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好人難尋》:上帝或許知道
來源:文藝報 | 徐展  2019年03月11日08:59

“上帝已死。”

這句話是尼采一生專注的重要課題,也是他鐘愛的新時代的寫照。在他看來,上帝已經(jīng)失去他過去的功效,再無法作為人類社會道德標準與終極目的而存在。他說:“當一個人放棄基督信仰的時候,他就把基督教的一套道德觀從自己腳底下抽出來?!毙叛鲆呀?jīng)被虛無主義取代,因為“這種道德觀完全不是不證自明的……當對上帝的信心這種基督教的主要信念被打破時,整個信仰就崩潰了:人的手中可以什么都沒有”。但是,大部分人是拒絕接受“上帝已死”的現(xiàn)狀的,因為對他們來說,不再盲信就意味著失去依靠,他們只能對自己的現(xiàn)實感到深深恐懼或者憤怒。不同于他們,尼采將這樣的現(xiàn)狀看作機遇,他相信,人類放棄上帝,依然可以找到正面的可能性,因為他們從此就擁有了完全的自由——而這種自由并不包括接受過去的包袱。尼采認為那些把握住機會、學會為自己創(chuàng)造新生的人代表了人類的新階段,就是超人——某些通過駕馭自己的虛無主義而成為傳奇英雄的人。

超人是新時代所需要的,但世界上并非從此只有超人。實際上,舊時代的捍衛(wèi)者與新時代的超人乃是并存,他們螳臂擋車般拒絕接受變革的身影,被美國作家奧康納一再書寫,只因為,他們確實存在著,只是失卻光輝,難以被看到而已。

奧康納是一個活在新時代的作者,卻選擇反復書寫舊時代的人的故事。她說:“小說就是關于任何人生于塵土歸于塵土的事情。”她公平對待所有人,并不因渺小而遺忘他們。她在寫作中用切實的生活細節(jié)為他們重新創(chuàng)造了一個世界,把哥特、暴力、南北之差等主題,與種族、宗教、社會等級一切已翻覆無存的舊意識濃縮在一起,造就了一個無人打擾的暗黑宇宙——她自己也隱至幕后,除了敘述,完全不予置評。事實上,在她創(chuàng)造的文學世界中,這些黯淡的舊靈魂并不能得到安穩(wěn),他們和在現(xiàn)實里一樣難以棲身,所作所為只是在徒勞逃避注定的命運。這是因為奧康納盡管熟知文學與宗教的把戲,但她選擇真實再現(xiàn)的主題只有人性——畢竟“上帝已死”,一切都將被重新評價。

雖然奧康納將小說的世界徹底拱手讓給了人物和故事,不可否認的是,她還是一個全知角度的旁觀存在——即使她放棄對作品加以操控,她依然是小說背后被遺忘的上帝——因為在她的創(chuàng)作中,靈性追求始終若隱若現(xiàn),并未徹底消失。

上帝已死,但“野地里的百合花”照常盛開——在奧康納筆下,這是那些沒有任何物質(zhì)也沒有思想包袱的人的代稱。這些人每天都只是為了活著而活著。他們本就一無所有,沒什么不能拋棄的,于是其中有些人抓住了時代中的機遇,變得什么都有了——他們成為了新時代的超人。而那些故步自封的人還活在他們以為的舊世界里,兩者之間的距離被時間拉得越來越遠,最后成為舊夢也掩不住的天塹。他們跨不過這天塹,便在心里吟唱:“當我仰望,主將俯視”,“不久歸家,佩戴冠冕”。

可是實際上,對他們來說,宗教不過是“社交性的活動”,“見見人,唱唱歌”。他們的頭腦不堪一擊,卻認定自己先進開化、精明老辣。他們總覺得“那些沒有頭腦所以不知道該如何辟邪的人”才需要宗教。對他們來說,“基督只不過是另一個難民”,是多余的、擾亂平衡的存在,而他們對他人的苦難并沒有義務。他們認為“野地里的百合花”盛開是因為老天不開眼、上帝不存在,他們認為自己才應該得到恩賜或者憐憫,失掉過去是因為上蒼不公——他們傲慢、虛偽,拒絕接受上帝的規(guī)則,于是上帝已死。

明明上帝承諾過,“那為百合花披上華服的,必為他兒女備戴錦衣”——可惜,那些活在自己構(gòu)建的虛空世界里的人們做不到。在過去,他們做不到相信上帝的存在,又怎么可能相信上帝的承諾?在當下,他們做不到接受“上帝已死”的真實,也做不到接受真實的自己。他們把束縛當成犧牲,把壓迫當成奉獻;要么將自己當成無罪的受害者去自戀自憐;要么認定自己雖是這般處境,卻做得到“舉世皆醉我獨醒”——但僅僅是在想象之中。他們不能承認現(xiàn)如今自己已敗北,而是陶醉在過去的幻影里無法自拔——他們也不想自拔。他們永遠在勉力逞強,一刻不停地奔忙,為的是不要有剩余的時間給他們,讓他們?nèi)フJ識自己??墒?,神是照著自己的形象造人的,如果他們不肯認識自己,就不能夠認識上帝,如果他們靈性照舊被蒙蔽,他們就不能從自造的命運中得到解脫?!胺灿廾寥耍膭诼凳棺约豪Х?。因為連進城的路他也不知道。”上帝已死!這些可悲的人,根本不知道什么方法能使他們?nèi)フJ識自己。于是,當他們彼此互相指責“你不是你自以為是的那種人”時,新的時代已經(jīng)將駐足不前的他們遠遠地拋在了過去。

上帝已死,任何人都控制不了自己,只能由著周遭的事物和自己的性格一起書寫自己的命運,然后依照自己的命運而行。有些人極力想要掙脫,最終還是只能徹底認命。對這些人來說,放下偽善,放棄幻想,做自己是惟一的希望??上Ш萌穗y尋,他們并不知道自己看不見真實,一切行動全憑道貌岸然的自以為是,而壞人比偽善者更早放棄了禱告,不接受同情,拒絕自救也拒絕被拯救,只是活在當下,不以做好事的名義掩蓋罪惡。他們想活得真實,卻也無法在混沌中找到靈魂的出路。

難道上帝真的不存在、不知道、不干涉這個世界了嗎?并不是的。至少奧康納并未完全放棄。在作品中,奧康納不停借筆下這些蒙昧的人物之口,傳遞傳道者的聲音:“虛空的虛空、虛空的虛空。凡事都是虛空?!彼谧龅氖抡巧裨龅氖拢惺廊怂?jīng)練的是極重的勞苦,讓人見日光之下所作的一切事,都是虛空、都是捕風。

作為隱藏身形的幕后上帝,奧康納用自己構(gòu)筑的文學世界再現(xiàn)了《傳道書》中的內(nèi)容。她知道,世上有一件虛空的事,就是義人所遭遇的,反照惡人所行的;又有惡人所遭遇的,反照義人所行的,而這些都是虛空。因為“上帝已死”,人再沒有了參照,一旦缺少智慧,別說成為超人,他們甚至難以為人,難以去明白生活背后的道理——“原來人也不知道自己的定期。魚被惡網(wǎng)圈住、鳥被網(wǎng)羅捉住、禍患忽然臨到的時候,世人陷在其中,也是如此”。懷抱著善良,書寫著惡意,奧康納不是上帝,卻愿意給讀者一個機會,讓人去重新認識自己。請通過閱讀,直面奧康納曾經(jīng)直面過的真實。在書頁中,答案是否存在?上帝或許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