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想念文學(xué)里的感官王國
來源:謝有順說小說(微信公眾號) | 謝有順  2018年11月14日08:48

? 一 ?

今天的文學(xué)普遍進入到了一個書齋寫作和紙上寫作的時代。尤其是小說家,稍有知名度之后,就能靠寫作養(yǎng)家糊口,甚至過上體面的生活,可以呆在家里專心寫作了。這本來是一件好事情??墒牵绻粋€作家,長期只有狹窄的生活面,他的感受力主要是和報紙或書籍打交道,寫作的時候,也多靠這種閱讀經(jīng)驗來虛構(gòu),時間久了,可能就會在寫作中露出蒼白、貧血的面容。本來豐富的世界,在他筆下是靜默的。有些作家,他后來寫的作品,很多經(jīng)驗類型、心靈細節(jié),都和他早期的作品相類似,沒有什么新的進展和發(fā)現(xiàn),因為他對生活沒有什么新的感受。

這是致命的。一個作家,寫來寫去都是那些事情,經(jīng)驗的邊界沒有擴展,靈魂的體驗沒有更深,寫作不過是變相的重復(fù),只是簡單地復(fù)制自己過去的感受,或者直接復(fù)制報紙的社會新聞或看過的影碟。

這樣的寫作,已經(jīng)和創(chuàng)造無關(guān)。

很多作家習(xí)慣了用頭腦寫作,而不太想到,作家有時也要用耳朵、鼻子、眼睛寫作。他們只記得自己有頭腦,沒想到自己還有心腸;他們只想到自己有想象的才能,沒想到自己也有眼睛、鼻子、耳朵、舌頭。好的寫作,不僅是頭腦和手的合作,更應(yīng)是頭腦和心腸的寫作,并且要調(diào)動起全身所有的器官,讓它們都參與到寫作中來,這樣創(chuàng)造的文學(xué)世界,才會是生動的、豐富的。

我曾在一次會議上說,自己已經(jīng)很久沒怎么在當(dāng)代文學(xué)中聽見鳥叫,或目睹一朵花的開放、看到田野和莊稼的顏色了。不少作家都耽于幻想,熱衷虛構(gòu),少了看、聽、聞的沖動;這個世界不太有聲音,也不太有顏色。

這個感受,至我去年八月到鄉(xiāng)下小住時,尤其強烈。我本是來自農(nóng)村的,可這些年在城里工作之后,每次回鄉(xiāng)下,都匆匆忙忙,早已喪失了很多鄉(xiāng)村特有的經(jīng)驗和感受力。去年八月,我到福州旁邊的永泰縣一個朋友家小住。那個地方是一個優(yōu)美、安靜的村莊,海拔不低,所以即便是酷暑,睡覺的時候也要蓋棉被。一天傍晚,我吃完飯,坐在朋友的家門口,看著夜幕一點點降臨,那一刻,我突然覺得,自己已經(jīng)十多年沒有真正感受過什么叫黃昏、什么叫凌晨了!以前在城里,天還沒黑,所有的燈就亮起來了,夜幕一點點吞噬世界的情景,你根本不可能看到;而每天早上起床的時候,太陽已經(jīng)老高,你也根本沒有機會感受晨曦一點點將萬物顯露出來的過程?,F(xiàn)在的都市人,普遍過著沒有黃昏、也沒有凌晨的日子。我們的生活,和自然、大地的關(guān)系日益疏離。這也就難怪一些作家所創(chuàng)造的文學(xué)世界不生動了。

? 二 ?

但凡優(yōu)秀的作家,他的眼睛往往是睜開的,鼻子是靈敏的,耳朵也是豎起來的。你在他的作品中,會讀到豐富的感受,有很多細微的聲響,也有斑斕燦爛的顏色。

比如讀莫言的作品,就會接觸到一個色彩絢麗的感官王國。尤其是他的《透明的紅蘿卜》,里面那個孩子的感覺是通透的,作者寫這個孩子的時候,也煥發(fā)出了奇異的想象力。莫言的文學(xué)成就,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他是一個感官活躍的作家。還有余華的不少小說、散文,感官也是活躍的,他筆下的世界,有很多精準(zhǔn)、生動的細節(jié)。余華有一篇隨筆,題目叫《內(nèi)心之死》,里面就談到了這個寫作問題,他說:

當(dāng)人物最需要內(nèi)心表達的時候,我學(xué)會了如何讓人物的心臟停止跳動,同時讓他們的眼睛睜開,讓他們的耳朵矗起,讓他們的身體活躍起來,我知道了這時候人物的狀態(tài)比什么都重要,因為只有它才真正具有了表達豐富內(nèi)心的能力。

余華的一些作品,貫徹了他自己聲稱的這種“讓人物的心臟停止跳動”的寫作原則。比如,我很喜歡他的散文《兒子的出生》,他寫兒子剛生出來時,“一個護士讓我抱抱他,我想抱他,可是我不敢,他是那么的小,我怕把他抱壞了?!薄拔遗掳阉牧恕边@句里的一個“壞”字,就把余華所看到的一個新生嬰兒的小和脆弱寫活了,同時,那個父親的心理也顯得生動而真實。余華還有一篇散文,也是描寫兒子的,叫《可樂與酒》,寫的是一歲零四五個月的兒子漏漏第一次喝可樂時的情景:

他先是慢慢地喝,接著越來越快,喝完后他將奶瓶放在那張小桌子上,身體在小桌子后面坐了下來,他有些發(fā)呆地看著我,顯然可樂所含的氣體在搗亂了,使他的胃里出現(xiàn)了十分古怪的感受。接著他打了一個嗝,一股氣體從他嘴里涌出,他被自己的嗝弄得目瞪口呆。他不知道發(fā)生了什么,睜圓了眼睛驚奇地看著我,然后腦袋一抖,又打了一個嗝。他更加驚奇了,開始伸手去摸自己的胸口,這一次他的胸口也跟著一抖,他打出了第三個嗝。他開始慌張起來,他可能覺得自己的嘴像是槍口一樣,嗝從里面出來時,就像是子彈從那地方射出去。他站起來,仿佛要逃離這個地方,仿佛嗝就是從這地方鉆出來的,可是等他走到一旁后,又是腦袋一抖,打出了第四個嗝。他發(fā)現(xiàn)嗝在緊追著他,他開始害怕了,嘴巴出現(xiàn)了哭泣前的扭動。

這個時候的余華,眼睛一定是睜得很大的。他寫兒子打嗝,不是籠統(tǒng)地寫,而是很有耐心地寫漏漏“打了一個嗝”、“又打了一個嗝”,直到“打出了第四個嗝”;在嗝聲中,漏漏的神情也從“發(fā)呆”到“目瞪口呆”,從“驚奇”、“慌張”到“害怕”,再從“害怕”到“哭泣前的扭動”,一路變化下來,加上一系列動作,可樂對一個孩子的感受徹底被放大了,整個場面也變得活生生的了。

這令人想起,不少大作家都曾告誡我們,寫作不能只概括地寫,而是要具體。契訶夫就說過,在描寫自然時,要抓住細節(jié),而且要達到這樣一種程度,即使閉上雙眼,也仍能看到你所描寫的場景。因此,當(dāng)你坐下來寫作的時候,請記住,不是“一杯飲料”而是“一杯馬丁尼”;不是“一只狗”而是“一只長卷毛狗”;不是“一束花”而是“一束玫瑰”;不是“一個滑雪者”而是“一位含苞欲放的年輕少女”;不是“一頂帽子”而是“一只高頂回角帽”;不是“一只貓”而是“一只阿比西尼亞貓”;不是“一支槍”而是“一支0.44口徑的新式自動手槍”,不是“一幅畫”而是一幅“馬奈的奧林匹亞”。

這樣的文學(xué)世界是多么吸引人,又是多么豐富!放棄書寫這個豐富的感官世界,又是多么令人惋惜!我還讀過詩人于堅的一篇隨筆,叫《關(guān)于我自己的一些事情》,他寫了一段難忘的經(jīng)歷:

我的父母由于投身革命而無暇顧及我的發(fā)育成長,因而當(dāng)我兩歲時,感染了急性肺炎,未能及時送入醫(yī)院治療,直到奄奄一息,才被送往醫(yī)院,過量的鏈霉素注射將我從死亡中拯救出來,卻使我的聽力受到影響,從此我再也聽不到表、蚊子、雨滴和落葉的聲音,革命賦予我一雙只能對喧囂發(fā)生反應(yīng)的耳朵。我習(xí)慣于用眼晴來把握周圍的世界,而在幻覺與虛構(gòu)中創(chuàng)造它的語言和音響。多年之后,我有了一個助聽器,我第一件事就是跑到郊外的一個樹林子里,當(dāng)我聽到往昔我以為無聲無息的樹林里有那么多生命在歌唱時,我一個人獨自淚流滿面。

我很感動。一個于普通人來說是平常的聲音,可對聽力一度受損的于堅來說,這個細微的聲音能被聽見,卻是值得“淚流滿面”的事情。正因為此,我讀于堅的詩,能讀到很多物質(zhì)材料意義上的細部,他的詩,拒絕隱喻,重視事物本身,在實感層面,富有生活的質(zhì)感,因為他摯愛這個世界,并對一種具體、準(zhǔn)確的現(xiàn)實,保持著發(fā)現(xiàn)的熱情。

? 三 ?

我在給陳冠學(xué)的《大地的事》一書寫的序言里曾說:“一個作家,如果相信內(nèi)心的真實和具體的世界、事物密切相聯(lián)的話,他必定會進入一種眼睛式、耳朵式的寫作,因為在我們這個敵視具體事物的時代,有時惟有借助看、聽、聞、嗅,才能反抗遮蔽,澄明真實?!?/p>

陳冠學(xué)是臺灣有名的作家,他的《大地的事》,在臺灣出版時,叫《田園之秋》。這本書在臺灣聲名卓著,后由我推薦于二〇〇六年一月在東方出版中心出版,很多朋友讀了,都感慨,沒想到在活著的作家中,寫田園和大地,能寫得如此精細,恬靜,怡然自得。那個秋天的鄉(xiāng)村世界,在陳冠學(xué)筆下,真是生機盎然,豐富活潑。比如,它寫雨聲,不僅是美的,還是有形狀、有聲音的:“雨聲之美,無如冬雨。冬雨細,打在屋瓦上幾乎聽不出聲音,匯為檐滴,滴在階石上,時而一聲,最饒韻味。”它寫秋蟲的鳴叫,節(jié)奏分明,一詠三嘆:“行到庭中,站立了一會兒,正要轉(zhuǎn)身入內(nèi),忽聽見土蜢的鳴聲,像發(fā)條極松了一般的弱,可聽出擦翅的每一片段單音。心里不由受到一震,全身也受到一震,好久沒聽到這親密的聲音了。正待要多聽一會兒,鳴聲竭了,就像發(fā)條全松了一般,前后計算起來,似乎還不足十秒鐘。又站了一會兒,等待第二聲,竟就沒有了。這是老友最后的道別,真真是向我說一聲珍重再見,不免一陣悲思襲上心頭……”在作者筆下,各樣的景色和生物,都是活的,有感情的,并和人心相通的,“一切景語皆情語”。

《大地的事》解放的正是作家的感官。陳冠學(xué)是一個將感官系統(tǒng)全面打開的作家,他筆下的“田園”,就是田園本身,而不是把它當(dāng)作官場、商?;蚱渌泥须s人世的對抗性存在,它就是大地的一部分,是花草樹木,雞鴨牛羊,是蟲叫和鳥鳴,是無邊無際的夜晚,是路邊的一句問候,是田間的一次小憩……這個“田園”,不是象征,也不是隱喻,就是在其中生活的人,在其中發(fā)生的事。因此,陳冠學(xué)用日記形式記下的田園和秋天,不乏瑣碎,但帶我們進入的卻是一個最為細微、有趣、生機勃勃的生命世界。他的眼睛、耳朵和鼻子,甚至舌頭,都全面向大地敞開。他說,“真正美好的事物,看著,聽著,聞著,要比實際的觸著、吃著更合宜?!边@是一個和事物靠得很近的作家,他的文字,是有實感的,一點都不虛,同時,他的情懷,又是很高遠的。在內(nèi)地,很難到這樣超脫、又這樣實在的作家。

曾有作家如此評論托爾金:“他是一個謹慎的創(chuàng)世者,對自己世界的了解細致到了最后一片草葉?!边@樣的寫作,是富有耐心、充滿專業(yè)精神、感官徹底解放的,也惟有如此,才能成就文學(xué)的偉大。

(托爾金)

? 四 ?

好的文學(xué),都有很多實在、具體、準(zhǔn)確的細節(jié)。這些細節(jié),如果沒有感官世界的參與,就不容易寫得有實感。我喜歡《紅樓夢》,不單是喜歡《紅樓夢》里那種感情理想,那種尋求愛情知己的決心和信念,我也喜歡《紅樓夢》所寫的實感層面的生活,這種生活,被曹雪芹寫得活色生香、觸手可及。食物的香味,人物的神采,器物的光澤,場面的氣息,等等,在字里行間無不撲面而來。作者那高遠的精神,并不是懸空在小說中的,作者的每一個心思,都能落實到具體的生活里。每次的吃茶,喝酒,哪怕是洗手、換衣服,這樣瑣碎的事情,曹雪芹寫起來,沒有一次是重復(fù)的,都有不同的情趣,不同的細節(jié)表現(xiàn)。在《紅樓夢》的感官王國里,你簡直可以按照聲音、顏色、氣味、形狀、光澤等分類,對小說中的事象做很多的研究文章;你也可以根據(jù)茶、酒、飯食、點心、錢物、器具等分類,對小說中的物質(zhì)進行分析——這個世界,實在是太豐富了。沒有眼睛、鼻子、耳朵、舌頭、手和腳、頭腦和心腸的參與,怎能成就《紅樓夢》這種百科全書式的寫作?

有一個外國作家說:“你要能準(zhǔn)確地描繪出一幅幅場景,使人物真實可信,就要懂得他們在自己的視覺、聽覺、嗅覺、觸覺和味覺中進行著日常工作。”確實,有的時候,一個實感意義上的傳神細節(jié),能夠?qū)⒛阋磉_的、甚至沒有說出來的東西,刻在讀者的心里。

魯迅的小說不多,為何大多能讓人記???就在于魯迅有很強的刻寫細節(jié)的能力。他對國民性的批判,不是一些空口號,他描寫了很多底層的被損害者的形象,他對這些人物和他們的生活,有觀察,也有感受。比如,他寫祥林嫂的出場,“臉上瘦削不堪,黃中帶黑,而且消盡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間或一輪,還可以表示她是一個活物。”一個被生活摧殘到毫無生氣的人,就活畫在了我們面前。她一手提著竹籃,內(nèi)中有一個破碗,但魯迅要強調(diào)是“空的”;她一手拄著一支比她更長的竹竿,但魯迅要強調(diào)“下端開了裂”。通過這些細節(jié),這個“已經(jīng)純乎是一個乞丐了”的人就呼之欲出了。魯迅寫孔乙己,也是充滿這些有力量的細節(jié)的,他說孔乙己“從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錢,放在我手里”時,不忘加一句,“他滿手是泥”,這就表明孔乙己是“用這手走來的”,又在旁人的說笑聲中,坐著“用這手慢慢走去了”。因著魯迅的感官在寫作時是蘇醒的,他筆下的人物,寥寥數(shù)筆,就活生生地站在了我們的面前。

這就是一個大作家的筆墨。

(根據(jù)演講錄音整理、節(jié)選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