可以完全形容涵蓋的?從現(xiàn)代選冶技術(shù)的角度看,黃金品位達到3克/噸就有開采價值,10克/噸就算富礦。而遂昌金礦的礦石平均品位達到20克/噸,屬于巖金類型,黃金白銀分布在黑白相間的石英巖脈中,有黑金白銀之稱(黑色是金,白色是銀),顯然是一座大富礦。不過,在參觀的過程中,解說員不止一次指著頭頂某塊礦石告訴游客,這一大條礦脈品位非常之高,但這一部分決不能開采,因為它是礦硐的支撐柱,只有斷然放棄了它,才能保證整座礦山的安全和生產(chǎn)的持續(xù)性,否則,害莫大焉——明萬歷二十七年(1599),在縣令湯顯祖因反對開礦不果憤而棄職后的第二年,遂昌黃巖坑便因積水一直無法抽干,朝廷又催逼上交金銀,冒險開采支撐柱而引起大塌方,傷亡慘重,不得不“奉詔報罷”——這一場血腥的礦難,是遂昌金礦從唐至明開發(fā)史的結(jié)穴之筆。換言之,礦冶史家基本以此認定湯顯祖就是中國古代最后一個在遂昌組織開礦的地方官員,而文學史家、戲劇史家和明史專家們則也許樂意如是描述這個四百余年前發(fā)生在浙西南一座小山城里的絕不算起眼的歷史事件——就是遂昌的這座“金山銀山”,觸發(fā)了仁政愛民的七品芝麻官湯顯祖對罔顧百姓生死一心追索財寶的朝廷的進一步不滿,也引發(fā)了作為思想者作為哲人的書生湯義仍對時局對生命對生活態(tài)度人生價值的深層思慮,促使他作出其人生中也許是最后一個的重大抉擇,即從遂昌縣令任上離職返鄉(xiāng),寫戲教戲看戲品戲,過起優(yōu)哉游哉以戲自遣、以戲自娛、以戲自勵亦以戲勵人的鄉(xiāng)居生活——“玉茗堂開春翠屏,新詞傳唱《牡丹亭》。傷心拍遍無人會,自掐檀痕教小伶?!保ā镀呦ψ泶鹁龞|》)——玉茗堂外玉茗花下,他教給小演員的,豈止是杜麗娘和柳夢梅的浪漫愛情、豈止是曼妙的曲調(diào)優(yōu)美的故事、豈止是有情人終成眷屬的期許熱望?那生生死死間的板眼腔調(diào)幽咽婉轉(zhuǎn)起承轉(zhuǎn)合,排演的,是這位政治失意的讀書人眼里心底的世道人心;演唱的,是這位藝術(shù)踐行者對愛情對社會對政治對人生的深刻感悟和高遠理想;傳遞的,是這位哲人對這個世界的睿智洞察、無奈喟嘆和對后來人的殷殷垂告……

三年后,他被革職,從此再未起復,在家鄉(xiāng)江西臨川布衣終老。

萬歷二十一年癸巳,公元1593年的三月十八日,春花爛漫春色明麗,剛剛到任的遂昌縣令,四十四歲的湯顯祖的心情亦如山城的大好春光——他十四歲為秀才,二十一歲中舉人,和所有中國古代的早慧才子一樣,早就懷揣著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遠大理想,躍躍欲試??墒?,由于清高耿直,不肯接納權(quán)貴張居正的拉攏,兩次斷然放棄張所許諾的狀元的赫赫名銜,于是,三年一次的進士考試,他一直考到第五次才成功,而且,名次還不高——萬歷十一年癸未(1583)的三月十八日,他以第三甲第二百十一名賜同進士出身。這時候,張居正已死去一年,湯顯祖三十四歲,年過而立,早已不再是頭角崢嶸的翩翩少年,而是可以自稱老夫的中年人了。

新科湯進士顯祖先生自然想在大明朝的官場上大展一番宏圖,實現(xiàn)所有讀書人“達則兼濟天下”的高遠理想。但仍然事與愿違,新一任的內(nèi)閣權(quán)臣申時行、張四維又來招他入幕,承諾讓原無資格的湯顯祖參選庶吉士,以便他順利進入翰林院,為日后成為內(nèi)閣大學士鋪平道路。正直的湯顯祖自然不可能不拂卻大人物們的這番美意,而他的仕途也便順理成章地不可能不多舛了——先在北京禮部觀政,后到陪都南京任太常寺博士、詹事府主簿和禮部祠祭司主事等閑職,典型的懷才不遇報國無門。

萬歷十五到十七年(1587~1589),全國陷入大災(zāi)荒,百姓生活十分困苦。萬歷十八年(1590),西北邊防洮州失事,而申時行與邊將通賄,使邊防軍隊無心戰(zhàn)守,有識之士無不憂心忡忡,湯顯祖自不例外。翌年閏三月,出現(xiàn)了古人認為不吉利的彗星天象。和古代絕大多數(shù)皇帝一樣,在壞天象出現(xiàn)的時候,不是發(fā)個罪己詔應(yīng)應(yīng)景,就是向群臣問責。當時的萬歷皇帝選擇了后者,發(fā)了一個責難官員的上諭。遠在南京賦閑的湯顯祖把政治看得過于簡單,天真地把皇帝的官樣文章認作是針砭時弊、彈劾權(quán)臣的好機會,于是抱著為國分憂、仗義執(zhí)言的政治熱情,上了一道二千余言的《論輔臣科臣疏》,指出申時行的專權(quán)行為促使科臣為官不正,同時也影響了皇帝的權(quán)威,而官員們則為了個人利益不擇手段地巴結(jié)權(quán)臣,無所顧忌,誤國誤民。所以建議皇上批評申時行的誤國行為,令其將功補過,盡快罷免無行科臣,選用“素知名節(jié)者”,以利國利民。

天賦高才,但在政治上和盛唐時候的大才子李白一樣天真的湯顯祖完全沒有料到的是,這篇針砭時弊、陳辭剴切的《論輔臣科臣疏》竟然成了自己政治生涯的分水嶺,此疏一上,他就被貶到偏遠的位于雷州半島南端的徐聞縣做典史,兩年后,才“量移浙江遂昌知縣”。正如浙江大學周明初教授在其《湯顯祖:在政治與藝術(shù)之間》里所言:“理性和隱忍,機警和通變,深沉和權(quán)謀,勇猛和堅毅,還有忍辱負重,屈己下人,甚至卑躬屈膝,乃至為達到自己的目的不惜代價、不擇手段,這些素質(zhì)在湯顯祖身上都很少具備。”所以,他仕途蹭蹬也就并不奇怪了。

不知道是歷史有意體恤這位出生于八月十四月圓前夜的才子呢,還是故意吊詭,湯顯祖中進士和到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任所遂昌上任的日期,都是三月十八!這中間,隔著整整十年的光陰!從而立到不惑,才子湯顯祖依然滿懷著政治熱忱,認為自己總有一天能實現(xiàn)詩圣老杜始終未能如愿的“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理想。

知縣雖官卑職小,但畢竟是實職,干得好還有升遷的機會,湯顯祖終于可以一展身手了。和絕大多數(shù)中國文人一樣,湯公心目中最好的地方自然是陶淵明筆下“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的桃花源,而現(xiàn)實中的桃源則是當時的山東滕縣——萬歷二十二年(1594)、二十五年(1597),湯顯祖兩度赴京上計,途經(jīng)山東滕縣,看到原本貧弱的滕縣在縣令趙邦清的治理下短短三年就實現(xiàn)了經(jīng)濟騰飛,“……所至桑陰常滿,城壕半乃有蓮荷香,若南方。亭隧盡斥,垣樹表列。賓舍有序,學士誦歌,市賈無飾,男女廉貞。休休于于,河洛之間,蔥然一善國也”,不禁對趙邦清肅然起敬,決心把遂昌也建設(shè)成這樣一個理想的社會。

當時的平昌,即現(xiàn)在的遂昌是個很小的山城,四周重重疊疊的高山,交通不便,風氣閉塞。幾百戶人家緣溪聚居就算是縣城了,連泥土筑的城墻也沒有,學校、糧倉、城垣等無不頹圮。湯顯祖必須面對的,是賦寡民稀、盜賊出沒的現(xiàn)狀。甚至,遂昌由于森林茂密而虎患嚴重,且民間迷信虎受神佑,不敢打虎除害。

到任后,湯縣令顯祖先生將工作開展得有聲有色——

到遂昌才三天,風塵仆仆的湯顯祖就忙著瞻謁孔廟,他發(fā)現(xiàn)孔廟里講堂非常破舊,也缺乏藏書。十余年前的鐘知縣曾在此蓋了三間房子辦書院,但地方太小,無法容納寄宿生。四月初一,湯顯祖正式接印視事,又正好接到省里學政的公文,要求諸生演射??墒牵讲h既沒有書院更沒有射堂,沒有人會射箭。于是,湯顯祖馬上決定在瑞牛山前營建一座文武合一的射堂和書院??墒?,沒有經(jīng)費怎么辦呢?湯顯祖毫不猶豫地捐獻了向例歸知縣所有的訟費和罰款。六月,射堂落成;八月,每間可供兩人住宿的三十間學舍也建成了。這射堂和學舍合稱相圃書院——傳說,孔夫子曾在曲阜的矍相之圃習射,故曰相圃。這是遂昌的第一所正式學校,而湯顯祖在明倫堂后創(chuàng)建的尊經(jīng)閣也是遂昌最早的公立圖書館。為了保證書院的修繕和貧寒子弟的學費,湯顯祖還利用職權(quán)剝奪了城隍廟和壽光宮的二十五畝租田,給書院作為學田,以支付助學金和修繕費。毋庸諱言,作為一方父母官,湯顯祖此舉為遂昌的教育事業(yè)作出了巨大貢獻——其實,早在徐聞典史任上,他就曾在江西老鄉(xiāng)、徐聞知縣熊敏的支持下創(chuàng)建貴生書院。他之重視教育,既是書生本色,亦是儒家修齊治平思想的具體體現(xiàn)。在遂昌相圃、尊經(jīng)閣落成之際,他欣然命筆,寫下了不少詩歌,如:

相圃新成十韻示諸生

禮樂在平昌,諸生立射堂。

山形君子似,地脈圣人傍。

四獸風云合,三龜日月良。

天門馳直道,星舍翼回廊。

半壁新泉暖,成帷舊木蒼。

嘗聞殷曰序,如見孔之墻。

遠意桑蓬色,清歌皪藻香。

修容隨抗耦,射策擬穿楊。

有鵠求臣子,為侯應(yīng)帝王。

同科非爾力,得雋乃吾祥。

在詩中,既有對諸生的殷殷囑咐,又對他們寄予了厚望,一派儒生和長者之風。

又如《平昌尊經(jīng)閣成,率諸生恭讀御箴。下宴相圃,欣言十八韻》:

君子猶名地,周公即有源。

平昌開舊館,前令作新門。

朱雀何飛舞,靈蛇太伏蹲。

或為聞地理,爰筑見天根。

遂爾升層棟,因茲賁復垣。

山川夾戶牖,日月倒懸軒。

氣脈宜龍舉,階梯此駿奔。

鐘球懸圣作,鼓篋付司存。

似謁河宗帝,如招洛誦孫。

橫經(jīng)將吏事,直道倚君恩。

……

后來,湯顯祖在其不朽名劇《牡丹亭》的第二十出《鬧殤》里描寫陳最良和石道姑爭奪二頃祭田,結(jié)果石道姑落敗,這一情節(jié)便很有可能來源于他在遂昌興建相圃書院的親身經(jīng)歷。當時,湯顯祖常常在公務(wù)之余去書院看望師生們,和他們談詩論文,有時候還親自替諸生批改文章,使遂昌子弟受益匪淺。眾所周知,在湯氏之前五百年,北宋文豪蘇軾被貶到偏遠的海南島儋州,他心態(tài)豁達,隨遇而安,在極其艱苦的環(huán)境中于載酒堂上著述講學,傳播中原文化,“講學明道,教化日興,瓊州人文之盛,實自公啟之”。而湯顯祖在遂昌的德政,與蘇公當年對儋州黎民士子的熱忱付出,何其相似乃爾!他倆,無不是不世出的大才子,亦無不是心懷民瘼,達則兼濟天下,窮也不甘僅僅獨善其身的愛國愛民的大赤子。換言之,湯公和蘇公,都是無論窮通,那一顆為蒼生嘔心瀝血的赤子之心始終如一!小城遂昌之遇湯公,實乃大幸也!

湯顯祖到任那一年的十月,一個深夜,老虎進城咬傷了一個小孩,于是他下決心打虎除患,未料一縣青壯不敢應(yīng)募。湯公遂禱告城隍:“我與神共典斯土,人之食人者吾能定之,而不能于止虎。民曰有神。夫虎亦天生,貴不如人。神無縱虎,吾將殺之。”一掃民眾疑慮,再親自率領(lǐng)鄉(xiāng)勇兵丁高舉火把驅(qū)除老虎,于是虎患漸靖。他還請來自江山的名醫(yī)何曉用巨勝膏治愈了受傷的孩子,于是滿城百姓爭相傳誦縣太爺?shù)亩鞯隆?/p>

除了重學興教、驅(qū)虎安民,湯顯祖在遂昌還有許多為人津津樂道的政績。他,班春勸農(nóng),獎掖農(nóng)桑;他,勒殺盜酋,整頓治安;他,抑制豪強,公平稅賦,收齊了豪強的陳年欠租,大快人心;他,甚至還循古代良吏之風,在遂昌留下了“除夕遣囚”和“縱囚觀燈”的佳話——除夕,萬家團圓之佳期,湯公親臨監(jiān)獄,放囚徒回家過年,與親人團聚。他寬厚博大的胸懷無疑讓遂昌百姓感佩莫名,正月初四,囚犯們一個個在父兄的陪送下回到監(jiān)獄,繼續(xù)服刑。元宵佳節(jié),笙歌繞城,萬民歡騰,湯縣令特地組織囚犯到原來供官員眷屬賞燈的河橋之上觀看花燈,以良辰美景激發(fā)犯人改過自新的決心。這兩則佳話,數(shù)百年來一直流傳于遂昌民間,越來越傳奇,越來越深入人心,也越來越體現(xiàn)出“湯青天”“湯遂昌”在黎民百姓心目中的尊崇和分量。而湯顯祖詩集里的兩首作品,則如實記錄了當時的情景和他的心情:

除夕遣囚

除夜星灰氣燭天,酴酥銷憾獄神前。

須歸拜朔遲三日,溘見陽春又一年。

平昌河橋縱囚觀燈

繞縣笙歌一省囹,寂無燈火照圓扃。

中宵撤斷星橋鎖,貫索從教漏幾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