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朱珊珊:高鐵時代新春運 千里家鄉(xiāng)一日還
來源:中國作家網(wǎng) | 朱珊珊  2018年12月03日10:47

春運,年復一年,像“候鳥”一樣的親情遷徙。春運,由學生流、探親流、務工流和旅游流等多股客流疊加形成的“春運潮”,年年潮涌萬里鐵道。

春運是時代賦予鐵路的一張考卷。2018年的40天春運,全國鐵路累計發(fā)送旅客3.82億人次,如此大規(guī)模的遷徙考驗著鐵路的運輸能力,也展現(xiàn)了鐵路經(jīng)久不衰的生命力。

如今的春運,雖然還是人來人往、依然擁擠,但各方面的硬件條件卻大大好過以前,旅客運輸井然有序,整體面貌煥然一新;尤其是高鐵平穩(wěn)舒適、安全可靠、運能強大、節(jié)能環(huán)保、方便快捷的優(yōu)勢,讓過去“以天計算”的旅途變成了“以時計算”。但你知道半個多世紀前的“春運”是什么樣子嗎?

棚車:旅客被當作“貨物”,搖搖晃晃地“裝運”出去

印象甚深的是,也就是春運高潮期間,火車票十分緊張。上海鐵路局為緩解春節(jié)期間火車擁擠,就將裝貨物的“悶罐車”清冼干凈,加開跑常州、鎮(zhèn)江和南京的短途“棚車”。棚車照貨車的“點”開行,多數(shù)在晚上發(fā)車,且停站時間長,二三百公里的路程,居然都要花上一整夜的時間。

那是1963年初,我還是一個蘇州鐵路機車司機學校機車乘務員班的學生,我們這些還沒有畢業(yè)的學生,包括班長徐康健、副班長劉華來和團支書孫國強,同學陳履壽、韓忠臣、顧方榮、卞直明、王安才,馬康寶、應詩榮等,在寒假中一起被學校安排到上海列車段擔任加班車列車員。由于臨近春節(jié),經(jīng)過該段組織的鐵路安全常識學習、開卷考試和取得上崗合格證,并領到列車員胸卡后,第二天我們就上崗了。出乘的是棚車,列車長是老資格的卞大剛,他身板扎實,做事嚴謹,舉手投足間散發(fā)出活力,卞車長發(fā)給我們每人一盞馬燈,一把掃帚。

在我的印象里,當時棚車沒有一張座椅,旅客擠上車后,紛紛爭地盤,自帶凳子或者鋪幾塊草墊或用紙板一墊,就橫七豎八席地而坐?;疖囈黄饎?,車門立即拉上,車廂里頓時漆黑一片,靠我們臨時掛起來的馬燈照明。在車廂的一角,用布簾或草簾隔成了一個三角形區(qū)域的“衛(wèi)生間”,里面置一又大又重的木桶,以供旅客方便;臨近便桶的旅客,不但身受干擾,而且被臭氣熏得難受。對那些不愿上臨時廁所的年輕人是一個考驗,尤其是一些姑娘和婦女。因為那個廁所前的草簾隨著列車的晃動不斷地位移,不時地把如廁人的囧態(tài)向全車廂做“現(xiàn)場直播”。我發(fā)現(xiàn),列車剛始發(fā)的一段時間,還有人竊笑,但“節(jié)目”表演多了,大家也逐漸習以為常了。

晚上九點多,棚車從上海北站出發(fā),蒸汽機車喘著氣拉著長長的棚車,在夜幕中向鎮(zhèn)江駛去。車廂里馬燈隨著列車的晃動搖曳著,但這并不影響在昏黃燈光下幾圈圍坐在一起打撲克和聊天旅客的興致,他們算得上是車廂里最精神活躍的一群;而更多的旅客則枯坐,則靜思。是的,他們踏上了回家探親的路,離家越來越近了,家是令游子們魂牽夢繞的地方。

由于棚車的車身較長,約有四十節(jié)左右,加上不少站臺比較短,除了一部分棚車緊靠月臺外,大都棚車上下客的旅客須扶著臨時小木梯魚貫而下。因而我一到有停點的車站,就抓緊拉開車門,迅速地放下木梯,讓旅客上下車。不過,盡管車廂如此簡陋,上下車這么不方便,但大家還是感激鐵路局為旅客創(chuàng)造了回鄉(xiāng)過年的條件,而且車票的價錢還比“普客”便宜了一半。

當時的滬寧線還是單線,在列車運行圖滿表的情況下,棚車要不斷地避讓同向客車和加班客車,而且是見縫插針地開行,常常在一個小站交會三、四趟正??蛙嚕袝r一停就是30多分鐘。

棚車過了無錫,已是下半夜,客車少了,停站也少了,相應的速度也快了。夜深時刻,車輪哐當哐當有節(jié)奏的轟鳴聲顯得格外嘈雜。然而,疲憊的旅客卻睡得挺深沉,鄉(xiāng)愁的夢是最美的,他們也許夢見了長江滾滾的波濤,聞到了蘇北泥土的芬芳,看到了白發(fā)蒼蒼的父母,當那份難以割舍的愛和牽掛的情愫如潮水般涌來之時,他們容得下委屈,不計較尊嚴。

頂著凜冽寒風開行的棚車,從北站出發(fā)一路“咣當咣當”抵達鎮(zhèn)江時,天早大亮,已經(jīng)8點多了。值得一提的是,當棚車到站,旅客向我揮手告別,說一聲真誠的謝謝時,我暖暖的心中總有一絲快樂。但旅客被當作“貨物”,搖搖晃晃地“裝運”出去的情景卻一直銘記在心,至今揮之不去。

綠皮車:買火車票排長隊、坐火車爬車窗

還有一次是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未,歷史上第一個春節(jié)民工返鄉(xiāng)潮出現(xiàn)并迅速席卷全國,平均每天有70萬人站著返鄉(xiāng),當時我在上海到成都的綠皮車里數(shù)過人頭,108座的車廂里竟塞了近300名民工,他們頂著蛇皮袋、纖維袋、化肥袋,背靠背站著睡覺。當時上海站北京東路售票處前密密麻麻的排隊人群能甩出幾公里外;到了夜里,人們帶著鋪蓋卷在售票窗口前打地鋪通宵排隊。

上海鐵路分局組織機關黨群系統(tǒng)的干部春節(jié)前加班當列車員,跑了一趟廣州的臨客。當年的臨客列車,都由南翔、新龍華和戚墅堰等地鐵路員工跑通勤的車廂拼湊而成,也叫綠皮車。廣州臨客共12節(jié)車廂,沒有臥鋪;只在最后掛了一節(jié)供列車員、乘警和檢車員休息的宿營車。在單程都要3天2夜的征途中,乘務員們實行“兩班對倒”,即工作8小時,休息8小時,再接著工作8小時……

從上海北站始發(fā),每節(jié)車廂都熙熙攘攘,超員很多。尤其是臨客到站后,月臺上擠滿了背著大包小包、急著回家等著上車的人;停妥后,每一個車門前都排起了一條條長龍。面對一張張焦急的面孔,一雙雙期待的眼神,旅客將所有的希望與感情,寄托于能擠進一節(jié)長長的車廂里,這對鐵路是多大的壓力呀?

每站都有旅客“吊車”,車站服務員除了幫助維持秩序,還要安排擠不上去的旅客乘坐下一班次臨客;所以站站延時,晚點也不稀奇。但那時,很費力地帶著老婆孩子擠上車廂的民工兄弟,懷揣著一年的辛苦積蓄,盡管在擁擠的人群中站著,但心里卻是非常開心、激動不已。他們說,這樣的緊張和擁擠,相比回家的喜悅,顯得微不足道。

進杭州站。由于整趟列車擠滿了乘客,門窗全部不開。情急之中,有對小夫妻把懷抱的孩子高高地舉起,也許感動了車內的乘客,他們把窗子打開,下面的旅客把孩子托起推進窗內,小夫妻后來在車廂熱心乘客們幫助下,也終于“趴”進車廂去了,然后把兒子接過來。記得在鷹潭站,臨客馬上要開,車門已經(jīng)關上。我看見一個又矮又瘦的中年男子急了,大概他怕大年夜趕不回去,就爬車窗。按常規(guī),月臺上的值勤人員怕他出事,一定要拉他下來,車上的人一準也要把他往外推。但此刻忽然反過來,車上的人一起往窗里拉他,月臺上值勤人員則用力把他推進車窗。那一刻,車上車下的人連同那中年男子都開心地笑了,列車就載著這些快樂轟隆隆開走了。為什么?因為中國人有著共同的情懷——回家過年。年,真的是太美好的節(jié)日、太好的文化了。在這種文化氛圍里,天南地北素不相識的人們無需溝通,彼此心靈相應。盡管大地雪野茫茫,朔風刺骨,而車廂永遠溫暖他們的胸懷。

當時,臨客車廂里人滿為患,連廁所里都是旅客,大家擠在人群里,動都動不了。有的旅客十幾個小時不吃不喝,還不能上廁所,呼吸著污濁的空氣。即便如此,相比在沿途的停車站根本擠不上車的旅客,能站在車廂里已經(jīng)很幸運了;那些民工失望和羨慕的眼神常常讓我心生憐憫,恨不能打開車門統(tǒng)統(tǒng)放進車廂。

詩人余光中說,鄉(xiāng)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席慕蓉說鄉(xiāng)愁是沒有年輪的樹,在春運游子的回家路上,鄉(xiāng)愁就是汽笛的一聲長鳴。建國后相當長的時間里,火車幾乎是中國人唯一的遠行工具,5萬公里的鐵路像毛細血管般連通著空間人心。這一段擁擠不堪、很不舒服的旅行經(jīng)歷,正因中國的高鐵連接著祖國的大江南北而正在迅速改變。

隨著經(jīng)濟的快速發(fā)展,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廣大旅客對乘車出行的環(huán)境、生活質量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那深綠色的車身,低廉的票價,可以推拉的車窗以及燒水、做飯、取暖等全都依靠燃煤解決等一系列的特色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改革開放,鐵路的建設發(fā)展,讓一切都變了。1997年,我國春運已不再使用棚車帶客;曾是中國鐵路客運主力的綠皮車也開始退出歷史舞臺了,這是順應民生,滿足時代發(fā)展的需要,也是見證鐵路歷史巨變。但買火車票排長隊、坐火車爬車窗,以及連行李架上、廁所里都擠滿了人的情形深深印入了許多人的春運記憶里。

高鐵時代:我們離家更“近”了,“復興號”也越來越多

每年一到春節(jié),便有上億中國人擠上火車踏上回鄉(xiāng)之途,由此造就了這個國度一年一度的春運盛景。或許不少人都曾有過這種擁擠而又讓人感到不舒服的經(jīng)歷,然而國家全力打造高速鐵路網(wǎng)的決心和行動正在迅速改變著這一切。

經(jīng)過改革開放40年的接續(xù)奮斗,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建成了世界最現(xiàn)代化的鐵路網(wǎng)和最發(fā)達的高鐵網(wǎng),中國鐵路已經(jīng)實現(xiàn)了由追趕者到領跑者的華麗轉身。幾十年來,漂泊在外的人們只求能夠春節(jié)回家過年;如今,能回家過年的要求已經(jīng)基本能夠得到保障,春運回家不再難,我們離家更“近”了。

2007年4月18日,首趟時速200公里動車組列車在上海站始發(fā),我國由此邁入動車時代。到2017年底,中國鐵路營業(yè)里程達12.7萬公里,其中高速鐵路突破2.5萬公里,占世界高鐵總量的三分之二。尤其是西安至成都高速鐵路投入運營,從此蜀道不再難。所有這些,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征程的真實寫照。

“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新時代的中國正一日千里,高歌猛進。穿越繁華都市,馳騁田野阡陌,當我坐在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chǎn)權、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的中國標準動車組“復興號”車廂里的時候,那流線型的車體,溫柔的燈光,舒適的靠椅;還有邁著輕盈步履的高鐵乘務員帶給我的細聲問候,她們用心服務,傾情打造的溫馨旅途;以及越來越豐富的高鐵餐飲,不僅有肯德基、真功夫這類快餐,還有牛肉面、獅子頭、鹽水鴨等地方特色美食,讓我神馳心醉,心旌搖蕩。

今年1月下旬,我在在上海虹橋站一臺自動售(?。┢睓C前,看到一個準備回老家的民工通過輕點屏幕、識別證件、打印車票……不足30秒就取到了車票,他把行李挎在肩上,喊著“回去過年啰!”臉上露出了憨厚幸福的笑容。確實,“這回家的路,是越來越順了!”那一張薄薄的車票就是一張返鄉(xiāng)的“通行證”,牽動著無數(shù)異鄉(xiāng)游子的心。

曾經(jīng)“如何回家”的問號現(xiàn)在被一個個拉直。2018年春運,越來越多的旅客從窗口排隊變成了網(wǎng)絡購票,80%的車票由互聯(lián)網(wǎng)售出,人們開始享受足不出戶、輕點手指,就能查詢車次、了解余票、購買車票的便利,“互聯(lián)網(wǎng)+”鐵路出行成為常態(tài)。從徹夜排隊到動動手指,從現(xiàn)金付款到電子支付,從“人工售票”到“自助購票”,再到“互聯(lián)網(wǎng)+”出行,一張小小的火車票,記錄了一年又一年旅客回家的印記,見證了幾十年來的春運變遷。鐵路的快速發(fā)展讓車票不再是鄉(xiāng)愁的代名詞,春運回家的旅途將更美好。

如今,中國高速鐵路 “復興號”越來越多,車輪滾滾,呈現(xiàn)著一幅幅嶄新的中國畫卷。鐵路是我們國家發(fā)展最快的行業(yè)之一,鐵路四通八達,促進了人流、物流和信息流自由流動,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解決了我們中國人千百年來的出行難題,更把民族大團結的網(wǎng)絡建立了起來,億萬旅客享受著美妙的旅行生活,展現(xiàn)了中國人民日益增長的獲得感、幸福感。

綿延的鋼軌線,鋪就了回家的路,撫慰了殷殷思鄉(xiāng)情;疾馳的列車,縮短了回家的旅程,貫通了暖暖春運路。高鐵與空間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與時間的關系也讓人覺得頗有意思?!皬团d號”那長長的車廂,仿佛一頭連著中國的過去,一頭連著中國的未來。

高鐵時代新春運,千里家鄉(xiāng)一日還;一年更比一年好,回家路暖旅客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