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三件國寶帶你穿越滇云兩千年文明史
來源:光明日報 | 張勇  2019年01月20日08:25

人們可能見過根據古滇國文物復制的工藝品“?;浮?,卻不一定知道2000多年前滇池、撫仙湖流域的古滇國文明。人們可能熟悉金庸小說里的大理國段王爺、一燈大師,但不一定了解1000多年前蒼山洱海間的南詔大理國文明。人們也許熟悉國歌和音樂家聶耳,但不一定知道或見過聶耳創(chuàng)作《義勇軍進行曲》時使用的小提琴。

近日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綜藝頻道推出的大型文博探索節(jié)目《國家寶藏》第二季迎來云南省博物館的國寶。在節(jié)目中登場的三件國寶——四牛鎏金騎士銅貯貝器、大理國銀鎏金鑲珠金翅鳥、聶耳的小提琴,向人們展示了云南2000多年的文明發(fā)展史,其中四牛鎏金騎士銅貯貝器代表了古滇國文明,銀鎏金鑲珠金翅鳥代表了持續(xù)500多年的南詔大理國文明,聶耳小提琴奏出了激勵中國人多年的《義勇軍進行曲》。

“這三件國寶是從云南近千件珍寶中選出來的,他們代表了云南歷史上最有代表性的三個階段?!痹颇鲜〔┪镳^館長馬文斗向記者介紹。

自宣布這三件國寶入選《國家寶藏》以來,云南掀起了一股逛博物館、學習歷史文化的熱潮。元旦假期,觀眾們來到云南省博物館,想搶先看一看入選《國家寶藏》的三件國寶究竟長什么樣兒,創(chuàng)下了2019年第一個觀展的小高峰。

據馬文斗介紹,古滇國青銅器具有顯著的地域特點,特別是貯貝器,是在其他地區(qū)從未被發(fā)現過的,自其被發(fā)現以來便被國內外學界所關注,稱其為滇青銅文明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文物。這件四牛鎏金騎士銅貯貝器是古滇國(西漢早期)時期的典型器物,出土于晉寧石寨山10號墓,是典型的束腰圓筒形的貯貝器,器腰兩側各裝飾一個虎形耳,虎作向上攀爬狀,無論是虎的總體外形,還是細節(jié)刻畫都極其逼真,宛如兩只真老虎附著在器身兩側。器物蓋上有四只體格健碩的牛逆時針圍繞中心作奔跑狀,而中心有一個圓柱柄托盤,托盤上有一個騎著高頭大馬的騎士人物形象。戰(zhàn)馬昂首挺立,馬尾揮灑上揚,口微張,目光銳利且炯視前方,而馬背上的騎士為通體鎏金,威武的騎士腰部還有一柄佩劍,身著華麗服飾顯得格外光彩奪目。

“四牛鎏金騎士銅貯貝器具有豐富的文化元素,貝是財富的象征,牛是生產力的象征,虎是力量的象征,騎士是孔武有力的象征?!瘪R文斗說。

銀鎏金嵌珠金翅鳥立像出土于大理崇圣寺千尋塔,為大理國(宋代)時期文物,其鳥頭飾有羽冠,頸部細長,翅膀向內卷,作欲飛狀;兩爪鋒利有力,立于蓮座之上;尾、身之間插有鏤空火焰形背光,其上飾水晶珠五粒,加上整器鎏金,顯得珠光寶氣,雍容華貴。

古時,大理地區(qū)多水患,因此佛塔常以金翅鳥為飾。金翅鳥又名“大鵬金翅鳥”,梵名“迦樓羅”,為佛教護法神中的“天龍八部”之一,傳說能日食龍三千,能鎮(zhèn)水患。龍王緊那羅不能忍受,求訴于佛前,二者得佛點化,均成為天龍八部中的一員。迦樓羅護衛(wèi)佛頭,緊那羅善于音樂,常侍于佛左右。

“中國的最強音是從云南人的一把小提琴中奏出來的,這就是聶耳小提琴?!瘪R文斗說。

記者曾在云南省博物館見到聶耳的小提琴,這把暗紅色的小提琴貌不驚人,但它卻如黑暗中的火炬,為一個偉大的時代奏響了永恒的曲調。

1930年,19歲的聶耳從故鄉(xiāng)云南只身北上,到上海追尋自己的音樂夢想。經濟上的窘迫時時困擾著聶耳,天生樂觀的聶耳并未被此擊倒,反而將自己的全部熱情融入音樂夢想中。一次偶然的機會,困頓中的聶耳賺到了一筆100元的“巨款”,他一半匯給母親、一半買了把二手小提琴。從此以后,在他租住的狹窄石庫門房間中,小提琴的旋律從未停息,他在日記中這樣寫道:“violin自然是能使人心境舒暢……若如沒有旁的事來煩擾,我會不吃飯,不睡覺,不分早晚地練習下去?!?/p>

用這把小提琴,聶耳創(chuàng)作了《畢業(yè)歌》《大路歌》《開路先鋒》《飛花歌》《新女性》《金蛇狂舞》《翠湖春曉》《昭君和番》等40首樂曲,引發(fā)了國人強烈的愛國共鳴,鼓舞著國人走向抗戰(zhàn)前線。

“云南豐富的多民族文化涵養(yǎng)了聶耳的音樂底蘊,聶耳體現了云南近代以來敢于擔當、勇于革命的精神和對國家民族的赤誠。我在看《國家寶藏》聶耳小提琴這段故事時,禁不住淚流滿面。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聶耳這把小提琴具有特別的紀念意義?!瘪R文斗感慨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