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可染《萬山紅遍》等經(jīng)典作品背后都有豐滿故事,吳為山委員表示—— 文化自信始于讓孩子們看得到看得懂中國經(jīng)典
“在新時代,美育既有對自然美的欣賞,也有對人格道德美的追求,還有對中國歷史進程中精神美的弘揚,更有對理想美、信仰美的堅守?!苯衲耆珖鴥蓵珖f(xié)常委、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為山依然聚焦新時代美育,他帶來兩份相關提案:一份視野廣闊,為推進美育教育及傳播提出多角度建議;另一份則更具實操性——建議有關部門推進優(yōu)秀美術作品進教材,提升人文素養(yǎng),樹立文化自覺與自信。
“教材是教師和學生的‘貼身之物’,要體現(xiàn)中國精神、中國文化?!辈殚喠硕嗟刂行W教材后,吳為山認為應當加大中國經(jīng)典作品的比例,他建議整理一批能夠代表中國文化精神又具有現(xiàn)代價值的美術作品,使之成為中小學教材中的典范。
“像李可染的《萬山紅遍》、傅抱石的《待細把江山圖畫》、關山月的《綠色長城》等,應廣泛收入中小學語文、地理、歷史和美術教材。此外,還應建立博物館、美術館與學校聯(lián)動的機制,積極開展館校合作教學,讓孩子們從小建立起對中國文化的自覺和自信,這樣,文化自信、中國精神、中華美學精神就不再流于一些空泛的口號或概念?!眳菫樯秸f。
以《萬山紅遍》為例,為什么說它體現(xiàn)了中國人的文化自信?這要從李可染其人和他的家國情懷說起。
新中國成立初期,有一股潮流認為國畫是封建文人畫,只求格調(diào),不接地氣。據(jù)李可染之妻鄒佩珠回憶,當時中央美術學院的學生都不屑上國畫課,本來教國畫的李可染只能改教水彩。但是,他心里并不認同這樣的做法,他認為國畫可以展現(xiàn)當下的現(xiàn)實和精神,就下定決心改革國畫,使之更好表現(xiàn)時代主題。
1954年,李可染踏上寫生之旅,從江南到桂林、從中國到歐洲,走過千山萬水,也由此拉開了中國新山水畫變革的序幕。他用國畫筆墨描繪新中國的景象,上海的汽車、洋房也被收入畫中,卻又表現(xiàn)得非常協(xié)調(diào)。當有人說中國傳統(tǒng)國畫走到窮途末路了,李可染只回了四個字:東方既白。
李可染在寫生路上留下了許多感人的細節(jié),衣服破了、鞋走爛了都沒有阻礙他的腳步,寫生歸來他已胸有丘壑。李可染還探索了繪畫技法的革新,突破了傳統(tǒng)山水畫使用紅色的局限,最終《萬山紅遍》成為同時期山水畫的巔峰之作。
以前輩為榜樣,吳為山認為,新時代的藝術創(chuàng)作者和教育者肩負著啟迪思想、陶冶情操、溫潤心靈的職責,承擔著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的使命,必須關注時代、關注社會、關注人民,“讓美成為個人生命底色,創(chuàng)作必須有信仰、有情懷、有擔當”。
加強新時代美育教育,應從多個方面展開,除了創(chuàng)作者的修養(yǎng),社會教育也至關重要。以吳為山領銜的中國美術館為例,近年來積極開展了一系列“典藏活化”展覽和公共活動,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以精品奉獻人民,讓美育融入公共生活。
吳為山也在提案中強調(diào),要以廣泛的藝術傳播充分展示新時代的美育成果,“文化的交流互鑒,正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和平發(fā)展的重要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