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羅大佺:一條小河的變遷
來源:中國作家網(wǎng) | 羅大佺  2018年11月21日10:47

家鄉(xiāng)洪雅縣有一條小河,名叫“牟河”,位于瓦屋山下青衣江畔的深丘地帶,是洪川鎮(zhèn)共同村惟一的一條河流。

河流是一個村莊的心臟,也是一個村莊的樂園,因了這條河流,牟河壩在全村的位置舉足輕重。在我兒時的記憶里,河水清清、微波蕩漾,一年四季,碧綠澄清。

小河的上端有一口水井,人們叫它“牟河井”。井水水質不錯,涼悠悠、甜絲絲的,人們到縣城趕集回來,路過井邊時,都會蹲下身子,雙手鞠一捧井水,喝個痛快。小河的下端有一座磨房,名叫“石谷坎磨房”。磨房里有兩扇又圓又厚的石磨,一架水沖打米機。當河水漲滿的時候,閘門一開,“咕嚕咕?!钡哪ッ媛暎皣}噠噠噠”的打米聲,是兒時最愛聆聽的旋律。

因了這條小河,干旱之年牟河壩也沒受多少影響。20世紀70年代初期,洪雅的總崗山水庫還沒建成的時候,干旱之年天不下雨,田里的禾苗奄奄一息,人們就用手搖車、腳踏車,將河里的水車到田里,確保了秋季的收成。因為這條小河,不管多窮,姑娘們都愿嫁到牟河壩,牟河壩沒有一個小伙子會打單身。

小河最快樂的季節(jié)是冬季。生產(chǎn)隊沒有在河里養(yǎng)魚,可每年河里都有捕不完的魚。冬天是農(nóng)閑季節(jié),生產(chǎn)隊用門板在小河的入口處將河水擋住,把小河里的水放到腳肚子深的時候,就組織生產(chǎn)隊的男人們下河捕魚。大人們捕捉的魚屬于集體財產(chǎn),生產(chǎn)隊隊長當天就安排幾個身強力壯的男人用鐵水桶挑到縣城集貿(mào)市場銷售后,將錢交回生產(chǎn)隊。參加捕魚的男人們,則按人頭記工分。大人們捕完魚上岸后,婦女和小孩才可以去淺水處捕捉,捉住的小蝦小魚歸自家所有。偶爾捉住了一條漏網(wǎng)的大魚,那就“發(fā)財”了,當天晚上的飯桌上魚香味一定飄出很遠很遠。令我們這些小孩奇怪的是,當天明明看見魚兒已被捉完了,第二天下午到已被灌滿河水的河邊一看,河里仍然有魚兒跳躍。

到了20世紀80年代末期,村委會引進外來資金,建起了芒硝廠,村民們?yōu)榱嗽黾痈孛娣e,砍掉了田邊的山林,開始開墾山林,種植莊稼時也不滿足于過去的產(chǎn)量,為了多產(chǎn)糧食,打農(nóng)藥、施化肥,喂養(yǎng)家禽家畜開始使用添加劑、催肥劑,只要能夠變錢,只要來得快,什么都去做。更有一部分村民把土地承包給別人,自己外出打工。這時牟河壩的天空不再蔚藍,遠處的黑煙不時飄來,小河水流量開始減小,河水不再那么碧綠。

20世紀90年代初期我離開牟河壩,被招聘到瓦屋山國家森林管理處工作。因忙于工作,很少回家。幾年后回去時,見家鄉(xiāng)已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村里人買了彩電,修起了樓房,安起了自來水,機耕道實現(xiàn)了家家通,收割機、脫粒機已經(jīng)普及,石谷坎磨房被孤零零地遺棄在那里。但天空的黑煙更濃,種田的村里人只剩下了老人和婦女。小河雜草叢生,淤泥堵塞,河水從綠色變成了黃色,小河失去了往日的歡樂。

2004年7月我調到雅安市天全縣委宣傳部工作,后來又調到了江西省林業(yè)廳工作,回家的時候更是少之又少了。有一年冬天我利用出差機會回去看望老父老母,村里的機耕道已經(jīng)變成了水泥公路,樓房比以前更多。但鄉(xiāng)村的新鮮空氣已經(jīng)不復存在,光禿禿的山頭雜草叢生。國家雖然為農(nóng)民取消了幾千年傳承下來的皇糧國稅,但年輕人外出打工不歸,家鄉(xiāng)田地一片荒蕪?;氐郊依铮愀改噶奶熘H,忽然感覺遠處一聲轟鳴,地下晃動,家里的玻璃窗“咯噔噔”抖了幾下。我以為發(fā)生地震了,母親告訴我,這是離我們家八九華里的一家芒硝化工廠在放炮。這家芒硝化工廠是縣里的龍頭企業(yè)、納稅大戶,但幾個煙囪伸向蒼穹,滾滾的黑煙不停地飄向天空,煉出的礦渣小山似的堆滿川藏公路兩旁,地下的礦洞一步一步延伸到了我們和其他幾個村里……正說話間,一群老人和婦女在門外的機耕道上喧嚷著,母親說他們是相約著去村公所里領錢。原來這家芒硝化工廠每放一次炮,就發(fā)給村民一些補貼,每次也沒多少,每家每戶也就幾十元錢而已,有時還用一些毛巾、臉盆、水壺等生活日用品代替,鄉(xiāng)親們也不計較,覺得有總比沒有好,不拿白不拿。我心里是說不出的凄涼和悲哀。于是去了兒時帶給我無數(shù)快樂的小河邊。

豈料石谷坎磨房已被撤掉,機器和石磨不見了蹤影。小河已被改作無數(shù)水田,承包給了一位兒時的伙伴,田里是收割稻谷后還沒有腐爛的谷樁,水田之間有一條小溪在汩汩地流淌,仿佛證明這里曾經(jīng)有過一條河流。抬起頭來,河堤上一群不知名的小孩正在玩耍,他們沒有了我們兒時打水漂的地方,只是拿著電動玩具在你追我趕地嬉戲打鬧。仰望天空,天空中依然是霧霾滿布,沒有一只鳥兒飛過。山林沒了,鳥兒沒了,魂牽夢縈的小河沒了,我的眼中噙滿淚水,不知道我的家鄉(xiāng)要邁向何方,而家鄉(xiāng)的小河,只能成為留在我心里的風景畫。

一晃又是十多年去了。今年夏天回家鄉(xiāng)的時候,一位在縣委工作的同學告訴我,說近幾年來縣里采取嚴厲措施整治生態(tài)環(huán)境,封閉了損壞生態(tài)環(huán)境的礦山煤礦,關閉了幾十家不達標的污染企業(yè),那家芒硝化工廠已經(jīng)遷出了境內(nèi)。聽到這些消息,我忽然想起了我兒時的小河,夢中的小河,它是否也脫胎換骨恢復了模樣?于是三下兩下吃完飯,就往牟河壩趕去。

故鄉(xiāng)的水泥公路已經(jīng)加寬,不時有小車擦身而過。清新的空氣撲面而來,田野里的稻穗一片翠綠,湛藍的天空萬里無云,陣陣微風飄來農(nóng)家的菜香,開墾的荒地如今變成了果園。許多外出打工的兒時伙伴已經(jīng)回到了故鄉(xiāng),正在干農(nóng)活的他們時不時地和我打著招呼。老人們在院壩里含飴弄孫,格格的笑聲書寫著他們的天倫之樂。

那條我以為只能在夢中相見的小河,稻田已經(jīng)遠去,河流恢復了昔日的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