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震中:潛心研究鑄精品
3月4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看望參加全國政協(xié)十三屆二次會議的文化藝術界、社會科學界委員,發(fā)表了重要講話,非常鼓舞人心。我認為這次講話與他在2014年召開的文藝工作座談會、2016年召開的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是“姊妹篇”的關系,可以看到習近平總書記的思想一以貫之,并且有進一步的發(fā)展。這也使我想到,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豐富多彩,它可劃分出政治、經濟、文化、軍事、教育、文藝等諸多方面,這三次講話就屬于其重要組成部分。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四點希望,首先是“要堅持與時代同步伐”。作為歷史研究者,我理解堅持與時代同步伐就是要發(fā)時代之先聲,讓自己的史學著作有思想穿透力,這也是我們以往所說的著書就要立說。著書立說回答新時代提出的新問題,即“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學問”。與時代同步伐還要求我們想國家和民族之所想,用新時代的眼光重新審視歷史發(fā)展之軌跡。
接著是“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以人民為中心,我的理解有兩個方面:一是思想內容以人民為中心;二是表現(xiàn)形式要讓人民群眾喜聞樂見。不僅文藝作品是這樣,研究哲學社會科學也要這樣。以前“戲說歷史”為什么有市場?就是因為歷史研究者在這個領域里沒有充分發(fā)聲,受人民歡迎的、深入淺出的精品力作不多,結果就被“戲說”占領了。與“戲說歷史”相對抗,我曾提出“正說歷史”,即把高、尖、深的歷史研究及時地轉化為人民喜聞樂見的、生動的、通俗的作品?!皯蛘f”有一定的藝術性,而“正說”應該既具有真實性、學術性,也要有藝術性、可讀性、生動性。20世紀30年代艾思奇的《大眾哲學》影響了一兩代年輕人,就是因為它具有普及性、可讀性和生動性,這給我們深刻的啟示———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成果在傳播上要活潑生動。
第三點是“要堅持以精品奉獻人民”。什么是好作品?那就是有原創(chuàng)性的精品,決不能粗制濫造。文學藝術作品和社會科學研究作品現(xiàn)在已經到了不能靠數(shù)量、而是要靠質量取勝的時期。一些學術作品濫竽充數(shù),低層次下的數(shù)量龐大,給人感覺是在生產“學術垃圾”。原創(chuàng)性是好作品的標準,我們必須靠精品來說話。學術創(chuàng)新還應時刻關注國外研究的發(fā)展動向,不能閉門造車,同時避免停留在拿來主義階段,吸取國外優(yōu)秀的東西再進行自己的創(chuàng)新,是我們進一步前進的起點。學術貴在創(chuàng)新,不講獨創(chuàng)性、原創(chuàng)性、自主性,自然會被人看不起。
第四點是“要堅持用明德引領風尚”。以文育人,明大德、立大德,這里實際上是講,無論藝術家也好,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也好,立德是對其境界、情懷、情操的要求??倳洀娬{要抵制低俗、庸俗、媚俗,這和用明德引領風尚是相輔相成的,要把個人的藝術追求與國家民族的需要結合在一起。精神領域的創(chuàng)作,其成就的高度與境界的高度是息息相關的。
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振奮人心,我們有責任、有義務學習好,并在自己的工作中運用好。
(作者系全國政協(xié)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社科院歷史學部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