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文化自知”到“文化饋贈”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經過長期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我國發(fā)展新的歷史方位。全黨在新時代里全新的偉大歷史任務,是要帶領全國各族人民最終實現(xiàn)讓中華民族“強起來”的偉大復興之夢。經過中國共產黨和全國各族人民的長期奮斗,我們國家的經濟、軍事等方面的“硬實力”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在有些方面還走在了世界前列,發(fā)展的速度和成就,改變的深度和廣度,讓全世界為之矚目和“點贊” 。作為一個“舊邦新命”的大國,中國再次崛起、全面復興的光輝前景已經越來越清晰地展現(xiàn)在我們面前。這讓當代的每一位中華兒女都備受鼓舞,無比自豪。
但我們也知道,決定一個國家是否真正強大、是否具有積極世界影響力的因素,除了顯在的“硬實力”以外,文化這種潛在的“軟實力”更為重要,甚至是一種起著決定性作用的關鍵因素。2016年7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進一步指出,“堅持不忘初心、繼續(xù)前進,就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而在“四個自信”中,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說到底,堅持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就是要堅持文化自信。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他又特別指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
回顧歷史,就會發(fā)現(xiàn),近代以來,由于國勢衰微、民族危機空前嚴重等現(xiàn)實問題的存在,中國這個從來沒有過文化自卑感的國家,面對現(xiàn)代化的世界潮流,出現(xiàn)了嚴重的包括文化危機在內的社會危機,文化危機的重要表現(xiàn)之一就是文化自卑和對傳統(tǒng)文化的自暴自棄。大致梳理一下,可以看出,近代以來,國人對自己的文化尤其是傳統(tǒng)文化的態(tài)度,經歷了“看不起、看不到、看不懂”的尷尬歷程。但在現(xiàn)實中,我們仍發(fā)現(xiàn),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仍然是我們向外傳播中國“軟實力”的主體內容,仍是建設當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堅強基石。因此,在“文化自信”思想引領下進行偉大的“文化建設” ,將是各項偉大工程中的重中之重。
在實踐層面,筆者認為,對于身處新時代的中國人來說,要切實做到、做好“文化自信” ,就必須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和引領,努力做到并做好文化自知、文化借鑒、文化反省、文化創(chuàng)造、文化饋贈。
文化自知
文化自知,即要看得懂自己的文化,對自己的文化有“自知之明” ,正確、全面地了解它的來歷、形成過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發(fā)展的趨向,在此基礎上,帶著一種“溫情與敬意” ,堅定地認為,我們的優(yōu)秀文化是有價值的,由此而樹立必要的文化自尊。只有知之深,才能愛之切,這應該是“文化自信”的前提和根本。如果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對自己的文化一無所知,或者所知甚少,甚至是所知有偏頗、有錯誤,那么所謂的“文化自信”就只能是文化無知、文化虛驕。
如何正確、全面地了解新時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從縱向來看,有三方面的文化根基: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革命文化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這都需要我們深入學習,全面了解。從學習的對象來看,既包括書本上、課堂上的文化,更包括現(xiàn)實生活中的文化。前者要求我們讀萬卷書,尤其要熟讀經典,加強理論學習,后者則要求我們行萬里路,深入群眾,加強調查研究。需要特別指出的是,按照梁漱溟先生的觀點,文化就是人們生活的樣法,我們要切實了解中國當代文化的發(fā)展狀況,后者尤其不可或缺。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那樣:“要重視調查研究,堅持眼睛向下、腳步向下,了解基層群眾所思、所想、所盼,使改革更接地氣。 ”這一點,對于理論工作者而言,顯得更為重要和必要。
文化借鑒
文化借鑒,即在承認自己的文化有價值的同時,也尊重別人,放眼看世界,虛心、積極地汲取別人的長處,為我所用。文化自信絕不等同于文化自閉,拒絕學習別人只會走上封閉僵化的老路。費孝通先生曾提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文化理念,即各個國家和民族都自知、自尊、自美自己的文化,同時也以和平開放的態(tài)度了解、尊重、欣賞別人的文化,厚此而不薄彼,交流融合,就會形成和諧、美滿的大同世界。
美國人類學家博厄斯指出:“人類的歷史證明,一個社會集團,其文化的進步往往取決于它是否有機會汲取臨近社會集團的經驗。 ”陳寅恪先生有一個重要的論斷,唐代的崛興,盛唐氣象的形成,與當時南北文化的深度融合息息相關:“李唐一族之所以崛興,蓋取塞外野蠻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頹廢之軀,舊染既除,新機重啟,擴大恢張,遂能別創(chuàng)空前之世局。 ”與其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清代中后期最高統(tǒng)治者的“天朝上國”心態(tài)和閉關鎖國政策,直接導致了清代的盛極而衰。
近代以來,中國在外力的推動下,開始了從農業(yè)社會向工業(yè)社會的轉型與變革,在文化上,則開啟了“西學東漸”的進程,最終,“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 。今天看來,正是馬克思列寧主義這種最科學、最先進的西學思想的傳入和中國化,讓中國的方方面面都發(fā)生了巨大而深刻的變化。今天,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我們絕不能否定自我,全盤西化,更沒有理由孤芳自賞,拒絕交流,比較中允的態(tài)度,應該是立足本土,放眼世界,學習、借鑒、吸收優(yōu)秀的外來文化,取精用宏,洋為中用。
文化反省
文化反省,即通過文化自知、文化借鑒,深入分析、反省自己的文化,愛而知其丑,勇于承認、正視、改進自己的不足。辯證法認為,所有的事物都是一分為二的,文化也是如此,既有精華和神奇,也有糟粕與腐朽,我們應該區(qū)別對待。比如,傳承數(shù)千年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無疑是前人留給我們的一筆極為寶貴的文化遺產,但其中也有明顯的缺點,比如缺乏實證科學和民主傳統(tǒng)。傳統(tǒng)文化也有很多不適應時代發(fā)展要求的地方,必須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轉化和創(chuàng)新性的發(fā)展,使之與現(xiàn)實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務以文化人的時代任務。
歷史上我們曾經因為自我封閉、自我陶醉、自我膨脹的盲目自信和閉關鎖國、故步自封的文化政策,導致文化乃至社會發(fā)展陷入重重危機。今天我們仍要高度警惕這樣的文化心理。同時,我們還要警惕并避免另外一種情況,就是自近代以來對自己固有文化的輕視、否定與破壞,甚至給傳統(tǒng)文化貼上無用、沒落、反動的標簽,最終導致傳統(tǒng)文化的邊緣化以及文化傳承的斷層。與此相伴的,則是對外來文化的過度推崇,認為凡是外來的就一定是好的,就一定是優(yōu)于我們固有的,甚至主動用外來文化的視角和標準來評判、裁量自己的文化,這必然會導致文化心理上的“崇洋媚外” ,加深文化自卑感。這種情況,曾經在當代大學教育的改革發(fā)展中表現(xiàn)得十分突出。有鑒于此,習近平總書記特別在北大師生座談會上明確指出,可以借鑒國外有益做法,但必須扎根中國大地辦大學。
此外,我們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們的教育、科技、文藝、出版等方面雖然已經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高水平、高質量、具有廣泛影響力的文化產品的數(shù)量仍顯不足。以筆者從事的出版研究為例,版權貿易情況是衡量一個國家文化軟實力重要指標之一,近二十年來中國的版權貿易整體上呈逐步增長趨勢,圖書版權逆差逐年縮小,引進/輸出比已經從2001年的12 . 63比1,下降為2017年的1 . 61比1。版權輸出方面,經典版權貿易案例逐年增多,如《狼圖騰》及莫言、劉慈欣、曹文軒等著名作家的作品版權輸出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業(yè)績。但從整體來看,中國版權輸出的圖書種類仍然很有限,目前仍以中國傳統(tǒng)文化為主,氣功、保健、中醫(yī)、餐飲圖書居多。與歐美、日本等出版發(fā)達國家層出不窮,反映新思想、新學說、新發(fā)現(xiàn)的優(yōu)秀出版物相比,我們出版物的世界影響力還有一定的差距。
文化創(chuàng)造
文化自信的根本保證和堅強基石是能源源不斷地推出優(yōu)秀的文化產品,對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自信,來自于優(yōu)秀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產品,沒有或者缺乏這樣的產品,文化自信就會成為無源之水。一言以蔽之,得拿當代中國人創(chuàng)造出來的文化產品來說話。
一方面,我們應該在繼承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革命文化和先進文化的基礎上,扎根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與時俱進,推陳出新,洋為中用,守正創(chuàng)新,在各個領域不斷推出更多既能體現(xiàn)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又符合時代要求、民眾所需、世界潮流的當代文化產品,不斷鑄就中華文化的新輝煌。
另一方面,根據(jù)瑞士心理學家榮格“文化的最后成果是人格”的觀點,除了物質、精神、制度層面的文化產品以外,還得通過學習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途徑,努力培育出新時代的新國民,讓“文明其精神,野蠻其體魄,高尚其道德,美好其形象”成為每一位中華兒女的自覺追求和獨特氣質,用良好的國民素質和形象贏得世人自發(fā)的尊重。
文化饋贈
文化饋贈,這是袁行霈先生1998年在北京大學舉辦的漢學研究國際會議上提出的重要概念。袁先生解釋說:“文化的饋贈是極富活力和魅力的文明創(chuàng)新活動,各個民族既把自己的好東西饋贈給別人,也樂意接受別人的饋贈。饋贈的態(tài)度是彼此尊重,尊重別人的選擇,絕不強加于人。饋贈和接受的過程是取長補短、融會貫通。饋贈和接受的結果是多種文明互相交融、共同發(fā)展,以形成全球多元文明的高度繁榮。 ”
按照筆者的理解,在我們以“拿來主義”“洋為中用”的前提下,接受外來優(yōu)秀文化的饋贈時,我們也得持續(xù)主動“走出去” ,以平和、開放、友好、不卑不亢的心態(tài)和方式,將自己最優(yōu)秀的文化成果介紹、推薦、贈送給別人,講好中國故事,貢獻中國智慧,展現(xiàn)中國形象。這不是強制性的文化輸出,也不是純粹功利性的產品貿易,而是一種從“獨樂樂”到“眾樂樂”的文化互惠活動,這樣的態(tài)度和做法,能為構建新時代的人類命運共同體,做出更為深遠的貢獻。
《詩經·大雅·文王》云:“周雖舊邦,其命維新” ,其意有二:一是周雖然只是一個古老的邦國,但她在得到上天的護佑后就煥發(fā)出了全新的氣象。二是周雖然只是一個古老的邦國,但使命卻在于革新。中國作為一個古老的國家,經歷過多少艱難困苦、民族危機,但其文化從來沒有中斷過,這必然有其過人之處。在今天也一樣,雖然國際競爭日趨白熱化,發(fā)展道路上的問題也不少,但只要保持定力,守正創(chuàng)新,就一定能夠迎來光明的前景?!熬阃?,數(shù)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進入新時代,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擁有了文化自信和文化實力的中國人,必定會通過自己的努力,在天地之間描畫出最美好、最壯闊的文化圖景。這既是我們美好的夢想,也是我們光榮的使命!
(作者為北京大學繼續(xù)教育學院副院長、新聞與傳播學院現(xiàn)代出版研究所特聘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