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以美育重塑美術教育
來源:人民日報 | 朱中原  2018年09月30日08:29

前不久,習近平同志在給中央美術學院8位老教授的回信中,充分強調了美育工作的重要性,表達了對當今美育和美術教育的關切。這一回信不僅有深刻精神內涵和重要文化指引作用,也對當今美術教育提出要求。

美術是美感認知的重要實現途徑和表達手段,美育主要靠美術教育來體現和完成。習近平同志指出“美術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我以為這其中深隱著四個層面的含義:一是美術教育與美育之間有著重要關聯;二是美術教育是美育的基本體現;三是美育是美術教育的精神旨歸;四是當今美術教育缺乏美育精神。

要正確解讀美術教育與美育的基本精神,首先需要對“美術”與“美育”之概念進行溯源。清末民初,“美術”一詞自日本傳入中國,并經梁啟超、王國維等人先后使用得以迅速傳播。該詞傳入之初,與今天的含義幾乎完全不同。彼時所謂“美術”,是指“美的藝術”,是藝術的總稱,是一種泛指。如要實指,則是包含繪畫、雕塑、建筑、金石、碑刻等所有以實物形式呈現的藝術品或文物。“五四”新文化運動后,隨著白話文興起,“美術”的語義與所指逐漸變?yōu)榛九c今天的“美術”一詞含義相當,即主要是指造型藝術。但不論是引進之初的“美術”,還是今天的“美術”,都離不開對美的探求。

實際上,“美術”一詞在進入中國之初就具有了“美學”和“美育”的基本內涵。在梁啟超、王國維、蔡元培等人的文章中,出現了大量關于美術與美育精神的論述,也因此,他們成為了中國現代美術、美學與美育的重要倡導者與啟蒙者。

梁啟超的美育精神是“趣味教育”,所謂趣味,就是要具有生活的娛樂性,即將美術作為國民教育的一項基本娛樂活動,而且是一種高級娛樂活動。這種“趣味”是一種精神層面的愉悅,是指一種昂揚向上的、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與人生精神。他有時也將“趣味”表述為“情感”,而“美”則是情感中帶有神秘性的一種。因此,他時常將“趣味”“情感”“美”三詞混用。王國維則提出,“教育之事亦分為三部:智育、德育(即意育)、美育(即情育)是也?!庇纱?,他成為中國教育史上明確提出培養(yǎng)人的德、智、體、美四育主張之第一人。在功利性教育濫觴的當時,王國維還提出了無用之用的啟蒙教育思想,即以無功利的審美教育代替功利主義教育。蔡元培則在梁、王基礎上更進一步指出,教育不僅是智育,即智識的教育,還應該有情感的教育,而這情感的教育就是美育。梁啟超、王國維、蔡元培對美育的闡釋雖略有不同,但都指出了美育的一個基本特質:無功利的情感教育。

這些早期對于“美術”“美育”的論述,對今天的美術教育發(fā)展依然具有重要意義。譬如,梁啟超曾指出,美育之要在于懂得美。懂得美,關鍵在于要懂美的理論,也即美學的基本原理。例如,若把一幅畫擺在你面前,你如何欣賞它?它為什么美?要回答這些問題,便需懂得基本的繪畫美學原理,懂得光、影、色的和諧之美。又如怎樣欣賞書法之美?是不是用毛筆在宣紙上把漢字表現出來就是美了?是不是筆畫線條和諧對稱就是美了?并不是。品鑒書法之美亦需懂得基本的書法美學原理與經典筆法。沒有美學原理、筆法作支撐的書法,只是一堆線條的雜亂堆砌。當前,有些老師只教學生有實際用處的知識,把理論和原理當成無用之物。殊不知,美學原理是美術理論的重要支撐。什么樣的理論才能叫作原理?原理是對具體事物的規(guī)律的抽象化和理論抽繹,也就是一種哲學。所以,美學思維是一種哲學思維。美育,某種程度上也是一種哲學教育。只不過它不似哲學理論那樣枯燥,更多的是教會學生在生命體驗中感知美、發(fā)現美、探索美和創(chuàng)造美。因此,在當下的書法、繪畫教學中,老師不應僅僅教會學生如何臨摹、創(chuàng)作,更應教會學生如何認識和欣賞藝術之美。

所以,我認為美育和美術教育的目的,不僅是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不僅要知道常識,更要真正懂得常識。這一過程,就是發(fā)現美和創(chuàng)造美的過程。而這一過程本身,也是情感積淀的過程。當情感積淀達到一定程度,則會產生審美愉悅,這就是美育之結果。

美術教育不能脫離對藝術與美的起源的探究。藝術起源于對美的認知。人類在鴻蒙初開之際,即發(fā)現了美,因而要用藝術來表現美。沒有脫離了藝術的美,也沒有脫離了美的藝術。我們所要研究的美,主要還不是指大自然的美,而是藝術的美。當然,藝術之美離不開對自然美的體悟,或者說,藝術美源于自然美,但不等于自然美,藝術美是對自然美的提煉和升華。只有在自然美基礎上的藝術表達,才可稱之為具有美學價值的美。自然是客觀物象,而美是人的意識的能動體現。沒有脫離了人的美,也沒有脫離了追求美的人。因此,美育還應重視培養(yǎng)對象的感悟能力和藝術語言表達能力。懂得美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表現美更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人人都知道遼闊的草原很美,但并非人人都知道如何表現草原之美。美育,還需要培養(yǎng)對美的藝術表現力——不論是用美術、音樂、舞蹈,還是用文學、戲劇等形式。美育和美術教育,需要使人學會如何對美進行藝術化表達。

美術教育不能缺乏情感的貫注。現在,我們所理解的美術教育,更多側重于技能教育,而非情感教育。很多人將美術教育等同于職業(yè)技術教育,培養(yǎng)的是美術技能,而非認知美的能力。這一問題根源在于缺乏情感的貫注。情感是認識美、研究美的基礎,沒有情感則無以言美感。美術教育若缺乏情感和趣味,則徒成為一種純知識或純技能的教育,必定會背離美育的本質。如今,隨著全國高等美術院校的蓬勃興起,美術教育呈突飛猛進之勢。只是,現在美術院校的美術教育,多側重于“術”的教育,而忽視“美”的培育。一些美院學生只知道畫畫寫生,卻不知道去思考美、研究美,或者說在一定程度上喪失了思考美、研究美的能力。事實上,對美術教育工作者而言,美才是本源,術只是手段和途徑。

某種程度上說,藝術創(chuàng)造的過程,也是發(fā)現美和創(chuàng)造美的過程,而美育和美術教育,就是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進而解決藝術創(chuàng)造和美的創(chuàng)造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