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進祥:回歸清水河
李進祥,回族,1968年生于寧夏同心。中國作協(xié)會員、寧夏作協(xié)副主席。著有長篇小說《孤獨成雙》《拯救者》《綠葉紅花》,小說集《換水》《女人的河》《換骨》,法文版小說集《窮人的憂傷》《女人的河》等。有數(shù)十篇作品入選《新華文摘》《小說選刊》《小說月報》全國年度選本、中國短篇小說排行榜等。小說集《換水》獲第十屆全國少數(shù)民族文學(xué)創(chuàng)作“駿馬獎”。短篇小說《四個穆薩》獲第六屆魯迅文學(xué)獎提名。中短篇小說、散文分別獲《小說選刊》獎、《廣州文藝》獎、《飛天》十年文學(xué)獎、《朔方》文學(xué)獎、回族文學(xué)獎、黃河文學(xué)獎等。作品被譯成英、法、韓、希臘、阿拉伯等文字。獲自治區(qū)“五一”勞動獎?wù)隆⒆灾螀^(qū)“四個一批”人才,自治區(qū)首批“塞上文化名家”,自治區(qū)首批文化藝術(shù)領(lǐng)軍人才。
清水河是我的文學(xué)寶地。
清水河就是我的家鄉(xiāng)故土。
清水河是一條真實存在的河。清水河在寧夏中南部,是黃河的一條小支流,是很不起眼的一條河,一條瘦弱苦澀的河。我就出生在清水河畔,是清水河的子孫。對清水河,我感覺她不像是母親,更像是我的奶奶。也許是因為她的蒼老、她的瘦弱,她的確像一個走得顫顫巍巍的老奶奶。在清水河兩岸,隨處都可以見到像清水河一樣瘦弱的老奶奶,面容清瘦、黃亮,身子骨單薄、剛強,有一種忍耐、含蓄的力量。
清水河一帶是中國最干旱、最貧困的地方之一。如果用理性的眼光看這塊地方,這里不適宜人類居住,這里的人應(yīng)該盡快搬遷出去,過上好日子。但用感性的眼光關(guān)照這塊地方,卻會發(fā)現(xiàn),抱樸守初的清水河,更接近老莊,更接近陶淵明,也更接近于文學(xué)的理想。我絕沒有美化貧窮落后,反對發(fā)展進步的意思。我非??释业母咐相l(xiāng)親、兄弟姐妹過上富足的日子。我只是覺得,中國理性化、物質(zhì)化的地方太多了,感性化、精神化的地方幾乎消失殆盡。清水河是感性的,是一塊精神的富土,一塊文學(xué)的富土。
清水河就是我的文學(xué)地理。
我最早的作品是長篇小說《孤獨成雙》。那部小說想在對本民族的歷史回溯中,找到民族靈魂深處深沉的東西,一條像清水河一樣苦澀、清潔的河流。那不是我最好的作品,但卻是我最看重的作品。她沒有能奠定我的寫作地位,卻奠定了我的寫作基調(diào)。我后來的很多短篇小說,就是沿著那個基調(diào)來寫的。
陸陸續(xù)續(xù)寫了幾十個短篇,到結(jié)集出版的時候才發(fā)現(xiàn),所有篇什中,都有那條河——清水河。我實際上并沒有刻意那樣寫,完全不自覺中就寫成那樣了。所以,我寫了一篇后記《走不出清水河》,其中有一句,“走不出清水河,像走不出一段愛情;走不出清水河,像走不出一種宿命”。
此后的很多年,我卻想走出清水河。
我想做出一種改變或者拓展。我想嘗試寫一部與自己以往不一樣的作品,寫一部與寧夏作家不一樣的作品,甚至是與中國其他作家不一樣的作品。就寫了長篇小說《拯救者》,寫一輛大巴車被劫持,車?yán)镘囃獾娜苏归_了一場拯救行動。劫持事件只是個外殼,主要還是寫人,各式各樣的人,有中國人、外國人,男女老少都有,有求職艱難的大學(xué)生,有婚姻危機的中年人,有孤獨的空巢老人,有打工得病的農(nóng)民工,有求生的,也有厭世的,幾乎涵蓋了社會各個方面,這些人聚集在旅游大巴車上,共同面臨著被劫持的局面,每個人又有各自的故事,這些故事經(jīng)緯交叉,就顯得緊張、刺激、新鮮、好看。讀過這部小說的,都說與我以前的作品完全不同。有位評論家甚至開玩笑說,這部小說不像是我寫的。他們這樣說,我聽了反而高興。
中短篇小說創(chuàng)作中,我也盡量打破以往的寫作題材,更重要的是,敘述方式、敘述語言等方面追求變化。我就是要想證明,寧夏作家,包括我自己,不守舊、不保守,表現(xiàn)手法新穎、多樣,作品呈現(xiàn)出豐富多彩的面貌。
這樣的證明其實毫無意義,作品寫不好,變換多少題材和手法,讀者都不認可,認為是糊弄人。反倒是隨意寫下關(guān)于清水河的小說,一直都得到認可。
一次去參加一個文學(xué)活動,有些人不認識,互相報姓名。我說出名字來,一個朋友就說,我知道,就是寫清水河的。
我似乎注定是要寫清水河的。
尤其是近幾年,上了年紀(jì),總想著往回走,寫作也一樣。《生生不息》這個集子里有好幾篇,尤其是寫得最好的那幾篇,還是寫清水河的。最近寫的一個長篇小說《亞爾瑪尼》,也是寫清水河一帶生活的,《民族文學(xué)》選發(fā)了部分章節(jié),反響還不錯。
看來清水河之于我,既是永遠的精神家園,也是永恒的文學(xué)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