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第四屆韓中日東亞文學論壇在首爾開幕
來源:中國作家網(wǎng) | 王楊  2018年10月17日14:36

論壇海報

10月17日,第四屆韓中日東亞文學論壇在韓國首爾開幕。以中國作協(xié)主席鐵凝為團長的中國作家代表團將在為期3天的論壇中,與韓國、日本的作家一起,圍繞“21世紀東亞文學,心靈的紐帶:傳統(tǒng)、差異、未來及讀者”這一主題展開深入交流。張煒、蘇童、邱華棟、徐坤、雷平陽、曹有云、王威廉、甫躍輝等參加論壇。

自2008年韓國主辦首次文學論壇以來,中日韓東亞文學論壇已經(jīng)持續(xù)舉辦了十年,2010年,日本北九州主辦了第二屆文學論壇;2015年,第三屆文學論壇在中國北京和青島舉行。此次文學論壇可以看做是十年后第二輪論壇的開端。在17日上午的開幕式上,韓中日三國作家代表團團長崔元植、鐵凝、平野啟一郎分別作了大會主旨發(fā)言,表達了自己對于東亞文學論壇以及文學創(chuàng)作與現(xiàn)實關系的思考。

鐵凝演講

時間和我們:文學為創(chuàng)造時間而生

鐵凝用“十年樹木”來概括東亞文學論壇走過的十年時光。她說,參加論壇的每一位作家就像一棵獨立的文學之樹,作家們的集結成就了論壇這座文學之林。每一次論壇不斷有新的作家加入,更使文學之林變得格外富有朝氣和活力。在文學之林里,我們可以靜默地佇立著,我們的心事也不盡相同甚至相反,然而總有風舞動的枝條,樹們有時也需要喧鬧和走動。論壇為文學之林創(chuàng)造著暫停靜默、集結交流的時間,時間培育了三國作家從試探漸漸走向有話要談。

在論述文學與時間的關系時,鐵凝說,時間可以磨損很多東西,比如愛恨情仇。時間也能夠塑造很多東西,比如讓美變成痛苦所能達到的最高境界,讓代際間的隔膜和不屑成為相互凝視與和解,乃至相互的鼓舞。她講述了自己一個朋友父女兩代人之間的故事,女兒通過十八歲生日時和五十多歲的父親一起去刺青,引領父親時間上的“出格”;同時,父親在決定刺青時的果斷以及過程中表現(xiàn)出的等待與堅守的耐力,也能給處于新鮮生命途中某個節(jié)點的女兒以指引。由此,鐵凝又談到了社交網(wǎng)絡上當紅的虛擬超模偶像,其合成者在被問到虛擬超模是否會取代真實的超模時果決地答道:“才沒有什么能夠代替真正的手、真正的眼、真正的身體,以及真正的心跳?!辫F凝說,還有成長、痛感、歡樂和美夢。如同今天的讀者還需要文學,是需要真實的心跳、需要生機勃發(fā)的臉,也需要被歲月雕刻的皺紋、皺紋里漾出的真摯笑意,以及陽光曬在真的皮膚上那真的油漬。這一切,都要仰仗時間的養(yǎng)育。

鐵凝說,文學也可以說是一種時間藝術,是一種有能力把歷史、現(xiàn)在和未來連接起來的藝術,是創(chuàng)造的藝術。古往今來的好的文學可能不是歷史的骨頭,卻是歷史豐盈的血肉;同時,也正如敘利亞詩人阿多尼斯所說那樣:沒有詩就沒有未來。如果時間是無法挽留的,那么文學恰是為了創(chuàng)造時光而生。作家確應懷有屬于文學創(chuàng)造的自覺的時間意識。我們所依據(jù)的生活材料可能是二手、三手,但我們的創(chuàng)造不能滿足于在二手時間里徘徊,當藝術實踐開始之時,尋找獨屬自己的嶄新時間亦即開始。作家應當有耐心在獨屬自己的嶄新時間里,為讀者和未來創(chuàng)造更加寬闊的精神領域。當未來社會的諸多不確定形態(tài)讓我們困惑時,不同代際的作家也應相信,那同時到來的一定還有蓬勃的更有意義的可能。東亞文學論壇舉辦了十年,作家們依然能夠站在這里言說文學的諸多可能,這是時間的珍貴饋贈,是三國作家們對于時間的聯(lián)合貢獻。

崔元植演講

東亞文學正站在與西方文學平等對話的關鍵時期

作為韓中日文學論壇的重要推動者,崔元植將文學論壇看成是東亞文學共同的家。這個“房子”由三國作家經(jīng)過集思廣益蓋起來,每當有新作家入住時就會修改,不停推遲完工之日,是“完成立即變成未完成”的“共同之家”。崔元植說,回顧十年來的文學論壇的歷程,連曲折坎坷都在閃閃發(fā)光,這十年是讓我們切身體驗到超越國家、人民、語言的界線的十年。崔元植說,其實“超越”一詞用在這里并不特別恰當,對于兩者關系而言,超越一詞可以成立,而三者已經(jīng)構成了世界。進入這個論壇的作家們,背負了漫無邊際的語言之間聯(lián)絡員的責任,同時因為陌生讀者的支持,把這份責任轉化為隱隱喜悅。圍繞在這“共同之家”周圍的韓中日三國讀者們,發(fā)出雖然低沉卻十分堅決的喝彩聲,才是推動論壇發(fā)展的關鍵后盾。

崔元植在演講中回顧了20世紀歷史給東亞地區(qū)帶來的影響,同時表達了對21世紀東亞各國關系的展望。他表示,20世紀投射于東亞的陰影仍然很沉重,但正因為如此,當下更切實需要東亞人民之間的交流與合作,此時召開這個論壇正逢其時。崔元植說,無論西方還是東亞,同樣面臨著文學地位的下滑,東亞文學論壇正是在韓中日三國文學地位都受到挑戰(zhàn)的時期創(chuàng)始的,也許我們能夠沖破矛盾糾葛,建起一座“共同的家”。目前,我們抵達了能夠期待與西方文學對話的東亞文學早日出現(xiàn)的關鍵階段,東亞文學論壇就像一個入口,其出口也許有通向世界文學的“兔子洞”。

平野啟一郎演講

我們是彼此的他者,但一直共存并尋求理解

日本作家平野啟一郎在主旨演講中表達了自己對于作家、作品、讀者和現(xiàn)實關系的看法。他談到了自己在前兩次文學論壇時與中國作家莫言的交往經(jīng)歷。對于在日本享有很高聲譽、以豐富想象力寫作的莫言,平野啟一郎一直懷著敬畏的好奇,而在參加文學論壇時,通過非文學的方式了解了之前不曾預料的各國作家的性格,這給平野啟一郎留下了深刻印象。以后在閱讀這些作家的小說時,這些記憶會不時從腦海中浮現(xiàn),令他感到很親切。

在論述作家與作品的關系時,平野啟一郎主要談到了他對于“作者的意圖”的理解。他認為,無論從宏觀還是微觀,作者都會帶著自己的意圖創(chuàng)作——也可以說這意圖是由語言組成的,了解作者目前為止寫下了什么作品,受到了哪個作家的影響,在小說之外的場所又有什么樣的言行,思考“作者意圖”的同時嘗試自己進行解讀,這是非常有意義的事情。在剛創(chuàng)作小說時,平野啟一郎也曾有過這樣的想法:作家必須在作品里表現(xiàn)一切,而無需多說其余的話。但在之后從事寫作的20多年間,從大江健三郎等作家的言語中,平野啟一郎感受到了不同于作品語言的作家的語言,這不僅是因為作為讀者,對他們的作品有充分的了解,更因為聽到他們的聲音、看到他們的表情而有了更強烈的認識。

作為讀者,平野啟一郎常常處于作品和作家之間的縫隙;而回到作家的立場,他也會站在作品世界和現(xiàn)實世界的縫隙間思考。小說本身是虛構的,具有多重聲音,但作為整體的小說與作家有什么關系,是一個復雜的問題。平野啟一郎談到,通過自己的作品,讀者想要進一步了解日本社會或者人類世界,但是對于作品中寫出的日本社會和人類世界,他們不僅僅表示同感,也肯定會出現(xiàn)反駁的聲音。他舉例說,在瑣碎小事上,旁觀者是否真的能理解當事人的心情,這是作家們經(jīng)常面臨的問題,但在2011年日本“3.11”大地震時,這一問題變得尤為尖銳。沒有受災的人,很難干涉和接近受災者的生活和心情,而將其虛構化為小說,連作家本人都覺得是輕率的行為。平野啟一郎說,我們對彼此來說都是他人,而且是共存的他人,我們一直在努力互相理解;但同時我們又不能陷入完全理解了他人的傲慢之中。否則,我們就只會把他人視為自己的反映物。

對于有人所謂的“文學沒有任何作用”這一看法,平野啟一郎說,從市場的角度來看,重視的是商品的“價值”而不是其“作用”,有作用,充其量不過是其價值的一個要素?!半m然我也認為文學對實際人生有很大作用,但無論有用與否,我都不懷疑文學本身的價值。”

17日下午,中國作家蘇童,韓國作家全成太、金愛爛,日本作家阿部公彥、若松英輔圍繞“傳統(tǒng)”這一話題發(fā)表了各自的看法;中國作家張煒、曹有云,韓國作家陳恩英、張康明以及日本作家島田雅彥、小山田浩子等就則“差異”展開交流。

16日下午,第四屆韓中日東亞文學論壇在首爾舉行新聞發(fā)布會

中國作家代表團團長鐵凝、作家張煒與韓國、日本作家共同出席新聞發(fā)布會

參加論壇的作家們合影留念

主辦方向三國作家代表團贈送以中日韓三種語言出版的作家作品集

中文版作品集

17日下午,三國作家就“傳統(tǒng)”話題進行交流

17日下午,三國作家就“差異”話題進行交流

中國作家在論壇現(xiàn)場

中國作家在論壇現(xiàn)場

論壇休息時,鐵凝與韓國漢學家樸宰雨等交流

鐵凝與中國駐韓國使館文化參贊兼首爾中國文化中心主任張中華交談

崔元植在論壇上提問

蘇童在論壇上發(fā)言

張煒在論壇上發(fā)言

韓國作家陳恩英在論壇上發(fā)言

日本作家島田雅彥在論壇上發(fā)言

韓國讀者在論壇現(xiàn)場提問

雷平陽和韓國詩人郭孝桓在“文學之夜”活動上一起朗誦

王威廉在“文學之夜”活動上朗誦自己的作品

甫躍輝在“文學之夜”活動上朗誦自己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