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蔡駿vs甫躍輝:站在現(xiàn)實的時間點上,回望記憶
來源:《收獲》微信公眾號 | 蔡駿 甫躍輝   2018年09月17日08:54

作家蔡駿

01

快樂源自寫作本身,無關(guān)榮譽與金錢

甫躍輝:最早讀到你的小說,是我高中時候。是在《萌芽》雜志上,記得是叫做《荒村公寓》,那時候你在做什么工作,處在怎樣的生活狀態(tài)?

蔡駿:那時,我在上海郵政做年鑒編輯,一個比較清閑的工作。沒有太大的壓力,當然也沒有任何應酬,也很少跟朋友往來,所有的業(yè)余時間都用來閱讀和寫作?!痘拇骞ⅰ返木唧w寫作時間是在2004年夏天,構(gòu)思是來源于當年《萌芽》雜志刊登的短篇《荒村》。后來,決定把這個短篇換成新的故事,變成長篇。當時寫得很快,我記得兩個月就完稿了?!痘拇骞ⅰ肥莻€長篇,你在《萌芽》上看到的可能4月份刊登的短篇。

甫躍輝:算是在郵局上班?我記得上海的作家孫甘露老師以前也在郵局待過。郵局對你的寫作有什么影響嗎?

蔡駿:是的,最早在基層的支局工作,就在思南路,金宇澄老師的《繁花》里多次寫過的那條路。后來,再轉(zhuǎn)到市局的辦公室做年鑒工作。

我覺得早期在郵局的生活對我的影響是有很多重層次的,讓我跟其他許多人的成長軌跡不同。因為我不太跟同事們來往,就處在一個比較孤獨的環(huán)境,讓我單純地閱讀和寫作。在那個環(huán)境里,讓我徹底消滅了精英意識,直到現(xiàn)在,我還很排斥“精英”這兩個字。

當然,在郵局工作可能對書信之類的傳統(tǒng)有些眷戀,這些情節(jié)在我的作品中可能也會寫到。我在小說里寫過,最早我是學習電報的,背誦過2000個民用電報密碼,但可惜從沒有使用過。因為從上班的那天起,電報這種古老的形態(tài)就被淘汰了,所以我有一種處于夕陽產(chǎn)業(yè)的感慨,但又有一點點懷舊的情懷。

甫躍輝:郵局大概就是一個特別平民化的地方吧,也是個特別溫暖的地方。我沒在郵局工作過,但經(jīng)常到郵局,去寄信寄錢或者兌稿費。我對郵局有個想象,這是個人類遠距離交往的中樞,一個人跟遠方另一個人聯(lián)系的樞紐,感覺會有很多故事發(fā)生。不知道您在郵局工作期間,有沒有遇到什么特別的故事?

蔡駿:對的,你這個感覺是對的,在那里會接觸到很多人,雖然從來沒有深入了解過。以前在思南路工作時,我經(jīng)常遇到趙麗宏老師,他經(jīng)常來取稿費匯款單。那時候我自己在寫詩,我讀過趙老師的詩,但我從未跟他打過招呼,只是看著他、觀察他。這些,都是在基層遇到的特別的故事。到了市局做年鑒工作后,就會接觸到大量的歷史性的東西。

甫躍輝:你現(xiàn)在還記得那些電報密碼嗎?我覺得你說了一個很有意思的事。你說電報是一種“古老的形態(tài)”??墒?,曾經(jīng)何時電報可是高科技。就像郵局,曾經(jīng)非常重要,很多遠距離的聯(lián)系都靠它。后來,電話普及了,手機普及了,尤其是網(wǎng)絡普及了,郵局似乎也變得很古老了,很落伍了。我看你的小說里,往往有懷舊的成分,會不會跟這有關(guān)?

蔡駿:有一部分關(guān)系的。電碼,現(xiàn)在我基本忘光了,因為從來沒有實際操作過。但當時確實背出了2000個。市局在四川路橋,那是一棟1924年的老建筑,無數(shù)間的辦公室,本身就有數(shù)不清的故事。

甫躍輝:我設想過,假如我是郵局工作人員,看到各種來郵局的人,會想些什么。他們有的來寄信,有的來寄錢,有的來取錢,還有的來做別的。我肯定會觀察他們,也會對他們有所想象。想象在小說中太重要了,那些想象對你最初的寫作有多少作用?

蔡駿:有一些作用。在《最漫長的那一夜》里,有一篇《莫斯科不相信眼淚的一夜》,就是我后來的想象。每個人必然都會有故事的,有的是知識分子,有的是普通百姓,雖然對我來說,不過就是幾面之緣。

甫躍輝:市局里的故事,有被你寫成小說的嗎?你的故事似乎很多都是聽來的,或者有自己經(jīng)歷的成分?

蔡駿:《白茅嶺之狼一夜》的原型就是曾經(jīng)和我同一辦公室的退休干部和我說的一個故事,他以前是監(jiān)獄看守的軍官。原稿是一個有關(guān)老人的故事,后來做了很多修改,把這個退休干部給藏起來了。

除了編寫年鑒,我還參與編過一本《上海郵政儲蓄匯兌簡史》,所以跟許多退休干部打過交道,也看過大量的檔案等等,因為我喜愛歷史。這部分也算是個人愛好之一。

甫躍輝:他們會給你講故事嗎?

蔡駿:主要是跟我一個辦公室的那個退休干部跟我講故事多,老年人都這樣。對我來說,其實有時候還會不耐煩。

甫躍輝:哈哈,可以想象得到。你那時候開始寫作了嗎?

蔡駿:2000年,在思南路的時候就開始寫了,當時很單純,只是想寫而已,沒有想過未來會怎樣。榕樹下時期的短篇都是那時候?qū)懙?,包括我的第一本書《病毒》也是?/p>

在榕樹下的第一個短篇,其實是受到王小波很多影響的。他的唐朝故事,一半現(xiàn)代,一半古代。

甫躍輝:那時你二十一、二歲。很多小說家都是這個年紀開始寫作的。但詩人開始寫作的時間往往更早。上次我們一塊兒吃飯,我才知道你那么喜歡詩歌。在寫小說之前,你寫過詩嗎?

蔡駿:更早之前,當時幾乎每天寫一首,基本都沒發(fā)表過。

甫躍輝:那些詩留下來了嗎?

蔡駿:都有的,記在小本子上。前年又一次都被整理出來了。

甫躍輝:現(xiàn)在怎么看這些詩?

蔡駿:都很幼稚,沒什么價值,但是寫的過程中,有時候會帶著許多劇情,甚至會想到有敘事詩,于是便產(chǎn)生了把這些情節(jié)變成小說的念頭。

甫躍輝:你剛才說,剛開始寫小說時只是很單純地想寫,沒想過未來會怎樣。那你開始對自己在寫作上的未來有所考量是什么時候?

蔡駿:2000年,得了“貝塔斯曼人民文學新人獎”,獲獎的短篇小說《綁架》登在那年的《當代》雜志上,給了我一個未來的可能性。實際上這次獲獎后來并未對我有什么幫助,但可能第一次有了一些文學上的念想。

甫躍輝:那你這算是非常順利啊,那年你剛開始寫小說。

蔡駿:是,得獎比較幸運,純粹的自然投稿被選中,還生平第一次去北京領(lǐng)獎。當然對我來說有兩條選擇,一是繼續(xù)寫這些短篇小說,二是寫長篇。很快,有個契機讓我寫了第一本長篇《病毒》。我算是選了第二條路,也是類型小說的道路。所以,這個得獎后來對我沒有起到實際作用。

甫躍輝:當時選擇這“第二條路”的原因是什么?

蔡駿:首先還是因為發(fā)現(xiàn)了自己的有寫類型小說長篇的才能,并且至少得到了網(wǎng)友們的認同。第二,我也知道純文學期刊發(fā)表小說,如果都是自然來稿,難度極大。當時我的短篇只能在網(wǎng)上發(fā)。

甫躍輝:這個是怎么“發(fā)現(xiàn)”的?

蔡駿:寫作過程中比較順利吧,或者說讓自己也很興奮,因為當時中國沒有人寫這樣的小說,我等于自己開創(chuàng)了一個全新的類型和模式。

甫躍輝:這個厲害。那你開始“職業(yè)化寫作”大概是哪一年?

蔡駿:我覺得某種程度上,我從未“職業(yè)化寫作”,因為我始終有個工作的身份。以前是郵政員工,后來自己開公司。某種程度來說,自己開公司所消耗的心血還比原來上班更大。

甫躍輝:這個我明白。我說的“職業(yè)化寫作”或許應該說是“自覺式寫作”吧,和剛開始的“自發(fā)式寫作”不同。有人把寫作分為三個階段:自發(fā)、自覺、自足。最初都是自發(fā)式寫作,然后是自覺式寫作,就是對寫作開始有了主動的思考或者認知。

蔡駿:那大概從2000年就算是自覺式寫作了吧,當時是一直都有各種思考的,我記得那年榕樹下的“心靈世界”版塊還有王安憶老師的講課文字稿,很長,分析了許多名著和小說。當時我看了大量的先鋒派的小說,但是留下印象最深刻的,卻是張承志的《心靈史》?!缎撵`史》幾乎可以算是從靈魂深處影響我的,它沒有影響到我的文學創(chuàng)作,但影響到了我本人。

甫躍輝:你剛才說的,讓我有兩個疑惑。先說第一個,你說開公司很累,那你是怎么平衡寫作者和公司經(jīng)營者這兩個身份的?我說的不單是時間上的平衡,還有思維方式上的平衡。

蔡駿:是的,我只能說我是個理性與感性同樣強大的人,我很理性,也很能忍耐,我的意志力比許多人都堅強,不會輕易放棄一件事。思維方式上,有時候有沖突,但有時候也會幫助我打開思維,尤其是經(jīng)營公司,不可避免會遇到各種不同的人,而對于人的觀察和了解,對于寫作是非常重要的。假如我悶頭在家只管寫作,很可能不再是一個“凡人”,而一旦脫離社會,再想要找回來是很難的。我覺得通常來說,好的作家首先應該是“凡人”。當然,我個人花在交朋友以及飯局喝酒上的時間幾乎為零。

甫躍輝:記得第一次見到你,是我們一起去北京開青創(chuàng)會。在機場候機時,我們這些所謂的“嚴肅文學”作家,要么在聊天要么在看手機,我注意到你一言不發(fā)地在寫著什么,問了你,才知道你在寫小說的提綱。你還記得這件事吧?你比很多作家都勤奮得多。

蔡駿:先說故事靈感和提綱這件事吧,靈感我覺得是隨時都會有的,有了就記錄下來,這已經(jīng)積累了不知道多少了。但有了靈感未必就會寫,有些作為小說可能是不成熟的,有些可能確實很好,但我現(xiàn)在還無法駕馭,只能留待將來。

再說提綱,這個對我來說是必須要做的功課。每個小說,無論長篇短篇都要寫。寫提綱的過程其實就是一個幫助思考完善故事的過程。如果提綱寫作遇到問題,那么就可以果斷的放棄或者大的調(diào)整,不會再寫到一半放棄。

至于勤奮,怎么說呢,可能因為性格原因吧。我是摩羯座,天生就對自己的要求很嚴苛,我現(xiàn)在每天都在寫作,無論多少。

另外,我確實感覺到寫作是生命中最讓我感到快樂的一件事,寫作本身會帶來成就感。這個成就感不是說出版以后得到了多少榮譽,賺了多少錢,而是寫作過程的成就感。哪怕寫到一半寫出了自己想要的感覺,就能帶給自己很多驚喜。

甫躍輝:這樣的寫作真是特別有條理,這跟你經(jīng)營公司有關(guān)系么?經(jīng)營公司也需要這樣的理性。我自己寫作是幾乎不會列提綱的,只會腦袋里想一想。

蔡駿:經(jīng)營公司必須要理性,盡量不要感性。不過還好,我現(xiàn)在公司管得比以前少多了,有總經(jīng)理和團隊在管理,大多數(shù)時間我是在寫作的。

甫躍輝:你寫作每天都是在早上?

蔡駿:現(xiàn)在是下午和晚上,基本上在家有空就寫。

甫躍輝:閱讀呢?都安排在什么時候?這就關(guān)系到我對你的第二個困惑。你剛才說到不少作家和書,包括王安憶老師、張承志、《心靈世界》、《心靈史》等。似乎你閱讀“嚴肅文學”的作品更多,它們對你的影響也更大?

蔡駿:嚴肅文學先讀,類型文學后讀,都對我有影響吧。當然從根本上來說,一定是嚴肅文學的影響更大。2000年以后,讀了斯蒂芬金的許多作品,以及《午夜兇鈴》的原著,才開始寫懸疑小說的。不過,除了小說,我讀歷史更多,純屬個人喜好,各種各樣的歷史著作,包括一些學術(shù)性很強的。

甫躍輝:你說晚上寫作,還讓我想到《最漫長的那一夜》第二季的題記:“獻給所有深夜不睡覺的人,最漫長的那一夜,我陪你度過”。

蔡駿:這個跟寫作有關(guān),也有跟深夜的思考有關(guān),還有深夜的遭遇,在那種氣場里頭,總會給人跟白天不同的感覺。

02

文字從來沒有高低貴賤

甫躍輝:這樣的閱讀,大概能部分地解釋你的寫作吧。你是中國當下最優(yōu)秀的類型文學作家之一,這毋庸置疑。另外,你最近卻有很多作品發(fā)表在“嚴肅文學”的期刊上,算是兩種文學的“雙棲作家”,你是怎么看待這兩種文學的?

蔡駿:文字從來沒有高低貴賤,只是不同的追求罷了,所謂嚴肅文學也從來不是一個統(tǒng)一標準。中國四大名著其實都是類型文學,后世研究者給他們加了許多東西,未必是當年創(chuàng)作者自己想過的。

當然,我到現(xiàn)在也在不斷的摸索,所謂嚴肅文學的標準何在?也許確實有很高的要求,對于人物形象、語言文字、命運表現(xiàn)等等。但是價值在哪里?我讀有的文學期刊的小說,會讀到讓我流淚的部分,比如上個月讀李云雷的一個短篇,我讀了兩遍,相隔半個月,后一遍看得我淚流滿面。但也有讓我讀了實在味同嚼蠟的,也許語言文字是不錯,人物也很有特別,但讓我喜歡不起來??赡苁敲總€人的喜好與世界觀不同吧。

而類型小說追求的目標則很簡單,好看。但是要達到這個簡單的目標,實際操作起來卻很不簡單,這種說故事的技巧,有時候要靠天賦,但也可以后天不斷鍛煉,但要到達一定的境界,確實不容易。

有時候,寫作需要一種匠人精神,尤其是類型小說,匠人這兩個字,在文藝界過去是貶義詞,因為工匠是與大師對立的,但偉大的大師,首先是個工匠。比如達·芬奇畫畫,他如果沒有強大的基本功,他也不可能成為大師,梵高也是。

所以,類型小說就是把一種工匠活做到極致,如果在這個基礎上,能夠有結(jié)構(gòu)和人物上的創(chuàng)新,主題上的突破,那就是大師了。

甫躍輝:文學在當下有很大的分野,很多操持“嚴肅文學”的作家看不起“類型文學”作家,也有很多“類型文學”作家看不起“嚴肅文學”作家。你內(nèi)心里有類似的“偏見”嗎?

蔡駿:我完全沒有,對我來說,只有我看得下去,和我看不下去的小說。我也知道,這種異見永遠存在,有許多人認為,作協(xié)和廟堂之上的文學,主要就是針對純文學的,類型文學等等只是順便提及而已。

類型文學不在乎純文學,更多的是從讀者和市場的角度,但并沒有看不起嚴肅文學。

甫躍輝:我想到我們剛開始聊天時說到的一件事,我問你是不是你的很多小說都來自別人的講述或者你自己的經(jīng)歷。這其實關(guān)涉到文學如何面對現(xiàn)實的問題。有人認為,“嚴肅文學”是直面現(xiàn)實的,而“類型文學”往往只講求“好看”,對現(xiàn)實沒那么關(guān)切。你的小說對現(xiàn)實有很大的關(guān)注,你是如何看待“現(xiàn)實”和小說的關(guān)系的?

蔡駿:我的小說中,也有許多自己的經(jīng)歷。比如在《北京一夜》里,中學時候砸玻璃的意外事件就是真的。我后來一直在想,這塊玻璃萬一砸到了人,那么我的一生,以及那個人的一生,必然就被徹底改變了。北京一夜,就是這樣一種可能性的推演。所以,我一直覺得小說是可能性的藝術(shù)。

嚴肅文學未必是直面現(xiàn)實的,雖然我個人比較喜歡現(xiàn)實主義,我不知道像博爾赫斯算什么?文學除了現(xiàn)實還要有想象力,哪怕是現(xiàn)實主義文學,也要有想象力。而且,我覺得寫實,不等于現(xiàn)實。有文學期刊上的小說,確實把現(xiàn)實寫的非常精致準確,但這不代表就是現(xiàn)實主義。同樣的道理,類型小說可以天馬行空,但也可以直面現(xiàn)實的,比如斯蒂芬金的一些作品,還有日本的社會派推理小說,松本清張等等。對了,還有王小波。其實,他的故事性很強,比如寫唐朝故事,但他又完全是用文學的語言,表達出了文學的境界。

日本人寫私小說,以自我為中心,這樣我覺得太狹窄了。芥川龍之介的許多小說的想象力都飛起來了,他最擅長于寫古代故事。我的書架上有一本馬爾克斯的《夢中的歡快葬禮與十二個異鄉(xiāng)故事》幾乎篇篇我都很喜歡,這里頭有現(xiàn)實,也有臆想,也有生活的另一種可能性,這是我的審美。

甫躍輝:你說的這些我也想過,說到底,文學就是由現(xiàn)實和想象構(gòu)成的吧。對小說來說,寫出現(xiàn)實的另一種可能是非常重要的。我想到你最近出版的兩本書,《最漫長的那一夜》的第一季和第二季,這些短篇和現(xiàn)實都有著非常密切的關(guān)系,它們和你之前的作品有些什么不同呢?

蔡駿:太不同了,我已經(jīng)好久沒有這樣集中寫過短篇,本身短篇創(chuàng)作與長篇相比更難。許多故事確實半真半假,用了偽紀實的手段。最典型的就是我們?nèi)バ陆眯械目κ惨灰?,這個你是當事人,最清楚了。

我覺得對我來說,這種嘗試是有很多突破和創(chuàng)新的。當然,我覺得只有這些還是不夠的,所以在后面新的中短篇創(chuàng)作時,我會再往回收一點,寫的不那么紀實,更注意一些細節(jié)。

甫躍輝:看《喀什一夜》,我非常驚訝,或者應該說是非常震驚。如你所說,我是當事者,至今我都對我們一起在喀什夜里游蕩的記憶記憶猶新,但是,假如我來寫這《喀什一夜》,會跟你寫的非常非常不同。我寫的肯定會很寫實,會更多地側(cè)重內(nèi)心的感受,比如我們的好奇、緊張等等。但你不是這么寫的,我覺得你的想象要飛揚得多。

蔡駿:當時想要寫一篇小說,但是又考慮到,走馬觀花寫不好,如果要寫,肯定要跟自己的真實經(jīng)驗有關(guān)。所以,我就想起了小時候,班級里有許多知青子女的同學,其中也有從新疆回來的,那這就是我的經(jīng)驗,再結(jié)合起我們真實的游歷,這篇小說其實是把兩種真實結(jié)合在一起的虛構(gòu)。

甫躍輝:我們真實的游歷中,有個細節(jié)對我沖擊很大,就是我們回程的時候,叫了出租車,我們除了說要去喀什噶爾賓館,整個路途上什么也沒說。假如我寫《喀什一夜》估計會寫很多這一路上的事,但你似乎對此不是很在意。通過這篇小說,我看到了寫作者看待世界,或者說處理經(jīng)驗的巨大不同。而且,你看我到現(xiàn)在也沒寫出《喀什一夜》,你卻很快就寫出來了,可見你對現(xiàn)實的反應要比我快得多。

蔡駿:你說的那個沒說話的意思我是理解的,有三個維度,一個是社會與政治維度,二是心理維度,三是文學維度(這個可能有點玄乎)。但這三個維度,無論哪一個,寫出來都很困難,可能超出我目前的筆力了。

甫躍輝:你寫的《喀什一夜》牽涉到很多現(xiàn)實問題,不單是知青問題,也有邊疆問題等。在“一夜”系列中,還有很多和現(xiàn)實熱點結(jié)合特別密切的,比如《穿越霧霾的一夜》《春運趕尸列車一夜》等。你是有意地關(guān)注社會熱點嗎?

蔡駿:不是作家關(guān)注現(xiàn)實,而是現(xiàn)實就在作家的身上,讓我們不得不關(guān)注?;蛘哒f,我們不去觸及這些現(xiàn)實,才是一種故意的行為(絕無貶義)。

甫躍輝:你說的是。這和我前面說到的是一個意思,就是你有一種對身邊的現(xiàn)實快速關(guān)照的能力。這其實是不容易的。

蔡駿:對我來說這很自然。當然,要講究一個分寸,你可以直接切入,也可以間接切入,或者干脆不切入。有時候,距離有一些遠,在外圍敲打,可能會比深入到中心更好。當然,現(xiàn)在的問題不是外圍敲打不夠,或者是表現(xiàn)技巧不夠的問題,而是我們無法深入到中心,因為生活局限使然。

甫躍輝:很多作家都覺得,現(xiàn)實變化太快了,現(xiàn)實的發(fā)現(xiàn)“超過”了小說家的想象,很多作家連現(xiàn)實都跟不上(比如很多作家寫當下農(nóng)村,寫的其實是幾十年前的農(nóng)村),更不要說想象現(xiàn)實的另一種可能了。為此有人認為,小說還不如新聞呢。你是怎么看待這個的?

蔡駿:如果一定要完全描摹現(xiàn)實,小說當然跟不上新聞(其實不是小說跟不上,是作家本人跟不上)或者說跟不上讀者自己的觀察。但是,小說并非一定要完全照搬現(xiàn)實,小說家的敏銳,是要發(fā)現(xiàn)生活的本質(zhì)里頭的東西,既有感性的,也有理性的,決不能流于表面。所以,如果小說家能夠敏銳地把握這種本質(zhì)性的東西,其實社會的變化又不是太快,許多東西本質(zhì)是一樣的,社會問題的癥結(jié)永遠擺在那里,只是換了不同的花樣而已。

甫躍輝:你說的是,我也是這么想的??上У氖?,現(xiàn)在很多作家都跟著起哄,說小說家還不如新聞呢。似乎只有寫出出人意料的故事才是小說唯一的追求。你這些思考,讓我更加懷疑加在你身上的“類型文學作家”的標簽。你對這個標簽會反感嗎?

蔡駿:會有些反感吧,但是從市場的角度而言,恰恰標簽是有效的,有的人稱之為“超級符號”,當然對文學來說,符號往往是貶義詞

03

寫記憶,其實也是在寫現(xiàn)實

甫躍輝:沒有“符號”是沒個性,有“符號”卻又有局限。寫一夜系列,你有對這一標簽突破的想法嗎?

蔡駿:當然有,但也有可能會增加一個符號,增加一個標簽,所以,現(xiàn)在又對這些稱謂無所謂了,最終還是看作品吧。我現(xiàn)在在寫一個四卷本的超長篇,當然是非常類型化的,卻也是對于我過去的類型小說做了另一種改變和突破,也許又會有新標簽。其實,不管是嚴肅文學還是類型文學,都是千變?nèi)f化的。

甫躍輝:你對一夜系列有什么結(jié)構(gòu)上的考慮嗎?我的意思是,那么多篇目,彼此有什么關(guān)系?

蔡駿:原來的想法很簡單,都是第一人稱,敘述主體發(fā)生在一夜之間,如果有關(guān)聯(lián),也是因為我自己而形成關(guān)聯(lián)。但寫到后面,會逐漸地突破這些限制,很多講述也并非一夜了,有時候“我”也消失了,或者頂多出來打個醬油?,F(xiàn)在的想法是最好沒關(guān)系,除了我自己以外。當然,上海,還有時代,讓這些故事又不得不有內(nèi)在的關(guān)聯(lián)。

甫躍輝:一夜系列有沒有受到“一千零一夜”之類作品的啟發(fā)?看你的后記,提到巴爾扎克的《人間喜劇》,你有把一夜系列寫成當代“人間喜劇”的野心嗎?

蔡駿:《一千零一夜》當年我是很喜歡的,但是結(jié)構(gòu)上,一千零一夜更像是個整體,必須連環(huán)在一起按照順序閱讀,一夜系列應該沒有如此嚴謹。《人間喜劇》,那個太偉大了,我無法企及,只能說有所學習。

甫躍輝:當代中國作家,很多人喜歡虛構(gòu)個地名寫作,把全天下的事都往“張城”“李城”之類的地方塞。我看你并沒干這樣的事,寫的就是有據(jù)可查的上海。但你在很多小說里都出現(xiàn)了同樣的人,比如“葉蕭”等。這是出于怎樣的考慮?

蔡駿:先說地名,我寧愿用真實的,比如最近有個中篇小說,完全寫實上海的曹家渡,就是我小時候生活過的地方,也是現(xiàn)在經(jīng)常去的,近似于地方志與攝像機般的描摹,當然故事也發(fā)生在那里。

我覺得這樣能給我一種力量,真實的站得住腳的,盡管故事是全虛構(gòu)的。再說人物,葉蕭因為是我第一本書《病毒》中就有的人物,可能帶有我個人比較多的情感吧。而在懸疑小說中,固定的警察角色也是常用的模式。我即將出版的新書里,葉蕭同樣也會是很重要的人物。

甫躍輝:看你的小說里很多上海的地名,然后你會寫到,那兒的很多建筑都不在了。你似乎很懷舊。你的一夜系列也很多懷舊的氣息,比如我們前面說到的《喀什一夜》和《北京一夜》。你覺得時間在你的小說中充當了怎樣的角色?

蔡駿:每個人對于時間對于記憶的感受不同,于我而言更像是一種歷史的載體。因為歷史不會記載細節(jié),而我們的記憶中處處都是細節(jié)?!斗被ā窞槭裁春??細節(jié)是其中一個原因。并非我單純的懷舊,而是我們就生存在時間之中,博爾赫斯也有過相同的話,今天我們在這里對話,過若干年以后,也是一種歷史的細節(jié)。王小波還有一句話叫“古今無不同”,是他小說里給我印象最深刻的。

甫躍輝:你說的是,時間,細節(jié),記憶,歷史,這些都是小說需要處理的。或者說,是這些催生了小說?

蔡駿:沒錯,一定是現(xiàn)有時間與記憶和細節(jié),然后才有小說基于這些之上的還原以及加工想象

甫躍輝:所以你的小說不管表面怎么變化,內(nèi)在圍繞的東西總沒變是嗎?為什么會圍繞“時間、記憶”這個主題反復書寫呢?

蔡駿:是的,記憶很重要,但并不意味著要把記憶和現(xiàn)實對立起來,因為現(xiàn)實就是記憶的延續(xù)。從這個角度來說,我寫記憶,其實也是在寫現(xiàn)實,我們一定是站在現(xiàn)實的時間點上去回望記憶。

每次回望,因為基于時間點的不同,回望出來的細節(jié),都可能會有偏差。這就構(gòu)成了小說里頭非常有意義和價值的元素。有人說未來人工智能可以具有寫小說的功能,但我認為從這個角度而言,人工智能永遠無法取代,因為無法儲存每個人海量的記憶,更無法預料每個人在海量記憶之外,現(xiàn)實生活中的所有不可預知的點點滴滴,其實小說就是過去的所有變量乘以未來的所有變量。

甫躍輝:看你的小說,是對我閱讀版圖的很大擴張。和你對話也給我很多啟發(fā)。希望看到你的新作品。

蔡駿:謝謝。新作品是個長篇小說,名叫《宛如昨日》。最早是一夜系列的一個短篇《宛如昨日的一夜》發(fā)表在科幻世界雜志上,一個科幻故事,然后覺得里面有個科幻VR設備很有意思,有很大的空間去拓展,便有了這一個長篇小說。

從這個過程來說,也有點像從當年的《荒村》到《荒村公寓》。我在2016年三月完成了初稿,寫完以后,感覺過多的強調(diào)了科幻性,覺得還可以更好。于是,我做了一個艱難的決定,就是對小說做巨大的調(diào)整,把整個故事改變?yōu)榉缸飸乙晒适拢镜目苹眯?,加入了一個社會性的元素,就是常州外國語學校的毒地案,將環(huán)境污染與事故泄漏的隱瞞,作為小說的犯罪背景,再結(jié)合這個VR設備,構(gòu)思如何查出記憶中的秘密。于是就等于重寫了一遍,最終書名定為《宛如昨日》。

這個“昨日”,也是剛才所說的時間、記憶、懷舊等等元素,這是在類型小說里,加入了更多的實用性,可以幫助我們挖掘出被罪惡掩埋的秘密。

這個長篇如果說還對我有突破的話,就是我塑造了一個非常叛逆的女性人物形象,一個十八歲的問題少女,卻在高考前夕查出得了腦癌,而她的身世背景和自己的出生,恰恰跟案件所要解決的大秘密息息相關(guān)。我很喜歡這個人物,最后對她戀戀不舍,如果她真的存在,我一定會愛上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