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寫作者的身份與視角
來源:澎湃新聞 | 王芊霓   2019年03月26日08:14

3月22日晚,作為“澳大利亞文學周”和“老書蟲文學節(jié)”系列活動之一,中國作家李靜睿與澳大利亞作家許瑩玲的對話在北京老書蟲舉行,題為“想象及其所鍛制的”。

李靜睿畢業(yè)于南京大學新聞系,開始寫作前,她有一段長達八年的的法律記者生涯。長期的奔波讓她感到疲憊,機緣巧合下,她辭掉工作,來到紐約開始寫作。李靜睿認為自己的寫作源于對現(xiàn)實生活的一種逃避,但多年以后,寫作卻變成了她重新進入生活的一種方式。第一本書順利出版后,李靜睿又陸續(xù)出了四本書。

和李靜睿有著同樣法律背景的許瑩玲是亞裔澳大利亞作家,也是從律師行業(yè)辭職后開始專職寫作。許瑩玲出生于悉尼的一個移民家庭,父母是馬來西亞華裔。在小時候,許瑩玲的周圍很少有亞裔,她沒有上華語小學,而是接受標準的西方教育,所以她坦言影響她較深的反而是白人男性作家。許瑩玲覺得盡管她還是會將亞洲元素和文化加入作品之中,但自己并不是在創(chuàng)作標準意義上的 “移民小說”?!遁p小奇妙事》中都是極具想象力的故事,有肚子上長了第三只眼的“小女孩”,也有會殺人的“冰淇凌”。而她寫作中大量的種族、政治、女性題材,都離不開一個“局外人”的視角。這種視角下的創(chuàng)造性寫作也要歸功于政治學習的背景,讓她可以客觀地從結構層面來思考社會問題。

相似的法律背景和作家身份背后,卻是兩人迥異的成長經(jīng)歷。李靜睿出生于四川一個貧窮的小城,在22歲之前她沒坐過飛機,也不敢想象自己如今會過上滿世界旅行的生活。李靜睿覺得自己的文學啟蒙歸功于在文化館任職的父親。靜睿父親工作的地方有一個小的圖書館,里面差不多有300本書,涵蓋了托爾斯泰和羅曼·羅蘭等大家的經(jīng)典作品。正是這些書為李靜睿日后的寫作打下堅實的基礎。但考上大學以后,李靜睿發(fā)現(xiàn)自己的生活發(fā)生了一種混淆:生于小城,在大都市上學。從廣州到北京工作,又去美國,還在日本生活了幾個月。這些因素都在她的作品間產(chǎn)生了混合,所以李靜睿覺得定性自己是一件很難的事,也正是這種混合給予她的作品以復雜性。

除了相似的法轉文背景,李靜睿和許瑩玲還有一個常被提及的身份——“女作家”。許瑩玲表示,人們熱愛給作家貼標簽,但她認為“女作家”稱呼背后的定義卻不甚清晰,女作家到底意味什么呢?盡管她的作品中也涉及性別問題的討論,但許瑩玲堅信每個作家都有自己的風格。被稱呼為“女作家”,許瑩玲覺得只是因為自己碰巧生在了女性軀體之中,而這軀體本身并不能定義自己是誰。

和擁有強烈的女性意識的許瑩玲不同,作為計劃生育時代出生和家族里最小的女孩子,李靜睿在這幾年前都沒有清晰的性別感知。但進入工作以后,社會并不能為她提供家庭那樣烏托邦式的寵愛,她才開始逐漸建立自己的性別意識。和很多女作家一樣,李靜睿對“女作家”這個身份的態(tài)度經(jīng)歷了從排斥到接受的轉變。在創(chuàng)作政治寓言、愛情和科幻故事這類題材時,李靜睿很少考慮自己的性別。但在創(chuàng)作劇本時,她會更傾向于從自己熟悉的女性視角切入。她不會再像初期寫作那樣,因為想抗拒女性視角,再刻意去寫男性視角下的世界。

許瑩玲也對李靜睿發(fā)問,相較小時候烏托邦式的生活經(jīng)歷,后來的記者生涯和寫作是否可以被視為理想的隕落。但李靜睿卻覺得,自己的創(chuàng)作和理想主義沒有很大關系。她認為初期寫作源于逃避,所以她常創(chuàng)作私人話題。李靜睿表示今天的自己不會特意去寫社會話題,但如果遇到這樣的題材,也不會刻意繞開。對于有些話題,她認為只要觸碰到了就是好的。至于寫得是否成功、能否出版、別人能否感受到,對李靜睿而言,都沒那么重要。

兩位作家,跨越文化的對談,讓我們看到了相似選擇后不一樣的人生經(jīng)歷,和這種差異背后對社會問題同質(zhì)的關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