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鐘三秀一家
來源:人民日報 | 羅錚  2018年11月19日06:27

四十年前,鐘三秀四十二歲。她又生了一個孩子——家里的第九個。于她而言,又多了一張嘴,才是最憂心的問題。

這是贛南小村落的一棟土坯房,樓梯咯吱作響,一張破圓桌,三把小藤椅,兩條長板凳,幾張床,再加上幾只鍋碗瓢盆,這便是鐘三秀一家全部的家當。

口糧從哪里來?老四本就寄養(yǎng)在外,老七的生活費還沒有著落,老五、老六只能繼續(xù)吃著蘿卜咸菜。屋梁上的籃子里,芋頭所剩無幾。老母雞剛下的兩個蛋,也拿去換鹽了。

“老羅,又要熬夜了?!辩娙闾撊醯目跉馔钢鵁o奈。二十多年來,夫妻倆從沒睡過一個安穩(wěn)覺。前面八個,間隔最多四歲,不是這個哭就是那個鬧。老八剛能睡整覺,又來了個老九。

愣神間,老五、老六回來了?!袄厢?,掙了多少錢?”鐘三秀充滿期待??尚值軅z垂頭喪氣,沉默不語。原來,他們費盡九牛二虎之力把一板車的麻袋推到河邊,搓、揉、擦、刷、甩,鋪在河灘上晾曬,幾乎就要完成任務了,哥倆正憧憬著勞動的回報,可老天爺偏偏不作美,一陣疾風驟雨,不僅把勞動成果化為烏有,還卷走了八個麻袋!鐘三秀內(nèi)心五味雜陳。洗麻袋盡管辛苦,但洗一個一毛錢,是一筆不菲的“外快”。這二十塊錢本來盤算好了:十塊錢還生產(chǎn)隊的口糧款,五塊錢還給隔壁的貴生,五塊錢買點豬肉灌香腸??涩F(xiàn)在不但一切打了水漂,還要倒貼……

沒過幾天,鐘三秀重新“出山”:挑水,浣衣,做飯,種菜,喂雞,操持家務。坐滿月子,幾乎是不可能的事。只要手中有活干,鐘三秀心里就踏實。

一轉(zhuǎn)眼,六年過去。這一年,老九上小學,他們總算嘗到了一覺到天亮的滋味。加上老六參軍,老七、老八成績名列前茅,鐘三秀終于看到一絲曙光。

更重要的是,改革開放的春風越過崇山峻嶺,吹進了會昌縣的山坳坳。這片土地,漸次通了電,電燈照亮了全村人的心扉。自來水管架起來了,穿村而過的小河終于可以睡個懶覺??涌油萃莸泥l(xiāng)村土路,陸續(xù)硬化。連站上去戰(zhàn)戰(zhàn)兢兢的茅廁,也改頭換面。一股前所未有的勃勃生機,在全村上下升騰。

全村人有的摩拳擦掌,盯著承包的土地躍躍欲試;有的背上行囊進城闖蕩,期待里夾雜一分緊張;有的懷揣錄取通知書,登上班車奔赴大學殿堂……這股浪潮也激蕩著鐘三秀一家。老七在高考中名列贛南地區(qū)榜眼,上了大學。上世紀九十年代初,老八去省城闖蕩。一九九五年,老九考入中專。

孩子們陸續(xù)離開家,家里突然間靜了下來。鐘三秀若有所失。好在她手里依然有活干:種菜、喂豬、飼雞、養(yǎng)魚……她最拿手,也最愿意做的,還是米酒。每年冬天,她都要蒸上一大缸米酒。這酒,勁道可足了,醉倒過不少人,可從小喝到大的兒女們自帶酒量,三四碗下去毫無反應。酒香跟隨兒女們的腳步飄向四面八方,滋養(yǎng)著鐘三秀一家。

春風越吹越帶勁。村民手頭寬裕了,家家戶戶開始添置家具物什,收音機、電風扇、自行車、電話陸續(xù)進村入戶。當大兒子把電視機搬回家,鐘三秀怎么也鬧不明白,那么大點個機器盒子,咋轉(zhuǎn)動幾個按鈕就能又唱又跳,色彩斑斕。再往后,車多了起來,贛A、粵B、閩E等各地牌照層出不窮,一車難求的日子一去不復返。土坯房加快了退出歷史舞臺的步伐。隔不了多久,一幢幢嶄新的紅磚瓦房就拔地而起。鐘三秀走在村里,喜在心頭。

四十年彈指一揮間。如今的黃冠村,小樓隨處可見,油漆大門鮮紅闊氣。幼兒園、小學、衛(wèi)生室、便民服務中心煥然一新。鐘三秀的老屋,也在幾個兒子的努力下翻修一新。她最常做的,就是盯著老樟樹下太陽的光斑打盹。幾經(jīng)歲月的風霜,她的臉上已皺紋密布。這些皺紋里,寫著一個農(nóng)村婦女一路走來的生活印記,或許她只是中國千千萬萬農(nóng)村婦女中的普通一員,卻用勤勞的雙手,和這個時代一起,在春潮中走出了一條新生之路,迎來了一片新天地。

今年春節(jié),鐘三秀一大家四十多口照了張全家福。照片里,抱著曾孫的鐘三秀笑靨如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