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塞林格誕辰100周年:他在懸崖邊守望麥田
來源:澎湃新聞 | 來小來  2019年01月03日10:48

1945年5月8日,美國紐約迎來了久違的春天,人們在街頭歡呼跳躍,穿軍裝的年輕人彼此擁吻,德國人已在柏林簽下無條件投降書。26歲的J.D.塞林格發(fā)現(xiàn)自己沒有加入狂歡的隊伍,他獨自坐在曼哈頓的公寓里,一柄點45口徑左輪手槍握在他手中。他問自己,如果用這把槍擊穿左手,會是怎樣的感覺?

1945年,距離塞林格因《香蕉魚》引起轟動還有3年,距離他因《麥田里的守望者》成名還有6年。1945年,距離約翰·肯尼迪被刺殺還有18年——在兇手的抽屜里,搜出了一本《麥田里的守望者》。

時光倒流至100年前,當(dāng)我們回望這位美國文學(xué)史上最神秘的隱士,解開塞林格的鑰匙在哪里?

青年時代的塞林格

出生在公園大道的霍爾頓

新時代的冬日到來了,一個男嬰出生在紐約一個富庶的猶太家庭。他的母親亞姆已多次流產(chǎn),塞林格的到來讓夫妻倆十分喜悅。童年時代,他沐浴在母親的溺愛中,養(yǎng)成了他無拘無束,喜愛自由的天性。

美國紐約曼哈頓公園大道1133號公寓樓,塞林格在此長大

那是20世紀(jì)的紐約曼哈頓,空氣里彌漫著歡歌與腐爛的氣息,文學(xué)、爵士和酒的黃金時代已經(jīng)到來,人們在舞廳狂歡,為了寫出一部偉大的作品恩怨糾葛、蚌病成珠。16歲時,父親所羅門將塞林格送進一家名為福吉谷的軍事學(xué)校,壓抑的軍校時代培養(yǎng)了塞林格對寫作的興趣,哪怕熄燈的號角吹響,他也能躲在被窩里,就著手電燈光奮筆疾書。

軍事學(xué)校的清規(guī)戒律使他反感,他刻意違反校規(guī),深夜離開學(xué)校,在寢室里和同學(xué)抽煙,還用挖苦的話語嘲諷他人。1939年,塞林格就讀于哥倫比亞大學(xué),在學(xué)校的文學(xué)導(dǎo)師伯尼特看來,塞林格散漫、懶惰,“喜歡眺望窗外”,但是不可遏止的文學(xué)才華從他隨意的外表下流淌出來。21歲時,他發(fā)表了第一篇短篇小說《年輕的伙伴》,譏諷了當(dāng)時上流社會沉迷浮華、裝腔作勢的生活。

此時,一個有著黑色頭發(fā)、纖細(xì)面頰的女人走進他的生活,她的名字叫烏娜·奧尼爾,父親是美國最著名的劇作家尤金·奧尼爾,“盡管她的大腦空白,可她的美麗到了驚人的程度。”年輕的塞林格對烏娜一見傾心,她的身上集中了他深愛和痛恨的兩種品質(zhì),他為此苦惱不已。

這段感情對塞林格有著終身的影響。多年以后,當(dāng)我們重新打開《麥田里的守望者》時,不免發(fā)現(xiàn)霍爾頓的女友薩莉有著烏娜的影子。烏娜答應(yīng)了塞林格的追求,但沒過多久,她就投向當(dāng)時已經(jīng)54歲的卓別林的懷抱,這成為當(dāng)時的報紙頭條。塞林格被成千上萬的媒體描述成一個慘遭女友拋棄的可憐傻瓜,這無疑對作家敏感的內(nèi)心是重大的打擊。

塞林格的高傲不允許他流露過多的情感。此時,日軍已經(jīng)轟炸了美國珍珠港,塞林格在新澤西州服役,他在報紙上讀到這個消息,昔日他向戰(zhàn)友們炫耀烏娜的照片,如今他們只能向他投來同情的目光。

他白天挖溝,晚上寫作,林林星星的作品散見于一些雜志上,但大部分是退稿信。一些《麥田里的守望者》的影子出現(xiàn)在這些短篇里,在《最后一個假期的最后一天》中,巴比在妹妹床邊祈禱,請求她“做個好姑娘”;《孩子們的隊形》中,小男孩坐在旋轉(zhuǎn)木馬上,身穿藍(lán)外衣,頭戴無檐帽……讀者簡直能聽到霍爾頓的口音在這些文字中奏響。

抓香蕉魚的最佳日子

1944年6月5日深夜,在諾曼底海域附近12公里內(nèi),塞林格和另外30名戰(zhàn)士一起擠在登陸艇中,焦急地等待黎明的到來。在他們周圍,齊鳴的艦炮映紅了黎明的天空,一道煙幕輕輕飄起,這是發(fā)起進攻的信號,登陸艇一下翻進了海浪里。他們涉水向海岸挺進。

戰(zhàn)爭以赤裸的姿態(tài)展現(xiàn)在塞林格眼前:籬墻隔成的每一塊地都是戰(zhàn)場,戰(zhàn)士們踏著尸體前進。隨著第4師12團的挺進,大雪陸續(xù)覆蓋了從柏林到卡爾河谷的道路,成千上萬的美軍士兵的尸體淹沒在積雪中,只留下手指直挺挺地指向天空,好像在祈禱。

艾德蒙村之戰(zhàn)、圣洛之戰(zhàn)、“血腥的默亭”、赫特森森林之戰(zhàn)、臭名昭著的集中營……盟軍登陸歐洲大陸后,連續(xù)11個月的殘酷戰(zhàn)爭在塞林格身上烙下深刻烙印,也奇跡般地促成他寫作生涯的突飛猛進。

1948年1月的《紐約客》雜志封面,《抓香蕉魚的最佳日子》發(fā)表于當(dāng)期雜志的第21頁

1948年1月,《紐約客》發(fā)表了《抓香蕉魚的最佳日子》,男主角西摩·格拉斯裹在浴衣里的身影,不難想到塞林格本人。西摩為小姑娘西比爾講了一個有關(guān)香蕉魚的故事,西比爾被這個黑暗的故事驚得跑掉,西摩回到房間后,面對床上熟睡的女人,取出一把自動手槍,對自己的腦門叩響了扳機。

故事的發(fā)表在文壇內(nèi)部引起轟動,以品味刁鉆、言辭刻薄著稱的納博科夫曾受托給《紐約客》四十年代刊登的小說評級,他吝嗇地打了兩個A+,一個給他自己,另一個給《香蕉魚》?;蛟S是《香蕉魚》的比喻稍顯深奧,并非所有讀者都能喜歡上這個故事。

緊接著,《為愛斯米而作:懷著愛與凄楚》大獲成功,人們理解了這個微妙、純凈的故事所蘊含的深意,在這個充滿污穢與凄苦的現(xiàn)實世界里,它就像一抹略有怪異但又天真可愛的微笑。在《紐約客》的編輯部,塞林格開始收到雪片一樣的來信,但真正改變他一生的,還是《麥田里的守望者》。

《麥田里的守望者》的構(gòu)思起源于塞林格的大學(xué)時代,在他求學(xué)、參軍、退伍的十年里,擅長短篇小說的塞林格宛如在拼湊一個謎底般,緩慢、堅忍地撰寫著《麥田里的守望者》。當(dāng)出版社編輯收到初稿時,他們的第一反映是:“霍爾頓·考爾菲爾德是不是瘋了?”這個整日戴著鴨舌帽,不愿讀書的男孩在美國的大街小巷肆意游蕩著,犀利評判著那些尋歡作樂、裝腔作勢的人們。

圖書出版后,立即登上暢銷書排行榜,在塞林格的中國譯者丁駿看來,戰(zhàn)后的美國人和書中的霍爾頓有著強烈的精神共振。小說中,霍爾頓厭倦成人社會,稱自己只想當(dāng)一個“麥田里的守望者”,他竭力模仿著成年人的舉止,刻意地說著粗話,做出粗俗的舉動,他無力對抗自己的環(huán)境里的任何一種強大而壓抑的力量。所以他只有逃離,幾乎是漫無目的的逃離。

在丁駿看來,塞林格渴望著將自己的環(huán)境抹掉,或者干脆將自己抹掉,哪怕把自己變成一個無聲無息的人也在所不惜。但是這也是無法實現(xiàn)的。在街上淋了一場大雨后,他還是得回到學(xué)校里去。丁駿說,從某種意義講,《麥田里的守望者》就是塞林格的《創(chuàng)世紀(jì)》和《傳道書》。它是一個預(yù)言,其中隱藏著作為作家的塞林格,和社會中人的塞林格生命走向的全部密碼?!妒赝摺穾缀跏侨指褡詈笠槐尽按蠹叶寄茏x懂的小說”,正是從這本唯一的長篇作品開始,塞林格確定了自己的方向,開始轉(zhuǎn)向內(nèi)心世界。

愛是想觸碰又伸回手

在美國新罕布什爾州的鄉(xiāng)間,有一片方圓近百英畝的土地,那里有小山、有河流,山頂上有座小屋,周圍種著許多樹木,外面的圍欄上裝有六英尺高的鐵絲網(wǎng),上面還有報警器,如果有人來訪,都得先遞送信件或便條;如果來的是陌生人,就會被主人拒之門外,甚至連個理由都不給;這位主人很少公開露面,偶爾開車到鎮(zhèn)上去買點書刊雜物,也極少與人說話,要是有人跟他打招呼,那么他馬上就會離去……他就是J.D.塞林格。

成名后的光環(huán)壓垮了塞林格,他發(fā)現(xiàn)自己站在與曾經(jīng)的文學(xué)偶像, F.S.菲茨杰拉德同樣的關(guān)注下,后者的文學(xué)天才被無窮盡的社交生活揮霍殆盡,在1940年就死在了洛杉磯。為了躲避狂熱的讀者和媒體,他在新罕布什爾州的科尼什購置了約90畝的房產(chǎn),過上了與世隔絕的生活。

與此同時,受到禪宗影響,他筆下的作品不再像霍爾頓一般有鮮明的個人性格和故事,而是如同禪宗語錄,平白無奇,卻又蘊含深意,讓人似懂非懂,又難以釋手。在《弗蘭妮與祖伊》中,弗蘭妮企圖以心跳的方式不斷說出耶穌的祈禱詞,她似乎同時生活在兩個世界里,這與塞林格的掙扎如出一轍——一方面是世俗的社會,一方面是文學(xué)和宗教構(gòu)成的精神家園,他站在兩者之中徘徊,不知所從。

躲避公眾狂熱追逐的同時,塞林格喜歡和年輕人待在一起,他喜歡和年輕人一起逛咖啡館,帶他們兜風(fēng)和聊天,幫他們解決人生的煩惱。在塞林格心中,似乎永遠(yuǎn)住著一個霍爾頓式的少年,孜孜不倦地在懸崖邊守望著青春的麥田。

“他個子很高,非常瘦,穿藍(lán)色牛仔褲和水手領(lǐng)運動衫,靠在門廊的一根柱子上,像一位溫文爾雅的老音樂家,或是一位跳踢踏舞的演員。”18歲的耶魯大學(xué)女生喬伊絲·梅娜德回憶她第一次見到塞林格。當(dāng)他向她招手的時候,心懷亂跳的喬伊絲提起她那件印滿字母的愛心裙子,穿過馬路向他跑去,“恍如老友相見一樣,自然而然地?fù)肀г谝黄稹!?/p>

沒有人知道塞林格英俊、富有、聰慧的面具下,他的真實性格是怎樣的。他有許多情人,卻絕少有人控訴他“多情”或“風(fēng)流”,在《破碎故事之心》中,塞林格動情地寫“愛是想觸碰卻伸回手”,在愛情中的他依舊有一顆孩子般純凈的心,他要求他的伴侶永遠(yuǎn)純潔,一旦她們開始長大,他便開始厭棄。

發(fā)生在他和喬伊絲之間的故事正是如此。53歲的塞林格渴望平靜與獨處,而18歲風(fēng)華正茂的少女無法忍受枯燥寂寞的隱居日子。因此,當(dāng)出版社的催稿電話打到家中時,一切已經(jīng)太遲。塞林格勃然大怒,他最痛恨有人借他的名聲上位。當(dāng)他得知喬伊絲撰寫的自傳已經(jīng)付諸出版社,立刻將她逐出了自己的住處。

73歲時,塞林格再次結(jié)婚,對象是比他小40歲的女護士科林,人們看到他們手挽著手在溫莎餐館里吃飯,一起觀看溪流邊果樹的倒影。

塞林格一直在寫作,他以拼湊考爾菲德家族的耐心,緩慢拼湊著格拉斯家族的故事,但他做出了一個作家最忌諱的選擇:他拒絕發(fā)表,更拒絕在公開場合露面。他在一次罕見的采訪中聲明:“出版小說是對我的隱私的可怕侵犯。我喜歡寫作。我熱愛寫作。但我寫作只為愉悅自己……我為這種態(tài)度付出了代價。我以怪異、冷漠著名。但我只是在保護我自己和我的作品?!?/p>

2010年1月,塞林格在美國新罕布爾州的家中去世,終年91歲。為了懷念他,在社交網(wǎng)絡(luò)上,突然出現(xiàn)了許多家庭錄像,第一天有100多個,兩天后就達到1000多個。他們都是普通人——大多數(shù)是年輕人。

攝像機前的每個人手里都捧著一本書,開始高聲閱讀。他們朗讀《弗蘭妮與祖伊》,他們朗讀《西摩——序言》,他們朗讀《九故事》,更多的是朗讀《麥田里的守望者》。

“要是有哪個孩子往懸崖邊奔來,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說孩子們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兒跑,我得從什么地方出來,把他們捉住。我整天就干這樣的事兒。我只想當(dāng)個麥田里的守望者?!鄙习俚淖x者同時朗讀霍爾頓的話,聲音有時斷裂,有時高亢,但是發(fā)自肺腑。這些人隱隱地意識到,還有更多人將加入他們,一起朗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