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東鍔:歲月的河·平安的歌
詩人說:“人的一生中,有兩樣東西永遠不會忘記,這就是母親的臉龐和城市的面貌?!?我想,每一座城市的面貌都是一幅壯闊的不斷描繪的長軸畫卷。近日,作為中國作協(xié)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主題采訪團作家成員,我隨團走訪了廣東的廣州、東莞、深圳,福建的平潭、泉州、晉江和廈門,這些城市,不管是故地重游,還是初次印象,一樣讓人驚艷和感動。
在廣州,我們參觀了位于廣州新城市中軸線上的廣州大劇院、省博物館和廣州圖書館新館三個文化坐標。站在圖書館糅合了現(xiàn)代與古典氣息的一排排書櫥前,我深深汲取著她散發(fā)的淡淡墨香。
回憶起在廣州工作和生活的30年中,19年的刑警生涯、7年的派出所工作和4年的特警先鋒,春夏秋冬,我們用腳步丈量著這個城市的大街小巷;晝夜晨昏,我們守護的身影與星月同閃耀,砥礪的足跡山水可鑒。
上世紀80年代末的那個深秋,落霞與孤鶩齊飛。我背起行囊走進廣州白云山腳下的那座警營,開始了守護這個城市前的磨礪。烈日中、霓虹燈下,我跟隨著師兄師姐巡防在大街小巷,在熙熙攘攘摩肩接踵的花市人海中站成一根定海神針。在滂沱的雨夜,我們手牽著手肩并著肩筑成一道道的“長城”。那一年,廣州市先后有7位民警在追捕中壯烈犧牲……面臨抉擇和挑戰(zhàn),我們接過先烈手中的槍,護衛(wèi)著羊城的天空,護衛(wèi)著鮮艷的紅旗。
參加工作時,分配的單位廣州市公安局白云山分局還在籌建沒掛牌。3個月后,我們搬到了麓湖路11號大院分局的臨時辦公點——一個院子,兩列平房,簡陋、破落,像個大型的自行車棚。夏天的時候,盡管木棉瓦面上不停地灑水,但是坐在屋里還不如站在外面涼快,晚上蚊蟲肆虐,難以成眠;回潮季節(jié),磚墻、三夾板做的天花板滲滿水,就像剛洗完的衣服。犯罪嫌疑人抓回來,辦公室、值班室、大廳、食堂、大院都成了臨時審訊室。記不清有多少次,在夜里在風中在車棚頂?shù)臒艄庀?,我們在審訊著記錄著……參加工作的第一個除夕,為了調查一宗案件,回來時已經萬家燈火,分局食堂的師傅走了,我們幾個人走到街上想找個地方吃飯,但附近的食肆飯店工作者都回家過年了。聽著家家戶戶觥籌交錯歡聲笑語,聽著爆竹聲聲,我們只能空著肚子在街上躑躅徘徊。那年,經過一年多的艱苦努力,我們終于摸清了一個犯罪團伙的情況,在一個浮云掩月的夜晚,一舉搗毀了47人的特大搶劫團伙……5年之后,我們搬進了新的辦公樓。周圍的環(huán)境、風景一天天在變化、在美麗。不變的是護衛(wèi)安寧的奔波忙碌。為了一宗槍支案,我們奔波在西部沿海的大小城市;為了追捕一個殺人疑犯,我們在-20℃的皚皚冰雪中跋涉。為了查證一條線索,我們在異鄉(xiāng)的深山里輾轉……調查取證、跟蹤守候、審訊追贓,多少個不眠之夜,多少的煎熬,只有明月見證星星知道。不少的犯罪嫌疑人隨著洶涌南下務工的人潮來廣東淘金,因身無長技又不肯吃苦而鋌而走險。而每年春節(jié)前后,千千萬萬返鄉(xiāng)返程人流的遷徙安全,成了我們年復一年的一項重擔。 2008年的冰雪災害,讓世界的目光聚焦廣州,廣州火車站11個晝夜的護衛(wèi)銘刻在多少人的生命里,烙印下特別能戰(zhàn)斗的廣州公安的身影。
年年歲歲,中秋、重陽、春節(jié)、交易會……一個個的保衛(wèi)、警衛(wèi),我們把越欠越深的親情埋藏心底無怨無悔。九運會、奧運火炬?zhèn)鬟f、奧運會、創(chuàng)文迎國檢……一次次的專項行動、檢查,我們與星月同現(xiàn),殫精竭慮。抗洪搶險、抗擊非典、冰雪災害、地震、疫情、騷亂……一個個突然而至的災難,一場場戰(zhàn)役,考驗著我們的極限和忠誠。
花開花落幾度春秋。初來時,白云山還是廣州市北郊一個比較荒蕪的景區(qū),隨著城市規(guī)模的日益擴大而被市區(qū)所包圍。因為我們的砥礪前行,風景區(qū)的刑事警情從原來每年的千百宗到這兩年的十來宗,治安已經向著理想的桃源邁進,白云山成為人們運動健身、休閑娛樂、怡情養(yǎng)性的一片樂土,從一般的風景區(qū)到第一批全國4A風景區(qū)、國家級風景旅游區(qū)再到目前的廣州市惟一同時擁有“全國文明風景旅游區(qū)”、“國家5A級旅游景區(qū)”兩項榮譽的景區(qū),成為廣州的一張靚麗名片。
我工作的單位在珠江北岸,家在珠江南岸,除了值班加班的日子,晨曦或日暮中,我總要在海印橋或江灣橋上走過,總要看看滔滔的珠江河水,在匆匆的車流人流中,在時光的變幻里,我靜靜地讀著珠江的春夏秋冬、陰晴雨霧,靜靜地看著江水潮起潮落。這些年,我曾多次走進珠江上的長洲島,走進舉世聞名的黃埔軍校,“從今天起,立一個志愿,一生一世,都不存在升官發(fā)財?shù)男睦?,只知道做救國救民的事業(yè)”。中山先生的宣言言猶在耳;我曾在黃埔古巷里探尋海上絲綢之路的痕跡。我曾到虎門,撫摩著沉重的大炮,緬懷憑吊,焚燒鴉片的熊熊烈火依然使我熱血沸騰。我曾到伶仃洋,反復吟哦著“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詩句。
2000多年來,滔滔珠江水,滋養(yǎng)和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嶺南人,孕育著華夏的海洋文明,連接著浩瀚的世界。世界在這里融合,理想在這里實現(xiàn)。毛主席自在農民運動講習所開始,一生11次下廣州,還在廣州度過了65歲的生日。鄧小平南巡,“廣東應該先走一步”,“春天的故事”從這里譜寫,拉開了改革開放的大幕。江澤民在廣東考察黨建工作時第一次提出“三個代表”。胡錦濤在廣東考察抗擊非典工作時首次提出科學發(fā)展觀。習近平總書記還在清華大學求學時,利用假期隨父親習仲勛深入廣東惠陽地區(qū)進行社會調查。黨的十八大會議結束后,習近平總書記出行的第一站也是南粵,為南粵妙手繪藍圖。
襟懷浩瀚的珠江,東南西北中,各種膚色、各種語言的人蜂擁而至,計劃與市場,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保守與創(chuàng)新,在這里激烈碰撞又融為一體,鑄就了務實、包容和敢為人先的廣東風骨。我來到廣州的那一年,海印橋正在建設,10年后,江灣橋飛躍兩岸。再往后,獵德大橋又橫跨珠江。世界最高的電視觀光塔廣州塔巍然聳立,海心沙成為廣州亞運會開幕閉幕的場地,珠江河上的演出震撼世界,我們也拿到了亞運安保的金牌。從第一座橫跨珠江兩岸歷經85年滄桑的海珠橋開始,廣州城內的跨江大橋已經有19座。浩蕩珠江,輝映著嶺南的歷史,見證著國家和民族的命運。
白云山變了,珠江變了,廣州變了。改革開放已經40年,而我和這座城市一起走過了風雨兼程的30年,切身感受著她的陣痛和痙攣,更感受到她的奮發(fā)和昂揚!
40年的變遷天翻地覆。廣州市的人口從300多萬增加到了2000多萬,城市管轄從原來的四區(qū)八縣變成了現(xiàn)在的11個行政區(qū),城市規(guī)模的不斷拓展使我未曾踏足之地越來越多,城市面貌的記憶越來越壓縮。原來最繁華的中山五路沿途的店鋪櫥窗,惠如樓、艷芳照相館這些老字號也只能留存在記憶中,留存在發(fā)黃的照片上,留存在歷史的檔案中了。我原來所在的白云山公安分局的原址上,已聳立著宏偉的藝術博物館。過去荒僻、荒蕪的農田菜畦、荒山野嶺,如今高架路、立交橋、高樓大廈如雨后春筍般聳立,地鐵四通八達。天河區(qū),原來是廣州的西伯利亞,而今,天河體育中心、天河城廣場、電腦城、中信廣場、市長大廈、奧體中心、珠江新城、花城廣場、海心沙、“小蠻腰”……一個興旺發(fā)達的商貿經濟中心屹立,一條城市新中軸線正在這里崛起。全國首批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fā)區(qū)之一的廣州經濟技術開發(fā)區(qū),已經打造了中新廣州知識城、廣州科學城、廣州國際生物島和黃埔臨港經濟區(qū)四大戰(zhàn)略性發(fā)展平臺,形成了智能裝備、電子商務、平板顯示、生物醫(yī)藥、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術等六大創(chuàng)新型產業(yè)集群。新的國際化的白云機場,目前已有3條跑道和2座航站樓,覆蓋全球210多個通航點,通達全球4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是我國三大門戶復合樞紐機場之一……最美最甜的夢在向我們微笑、招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