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一星大戰(zhàn)”傷害網絡藝評生態(tài)
來源:文匯報 | 王彥  2019年02月15日07:36

對一部影視劇的熱議評說,本來在網絡上各自抒情暢懷打星評級是常事。但近日,圍繞一部影視劇的“一星大戰(zhàn)”卻把單純的文藝評論生態(tài)拽回“史前文明”的時代。

爭議始于豆瓣網?!耙恍恰痹龆鄬е乱徊縿〉脑u分起伏波動,從上映初的8.5分逐漸跌破8分。新添的“一星”里,固然有真批評,可也不乏“為一星而一星”的盲目偏見。比如,“還沒看,一星預定”“平衡一下,給個一星”“討厭演員,無條件一星”——凡此種種,不一而足。這些隨手一星,源自怨氣、偏見、傲慢也許還有利益,唯獨與觀點無關。

不負責任的惡評引來影視劇粉絲抱打不平,“水軍控評”“黑粉雙標”“有償差評”等揣測、妄斷不脛而走。更有甚者嫌不夠解恨,還紛紛撲向各大App商店,再給豆瓣應用打一星。一通報復性打分,發(fā)泄情緒、輸出憤恨。兩個陣營掀起巨大的網絡噪音,合轍押韻,無非以偏見對抗偏見。

應該說,任何人都有打一星的權利,即便是同一家媒體在對待同一件事情時,都可能站在不同角度闡發(fā)不同觀點,何況一部影視劇、一個平臺。觀點可以碰撞,甚至交鋒;容得一星的鞭笞,也受得起五星的膜拜——這是開放包容的時代人人應有的肚量。

但與此同時,容得下一星,不等于默許惡意一星;接受反對聲音,不等于縱容惡意的變調。那些在“一星大戰(zhàn)”里執(zhí)迷不悟的人應看到,鬧劇底下,沒有贏家。于一些優(yōu)秀的影視作品,無端的差評可能導致它失去被更多人看見的機會;于豆瓣,意氣用事的一星可能損傷了它的商譽指數;于中國電影,若“一星大戰(zhàn)”成為常態(tài),則失去了客觀價值的評價體系,失去了良好的生態(tài)環(huán)境。

創(chuàng)作和批評本就是電影的一體兩面。試圖拒絕批評,那不是真正的創(chuàng)作態(tài)度;而批評脫離事實,批評的作用也等于零。由電影延伸到任何產品,都需要中肯之言、理性之光,肯定創(chuàng)作的長處,也指出存在的短板。由觀眾延伸到任何商品的用戶,不妨多些言之有物、言之有理,少一些意氣用事、嘩眾取寵。如此,才能回歸評價體系的建立原點——以足夠多樣本數達成客觀評價,為更多人提供參考,鞭策更多作品、產品成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