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四十年 吃飯
深海 攝
每當老友聚餐、歡聲笑語的時候,每當兒子們點外賣、半小時就把美食送到家里的時候,總不由得想起我青少年時代的吃飯情況。
我是共和國的同齡人。大躍進浮夸風又緊接著三年困難時期,我上高小,每天放學第一件事,就是和父親一起提著個大瓦罐,到生產(chǎn)隊食堂排隊打飯。給每一戶打飯時,炊事員都用瓢在大鍋里用力攪動一下,以示均勻。說是稀飯,還不如現(xiàn)在的刷鍋水濃度大點。飯打回來后,奶奶、媽媽再把挖來的野菜放在鍋里煮,先給爺爺、父親盛一碗,因為爺爺是長輩,父親要出工干活,然后才是我們孩子們吃,最后是奶奶、媽媽吃。
1962年我考上了一所重點中學,離家20里,每個星期六下午放學后步行回家,星期天下午我背上紅薯、紅薯面、玉米面、綠豆面等雜糧返校送到學生食堂,當時就過秤,交什么就給什么飯票,就吃什么。家里省吃儉用,每星期給我兩毛錢菜金。
現(xiàn)在天天吃著面包或白面饅頭,那時候一年只能吃幾天白饃。一是收割麥子的時候,能吃三到五天,特別是端午節(jié)早上,我們父子起早割麥子收工,奶奶和媽媽把用新麥面粉蒸的又白又暄的饅頭、雞蛋、雄黃酒送到打麥場上,全家美滋滋飽餐一頓,奶奶還給我們孫子輩的鼻孔抹上雄黃酒。
再次吃到白面饅頭,那就到大年初一了。全年都是吃紅薯面窩窩頭、蒸紅薯面條(不能下鍋煮,一煮就全爛了)、玉米糊糊,冬天的蔬菜就是曬干的芝麻葉、紅薯葉等干菜。媽媽一年四季給爺爺奶奶蒸花卷,說是花卷,其實就是披了一層白面皮,主要還是紅薯面。那時候沒有葷腥,一年吃不了幾次肉,偶爾買半斤肉,也是買肥肉,媽媽把它煉成豬油,用油渣給我們包一頓餃子,那就是美味。每年正月十五過后家里都會買一頭小豬崽,一直養(yǎng)到來年春節(jié)。春節(jié)前父親會把它賣給屠宰廠,把豬頭、豬下水拿回來,再割幾斤肉。大年三十下午,奶奶煮肉,我就守著肉鍋,不斷地讓奶奶用菜刀切開肉,看還有沒有血,一旦沒血,奶奶就會切一塊給我吃,我才心滿意足地離開廚房。
小平同志指出,貧窮不是社會主義。改革開放四十年了,前二十年解決溫飽,后二十年建成小康社會,小平同志提出的三步走的發(fā)展戰(zhàn)略,在全黨全社會產(chǎn)生了巨大的感召力、凝聚力和奮斗力。我們從一個貧窮落后的國家發(fā)展成為經(jīng)濟總量僅次于美國的全球第二大經(jīng)濟體,老百姓的生活包括衣食住行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習近平總書記的“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jīng)轉(zhuǎn)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fā)展之間的矛盾”重大判斷,響亮提出了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
再過四十年,我們國家會是什么樣?老百姓吃飯和衣食住行會是什么樣?那還用問,我們國家肯定會更繁榮富強,我們老百姓的生活肯定會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