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辟馬克思主義文論中國化新境界
馬克思主義文論中國化,是在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認識和解決中國現實問題的過程中,對我國出現的新的文藝實踐的研究總結和理論升華。40年來,馬克思主義文論中國化取得豐碩成果,立足中國現實,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既鞏固了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指導地位,也在融會貫通中實現理論創(chuàng)新,有力推動文藝繁榮發(fā)展,推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
改革開放40年,中國文藝在文學、戲劇、影視等各門類取得巨大成就,這既與中國社會翻天覆地的變化分不開,與全國文藝界作家、藝術家和文藝理論批評家的努力分不開,也與持續(xù)推進的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中國化分不開。人類一切實踐都是歷史的、具體的,馬克思主義文論的真理性和它的豐富發(fā)展,就在于始終重視不同時代的文藝實踐。馬克思主義文論中國化,正是在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認識和解決中國現實問題的過程中,在重視歷史經驗和發(fā)揚優(yōu)秀中外文藝傳統(tǒng)的同時,不斷研究和總結我國出現的新的文藝實踐,并把它升華為新的理論觀點。40年來,我國文論界為馬克思主義文論中國化、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藝理論建設做出不懈努力。
正本清源,以促進文藝繁榮為旨歸
新時期以來的馬克思主義文論中國化,首先是對“文化大革命”期間及以往左傾文藝思潮的批判,在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旗幟下對馬克思主義文論正本清源,撥亂反正。鄧小平同志主張“文藝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鼓勵文藝內容與形式不斷開拓,強調黨要按照藝術規(guī)律領導文藝,重視文藝在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中的作用,重視文藝與人民的關系,重視塑造社會主義新人形象,指出文藝領域既要反“左”也要反右,開展反對錯誤思想的論爭。為了在理論上正本清源,我國出版界重新根據德文本先后翻譯出版《馬克思恩格斯全集》50卷,中國作家協會和北京大學也重新編輯、出版《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論文藝》等書,研究馬克思主義文論發(fā)展史和毛澤東文藝思想、鄧小平文藝理論的論著以及《馬克思主義文藝學大辭典》和馬克思主義文論教材也相繼推出。
進入20世紀90年代,江澤民同志提出社會主義文藝應該“弘揚主旋律,提倡多樣化”,認為這是繼承“二為”方向和“雙百”方針的具體體現。他倡導文藝謳歌英雄的時代,反映波瀾壯闊的現實,要在作品中貫注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的崇高精神,鞭撻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個人主義和一切消極腐敗現象。之后,胡錦濤同志重申文藝為人民、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指出一切進步文藝,都源于人民、為了人民、屬于人民,一切進步文藝工作者的藝術生命,都存在于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之中。
在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精神激勵下,我國文論界先后就文藝與政治、形象思維與藝術特性、現實主義與現代主義、主體性與客體性、女性主義和新人文精神、古典文論的現代轉化等問題展開過熱烈討論,對文藝創(chuàng)作中出現的朦朧詩、意識流小說、探索性戲劇、現代派繪畫和行為藝術等也展開不同見解的批評交流。這些都有益于明辨是非,有益于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越辯越明,從而發(fā)揮指導作用,有力促進文藝創(chuàng)作的繁榮發(fā)展。
回應時代,著眼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馬克思主義文論傳播和發(fā)展過程中,世界格局發(fā)生很大變化。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迎來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社會信息化、文化多元化的新局面。與此同時,馬克思主義文論中國化也面臨新挑戰(zhàn)。
習近平同志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和在中國文聯十大、中國作協九大開幕式上的講話,面對的正是新的歷史狀況和文藝實踐的新問題。如他所說:“為什么要高度重視文藝和文藝工作?這個問題,首先要放在我國和世界發(fā)展大勢中來審視。我說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近代以來中國人民最偉大的夢想。今天,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實現這個目標。而實現這個目標,必須高度重視和充分發(fā)揮文藝和文藝工作者的重要作用?!?/p>
正是在新的歷史時期從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大局著眼,習近平同志高瞻遠矚地論述文藝與時代、文藝與人民、文藝與現實、文藝與傳統(tǒng)的關系,提出新時代文藝以人民為中心的歷史任務和方向,高度重視文藝真善美的真諦,高度重視文藝作品思想性,高度重視表現時代精神、中國精神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高度重視以理想光照現實、透視現實,以先進的世界觀、人生觀、歷史觀、價值觀去分析和認知現實,以崇高的精神去塑造民族靈魂,去影響讀者和觀眾的精神世界,以精益求精的努力創(chuàng)造藝術精品、攀登文藝高峰。習近平同志關于文藝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論述,有針對性地回答了這一時期文藝實踐出現的新問題、新挑戰(zhàn),不僅堅持和捍衛(wèi)馬克思主義文論基本原理,并且把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中國化推進到新高度。
兼收并蓄,在融會貫通中實現理論創(chuàng)新
作為文明古國,中國取得過燦爛文藝成就,歷代文論家在總結文藝實踐經驗、探索文藝規(guī)律方面也撰寫過眾多著作,提出過許多精到見解。如揭示文藝發(fā)展規(guī)律方面的“文貴創(chuàng)新”“質文代變”,揭示文藝本質方面的“意象”“意境”等主客體相統(tǒng)一的概念等,都極具真知灼見。傳統(tǒng)文藝理論作為我國現當代文論發(fā)展的必然源頭和不竭動力,也是馬克思主義文論中國化必不可少的理論資源。
改革開放迎來中外文化包括中外文藝理論的交流與撞擊,特別是現代主義、后現代主義等各種文藝思潮及其作品的引進,激發(fā)我們對相關文論問題的思考。這種背景下,對西方現代文論的批判、借鑒和吸收,也是推動我國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建設的重要參照。
40年間,我國文論界編輯出版了大批闡釋我國傳統(tǒng)文論的著作,也翻譯出版了大量西方文論、包括西方馬克思主義文論的著作,還撰寫了大批梳理和研究中外文論和美學理論的史著。如中國社會科學院推出的《中國文學通史》、李希凡主編的《中華藝術通史》、王運熙和顧易生主編的《中國文學批評通史》、敏澤著《中國美學思想史》、朱立元主編的《西方美學思想史》以及胡經之著《中國古典文藝學》、饒芃子著《中西比較文藝學》、溫儒敏著《中國現代文學批評史》、馮憲光著《“西方馬克思主義”美學研究》等。這時期出版的錢中文、童慶炳、陸貴山、董學文等眾多理論家的文藝學新著,包括中央馬克思主義研究與建設工程重點項目中的《文學理論》一書,都努力在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指導下,批判吸納我國傳統(tǒng)文論和西方現代文論成果,推動馬克思主義文論中國化。
無論是吸收傳統(tǒng)文化的有益養(yǎng)分,還是借鑒西方文化的他山之石,都是在用寬廣視野吸收人類創(chuàng)造的一切優(yōu)秀文明成果,在相互啟發(fā)、相互借鑒、兼收并蓄、博采眾長中發(fā)展理論。但吸收不是全盤復古、食古不化,借鑒不是生搬硬套、強行闡釋,真正重要的是放在我們的歷史和現實背景下加以考察,有選擇地拿來為我所用,而且要以現實實踐作為理論升華的依據,立足中國,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指導地位,在融會貫通中實現理論創(chuàng)新。
實事求是,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立場不動搖
馬克思主義文論中國化的歷程從“五四”迄今已近百年。其間,既發(fā)生過教條主義和經驗主義的錯誤,也出現過庸俗社會學和“左”傾、右傾偏差,人們對某些問題也有不同見解的爭論。道路并非平坦,而堅持實事求是,堅持辯證唯物史觀,堅持文藝的人民性,致力于思想性和藝術性統(tǒng)一,正確處理文藝與政治、與現實生活的關系以及繼承與創(chuàng)新的關系,始終是馬克思主義文論中國化的重中之重,對這些原則的堅持不曾動搖、不能動搖。
馬克思主義文論的哲學基礎是辯證唯物史觀,堅持辯證唯物史觀就要求我們在馬克思主義文論中國化過程中,必須實事求是,辯證認識文藝作為人類審美意識形態(tài),與人民、與政治、與現實生活的關系,以及內容與形式、思想與藝術等的關系。明確提出藝術屬于人民,提出文藝必須為最廣大人民群眾服務、積極塑造人民群眾的形象、廣泛表現人民群眾的生活、斗爭、心聲和愿望,正是馬克思主義文論基于唯物史觀的突出特點和貢獻。堅持人民性雖非歷史上所有文藝作品都能做到,卻是社會主義文藝發(fā)展的必然規(guī)律。因為社會主義制度本身就體現人民的利益,為人民服務和為社會主義服務是一致的,這也是社會主義文藝最重要的政治導向。在社會主義社會,文藝與政治的關系本質上就是文藝與人民的關系。正是在這一意義上,文藝不可能脫離政治。文藝題材、主題、形式和風格的多樣化也正符合人民豐富多彩的審美需求,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各種需求,同樣是社會主義政治的本質屬性。
盡管文壇仍存在形式主義的和反理性的消解意識形態(tài)的理論,但主張思想內容與藝術形式的完美統(tǒng)一,既是歷史上優(yōu)秀文藝作品的普遍規(guī)律,也是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必然要求。從恩格斯對拉薩爾所說的“較大的思想深度和意識到的歷史內容,同莎士比亞劇作的情節(jié)的生動性和豐富性的完美的融合”到毛澤東同志所要求的“革命的政治內容和盡可能完美的藝術形式的統(tǒng)一”,再到習近平同志鼓勵我國文藝家努力創(chuàng)作“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的優(yōu)秀作品,說的都是文藝作品高度思想性與完美藝術性的辯證統(tǒng)一,也是我們發(fā)展馬克思主義文論中國化的重心。
人類的認識永無止境,馬克思主義及其文藝理論的發(fā)展同樣不會停滯。40年來我國馬克思主義文論中國化所取得的成績有目共睹?;仡欉@段歷程是為了更好地認識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真理性及其在我國傳播和發(fā)展的深刻歷史必然性與世界范圍的重大意義,更是為了以史為鑒,以真理為指針,立足當下中國現實,發(fā)展能夠在世界文論中發(fā)出自己聲音的中國特色馬克思主義文論,推動文藝繁榮,推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