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寫一出好戲是使命,也是幸福 ——訪劇作家孫德民
來源:文藝報 | 路斐斐  2019年01月07日08:44

“從生活到戲劇的耕耘,要像農民種地一樣,向生活深深地彎下腰去?!痹趹騽〗纾瑒∽骷覍O德民素來是憑作品說話的。2017年,河北梆子《李保國》為孫德民拿下了其創(chuàng)作生涯中第九個全國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這對他來說,只不過是又一次“平?!钡募卧S與鼓勵?!拔娜A編劇獎”“曹禺戲劇文學獎”“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工程優(yōu)秀劇本獎”“飛天獎”……從1962年大學畢業(yè)進入承德話劇團繼而開始走上話劇、戲曲的編劇之路起,孫德民歷經中國戲劇發(fā)展的起起落落,見證改革開放的豐茂成果,即便退休以后,年過古稀的孫德民也依然如他筆下堅守土地的農民兄弟一般,始終堅守自己的一方舞臺,埋首深耕于戲劇創(chuàng)作,半個多世紀不改初心,始終把“為老百姓創(chuàng)作好看的戲”擺在信仰的精神高地。

2018年年末,孫德民開始了對表現(xiàn)英模人物的戲曲作品《李保國》的重排。此次重排緣于一場戲的增加,增加的情節(jié)來自于劇作上演之后,回到當?shù)氐闹卦L。一部劇即使完成之后,還要不斷地進行采訪與修改,是孫德民一貫的創(chuàng)作風格。于最初創(chuàng)作之前的漫長籌謀被他戲稱作“笨鳥先飛”的功夫,而于創(chuàng)作之后的再度之再度創(chuàng)作,則被媒體冠以“重耕”的美譽。從話劇至戲曲,又或從戲曲至話劇,孫德民用一種不斷求索、使命必達的“笨功夫”,打通了話劇與戲曲之間的創(chuàng)作通路,亦連接起了舞臺與觀眾、劇作與時代之間的情感紐帶與精神勾連。

改革開放復蘇了戲曲藝術

1978年,改革開放的開啟,讓孫德民感受到了屬于文藝創(chuàng)作者的春天。上世紀80年代,西方思潮的涌入,曾引起了整個社會對人道主義、人性關懷的重視與反思,也為孫德民的戲劇創(chuàng)作打開了一扇新的大門。從1980年代開始,他一頭扎入故紙堆,在河北省承德市話劇團,創(chuàng)作了一批以承德避暑山莊和外八廟的歷史史料為創(chuàng)作依據(jù)的“山莊戲劇”,從描寫青年慈禧“辛酉政變”的話劇《懿貴妃》,到話劇《西太后》《圣旅》《十三世達賴喇嘛》和戲曲《班禪東行》等,在宏闊的歷史敘述中,孫德民塑造了一群具有豐富心靈的歷史人物,也為后來的戲曲劇本創(chuàng)作奠定了扎實的基礎。從《班禪東行》到《圣旅》再到河北梆子《六世班禪》,在話劇與戲曲兩種不同體裁的藝術創(chuàng)作中,孫德民不斷探索著兩者間既相通又相異的創(chuàng)作奧秘,同時也對戲曲創(chuàng)作獲得了新的感悟,比如戲曲中大段的道白與唱腔對于人物內心、情感的表達更具表現(xiàn)力和沖擊力,比如用歌舞演故事更易爭取觀眾等等。特別是在一次次的送戲下鄉(xiāng)活動中,在一次次的劇團公演中,他亦一次又一次地感受到了戲曲作為一種有著悠久歷史的真正的大眾藝術,在中國的廣大地方、廣袤農村所擁有的強大生命力。

用什么來引領,是當前戲曲創(chuàng)作的核心問題

2004年,已臨退休之齡、在河北省話劇團當院長的孫德民,接受了河北省唐山市唐劇團的委托,為這個全國只有一個劇團的小劇種創(chuàng)作了戲曲劇本《這一場大雪來晚了》。唐劇團演出陣容強大卻苦于無戲可排的現(xiàn)狀是促使他著手研究戲曲創(chuàng)作的最初動因。

孫德民拿出了當年剛開始創(chuàng)作電影時,通讀《電影文學》雜志并做了十幾本筆記的勁頭來研究戲曲的舞臺語匯、戲曲程式等,總結戲曲劇本的創(chuàng)作技巧。沒想到的是,寫作開了這個頭,就一路不由自主地走了下去。慕名前來要戲的劇團有省級的、市級的還有縣級的;有唱河北梆子的,唱評劇的,還有唱晉劇的等等。面臨戲荒的不只是小劇種,忽然而至的演出市場的繁榮與良莠不齊的民營劇團的進入,讓多年堅持用藝術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孫德民感到了一種隱隱的擔憂,也激起了身為藝術創(chuàng)作者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要給老百姓送什么戲、用什么來引領舞臺,我覺得這是當前戲曲創(chuàng)作的核心問題?!睆?994年調任河北省文化廳副廳長起,孫德民就開始從更全面、高遠的視角去關注藝術創(chuàng)作的問題。比如當年把六世班禪的故事從話劇改為戲曲,在藝術本體的考量之外,很重要的一個原因便是,用戲曲表現(xiàn)少數(shù)民族重大歷史題材的作品在當時幾乎沒有,改編既是填補題材的空白,也是希望能在當?shù)氐难莩鍪袌?,通過擁有更大觀眾基數(shù)的河北梆子,弘揚民族團結、民族自強的精神等,引領積極健康的“三觀”以抗御庸常與惡俗的精神垃圾,讓民族的歷史與精神以民族文化的方式得以更好地傳承和發(fā)揚。

老百姓的熱愛,是創(chuàng)作者最美好的愿景

孫德民寫戲有一“快”,也有一“慢”。從年輕時在承德話劇團寫劇開始,他就養(yǎng)成了周末和節(jié)假日閉門寫稿從不休息的習慣,至今未變。那時,每年春節(jié),逢臘月二十三全團放假,他便讓人將自己鎖在樓里趕稿,正月初七大伙上班,他準保交出一部戲來。這是一“快”。同時還有一“慢”。首先是一部戲寫前,要有大量的采訪,每部戲要采四五十人左右;戲成之后要修改,專家座談會一遍又一遍開,“要不怕受委屈,不怕被批判”,批評的意見一遍又一遍地融入劇本,一邊改一邊再去采訪,每個劇本都要精益求精。孫德民戲稱自己“挨了一輩子審判”,一直扮演一個“被告者”,一部劇改來改去,總得要磨他個三四年才算“出來”,是為一“慢”。一“快”一“慢”之間,是一個創(chuàng)作者對創(chuàng)作的無比真誠與熱愛。

孫德民總說自己是幸運的,一個又一個的創(chuàng)作任務總是可以化為成果展現(xiàn)在舞臺上,每當太苦太累想要退縮的時候,坐在觀眾席間看一眼創(chuàng)作的心血得到了觀眾的喜愛,就又感到渾身充滿了干勁。這些年,戲劇演出市場的起起伏伏,全國戲劇院團改革的風風雨雨,戲曲人才和戲劇觀眾不同程度的流失,在孫德民和戲曲界同行的心中都在不斷激起波瀾,也激發(fā)著社會不同層面的努力,比如劇團對專業(yè)戲曲創(chuàng)作者的培養(yǎng),政府對劇團演出市場和戲曲人才培養(yǎng)機構的幫扶,電視臺、網(wǎng)絡提供的多樣的文化交流平臺,以及媒體對戲曲藝術的不斷宣傳等等,在孫德民看來,都是他以及更多的戲曲編劇、演員們繼續(xù)前行的動力?!皯蚯c老百姓的關系比所有的藝術品種都要更緊密,更接地氣,它是來自民間的藝術,只有真實地反映老百姓的生活,讓戲曲真正走向民間,獲得老百姓的熱愛,這就是創(chuàng)作者最美好的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