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北京文學40年:豐富多元的文學圖景
來源:中國作家網 | 李菁  2018年10月19日07:11

10月12日上午,北京作家協(xié)會、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十月》雜志社、十月文學院聯合舉辦了“第三屆北京文學高峰論壇:改革開放40年——北京文學的變化與發(fā)展”主題論壇。

中國作家協(xié)會黨組成員、副主席閻晶明出席論壇并致辭。北京出版集團總經理曲仲,北京作協(xié)副主席王升山,《十月》主編陳東捷,以及張守仁、梁鴻鷹、徐劍、李朝全、長江、寧肯、楊曉升、周曉楓、徐則臣、李林榮、劉大先、張莉、岳雯、石一楓、文珍、等作家、評論家、編輯家參加論壇。論壇由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總編輯韓敬群主持。

包容、開放、引領成為北京文學40年的關鍵詞

改革開放40年來,北京文學始終立于時代的潮頭,與人民同呼共吸,與時代同頻共振,為當代中國文學的繁榮與發(fā)展貢獻了一大批優(yōu)秀的作家作品。經過40年的發(fā)展,當代北京呈現出更加豐富多元的文學圖景,一代又一代的文學力量在這里執(zhí)著堅守、孜孜探索、開拓創(chuàng)新。從汪曾祺、鄧友梅、林斤瀾,再到肖復興、葉廣芩、劉恒、王朔……北京城在變,書寫北京城的作家也在變,北京的包容促進北京文學的多樣性發(fā)展。

閻晶明在致辭中談到,改革開放40年來,北京文學取得了卓著成就,敏銳反映社會現實,引領全國文學風氣之先,同時也一直堅守著自己的地域特色, 使“京味文學”成為當代文學史的重要一脈。同時,閻晶明也提出,當下,真正能夠代表京味文學、京味藝術的作品還太少,如何將北京的傳統(tǒng)文化和地域風情與全球化、國際化相融合成為當代北京作家的重要任務。他認為,中國文學在繁榮發(fā)展的大格局中,亟待出現可以全景式展現一個時代的生活畫卷,反映一個時代的發(fā)展趨勢,書寫一個時代人們的情感、觀念變遷的大作品。但是,大作品并非題材越大越好,關鍵要能以小見大,大中能不能保持鮮活。如何實現,如何突破,需要我們在實踐中不斷地探索。他希望北京作家能承擔起時代賦予的使命,珍惜機遇,創(chuàng)作出更多無愧于時代和人民的優(yōu)秀作品。

李朝全認為,北京文學具有變革性和創(chuàng)新性,每個階段都有代表性作家、標桿性的作品崛起,是與大時代同行、與改革開放同行的文學。同時,它還具有開放性與包容性,對各種體裁門類和寫作形式兼容并蓄。

作為北京作家和編輯家,楊曉升在討論中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回顧改革開放40年,不僅僅要看到成績,也要看到當下北京地區(qū)文學創(chuàng)作存在的不足?!币环矫?,就中短篇小說創(chuàng)作而言,北京本土原創(chuàng)文學創(chuàng)作隊伍存在一定程度的青黃不接,創(chuàng)作人才結構不夠合理,創(chuàng)作資源沒有得到充分開發(fā);另一個方面,“京味文學”并沒有與國際化相融合,深刻地反映北京作為國際化大都市的生活面貌的作品并不多見。

要創(chuàng)造屬于當下時代的“冉·阿讓”

梁鴻鷹表示,在文藝創(chuàng)作多元多樣的當今時代,北京文學要想推出更多好作品,實現由“高原”向“高峰”的轉變,就必須堅守和發(fā)展現實主義精神,回歸文藝規(guī)律的遵循,增強直面現實、書寫現實的勇氣,并在現實主義精神的開掘中處理好自我與客觀的關系,寫出北京豐富多彩的生活和內在精神。。

張莉談到,在現實主義創(chuàng)作中,作家如何把“個我”寫成“公我”,意味著在抒情的現實主義寫作里能否達到共振的效果,寫出一代人、一群人的心之所愿。當把現實的理解力與中國人的表達方式完美結合起來,“個我”和“公我”達到高度契合的時候,創(chuàng)作的作品才可能與時代共振,才有可能是現實的,其次是抒情的,最后成為優(yōu)秀作品。

寧肯分享了自己的創(chuàng)作體會,在他看來,現實主義創(chuàng)作的精髓不僅要如實地反映生活,還要提煉典型?,F實主義所要求的真實是對現實的仿真,是一種創(chuàng)作方法。隨著中國正在發(fā)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作家不能只拘泥于這一種方法來表現當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