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屆斯拉夫研究學術研討會在上海召開
近日,第二屆斯拉夫研究學術研討會在上海師范大學召開。此次會議由上海師范大學光啟國際學者中心、日本斯拉夫歐亞研究中心和上海師范大學中文高峰學科共同主辦,主題為“移民學與斯拉夫學”。來自中、英、俄、日、法等國高校及科研機構的學者就現代斯拉夫研究進程中的移民學等話題展開深入研討。
移民學因其研究對象范圍廣泛、研究機構各異、研究形式多樣等原因,本身就帶有跨學科的性質,其歷史研究本身的復雜性、現實性首先沖擊了現代斯拉夫研究進程,更在冷戰(zhàn)結束后成為斯拉夫研究領域的重要研究主題。圍繞移民學與斯拉夫學,會議共分為三個單元:歷史文本與文學文本;歷史語境中的移民文學批評;現代斯拉夫研究中的主題敘述問題。不同國家的學者希望通過探討移民潮流在斯拉夫語境中的表現和發(fā)展來促進移民學學術領域研究的深入。
在分論壇“歷史文本與文學文本”中,與會學者就18-19世紀港口遺產與圣彼得堡的現代城市結構,近代上海文化構建中俄國移民的作用與影響、僑民文化、人文傳統(tǒng)與后人文主義等做了主題發(fā)言。北京師范大學教授張建華分析了20世紀20-40年代北京俄僑群體的生存狀態(tài),及其中展現出的中俄文化的交流和碰撞;倫敦大學教授瑪·魯賓斯探討了人文主義傳統(tǒng)自20世紀至21世紀是如何轉變的以及在這種轉變中僑民文學的作用,引發(fā)了與會學者的廣泛探討。
在分論壇“歷史語境中的移民文學批評”中,科羅拉多大學教授馬克·利波維茨基通過分析僑民作家和來自自由環(huán)境的母國作家關于列寧格勒大圍困的可比較文本來檢測關于流散的概念,解釋流散話語與母國話語在列寧格勒大圍困上的差異以及這種差異帶來的思考;吉林大學教授張廣翔對百年來的中俄兩國歷史進行了細致探究解讀;札幌大學教授巖本和久與日本斯拉夫歐亞研究中心教授安達大輔則闡釋了文學與舞蹈攝影在交流碰撞中產生的對話語權的妥協(xié)與平衡;京都大學教授中村唯史通過對語言學與詩學話語的闡發(fā),展現出“歷史語境中的移民文學批評”的不同形態(tài),對移民文學批評中的自我建構具有啟發(fā)性。
在分論壇“現代斯拉夫研究中的主題敘述問題”中,首都師范大學教授林精華以俄國形式主義在美國和法國分別重新被研究并被激活的案例,論述了冷戰(zhàn)時代西方文論繁榮與東歐蘇俄僑民學者的關系;北京外國語大學學者鮑捷通過對南斯拉夫解體后期的移民社會融合的挖掘,希望擴充斯拉夫文學研究的范圍和縱深;中國社會科學院外文所研究員侯瑋紅追溯俄羅斯鄉(xiāng)村散文淵源,提出了在當代對這一文學形式的思考;札幌大學教授宮川娟代以俄羅斯第一代移民年輕詩人鮑·波普拉夫斯基的長篇小說《阿巴龍·別茨阿布拉佐夫》中的相關形象為例,分析了“靜態(tài)”與“苦修”概念及其在“水”這一形象中的映射;上海師范大學副教授田洪敏就波蘭現代斯拉夫研究過程中移民學概念的生成、其研究對象、相關現狀等做出闡釋。
在冷戰(zhàn)結束后,伴隨東歐作為地理與歷史概念的重新解讀,伴隨俄羅斯學對于蘇聯(lián)學的替代,伴隨斯拉夫學研究這一概念在俄羅斯、波蘭、捷克等國家以及在歐美學界的變化,移民學成為斯拉夫研究領域的重要研究主題。不容忽視的是,上述提及的國家與我國的“一帶一路”倡議在歷史上有交集,在空間上有呼應,是一個新的跨學科的、具有世界歷史與文化內涵的概念,是全球歷史文化中的主題研究。此次會議探討回顧了斯拉夫研究中移民學的產生、發(fā)展與流變過程,同時以跨國界、跨學科的角度分析了這一主題下蘊藏的不同領域的藝術特征,有助于進一步厘清移民學在現代斯拉夫研究進程中的學科地位以及研究前景,同時對于推進不同國家在現代斯拉夫研究上的溝通對話、交流合作也有所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