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往春天的列車
一
1976年,我如約而至。迎接我的除了父母,還有一個哥哥和兩個姐姐。
日子如水一般,淌過“玉米、洋芋、紅苕”三部曲,流轉(zhuǎn)成我們的恣意生長。下放到戶的土地,成了農(nóng)民的寶貝。母親無暇顧及我們,我們便在她勞作的地頭玩泥巴,或者溜到小學校,扒著窗口聽父親給學生講課;有時在野地里采摘吹起來會嗚嗚作響的野豌豆,在杏子樹下等熟透的杏子“啪嗒”一聲掉下來。
冬天里,臨近過年,年豬早已殺過,被熏得油亮的肉掛在火炕上方,對我們“搔首弄姿”。我們坐在火炕旁烤火,心里數(shù)著過年的日子;不時抬頭,看見油滴從白的紅的肉里溢出,然后滴落在燃燒的柴堆上,“嗞溜”一聲竄起一大串火苗。我們圍坐在一起,想著各自的心事,比如蘿卜燉肉、大米飯、咔嘰布做的新衣服。有一天,父親叫上我們兄妹四人,去村外長江邊的糧站買大米。那時我走在隊伍的最前面,像極了一個出征的將軍。到了糧站,父親從貼身的衣服口袋里掏出糧食折子——一種國家正式職工購買平價米面糧油的憑證,笑瞇瞇地遞給糧站的工作人員。開票,交錢,過秤,裝袋,潔白細膩的米粒歡快地跳躍著,急不可耐地躲進我們帶來的口袋。我們顫抖著把大大小小的米袋子搬到糧站的場院里碼好,生怕半路殺出個程咬金,劫走我們親愛的大米,要知道,這可是父親積存了大半年的購買指標才換來的。
我們扛著米袋子,趾高氣揚地爬上長江邊上高高聳立的石山,看江水如牛馬一般向東邊滾去。中途歇息,父親脫掉中山裝,手指著遠處長江隱沒的地方,大概在以一個小學教師并不寬遠的視界,為我們猜想長江的走向。多年以后,當我再次回想起那個情景,恍然覺得腳下的滾滾黃流更像一列隆隆向前的火車,父親站在車頭,看春意開始在枝頭萌動,荊條樹吐露出第一撮新綠。他額頭晶瑩的汗珠子,幸福成一道道流光,游走于加減乘除和柴米油鹽。
然而,我更關(guān)心的卻是香噴噴的大米飯,因為它實在可以填充童年里所有關(guān)于富有、奢侈和幸福的想象空間。那一年,我9歲。
二
開往宜昌的輪船拉響了離岸的汽笛,父親站在老城的碼頭上向我揮手。他的身后,拆遷中的老縣城正在蒼涼中醞釀新生,再過幾年,隨著三峽蓄水,這里將徹底沉入水底,新的縣城將搬遷到上游二十多公里遠的地方。在迷蒙的江霧中,輪船決然轉(zhuǎn)身,把父親遠遠地甩在身后,父親終于變成了一個小黑點,消失在視線盡頭。我站在船頭,看輪船像一柄鋒利的犁,深深翻起肥沃的土地。在宜昌九碼頭客運站,我搭乘開往武漢的客車,去圓我的大學夢。汽車奔馳在漢宜高速公路上,我的心一陣陣抽緊,因為我實在沒有坐過這么快的車,也沒有走出過這么遠的地方。我不知道,遠方的世界,會以一種怎樣的姿態(tài)呈現(xiàn)在我眼前。我很茫然,又很興奮,如同當時正走在如火如荼的改革征途中的很多人一樣。省城迎接我的,是小縣城從不曾見過的車水馬龍、大學里高大的教學樓和圖書館里不可計數(shù)的書籍。我在這里得到了報償,我把全部身心都交付給醉人的書香,我要用最短的時間,累積一名人民教師應有的資本。
秋天里,我捧著一本《美學的散步》,坐在閱馬場紅樓公園里的長條椅上,看三三兩兩的老頭在草地上打太極拳,看大街上的匆匆行人和他們腰間張揚的BB機;時髦的雙層巴士不斷吞吐著衣著光鮮的人流。風輕輕掠過,我偶爾也會懷念土橋壩的油香兒和炕洋芋,我懷念和同學登上望城坡,看擴建中的恩施機場,看高樓次第聳起。有時候,時代讓我們猝不及防,機遇又給我們打開了一道道車門,就像三年之后,我再次乘船歸來,父親站在新縣城的碼頭上,用他略顯佝僂的身軀和滿面榮光迎接我一樣,我站在船頭,像一名火車司機,穩(wěn)穩(wěn)地將車停在父親身旁。只是父親不會知道,多年前那輛臨春的火車,將一路向東,駛進奔流不息的洪流。
三
我開始了持續(xù)近二十年的奔跑,和晨光一起,同星月一道。我會在早上六點走進教室,和孩子們一起大聲朗讀《論語》《相信未來,熱愛生命》,一起品析《飛向太空的航程》《別了,不列顛利亞》,一起唱《紅旗飄飄》,用紅筆圈出練習本上寫錯的字、做錯的題;我和學生在秋天的桂樹下暢談理想,在春天里看燕子劃過遼夐的蒼穹;我在燈下給已經(jīng)畢業(yè)的學生寫回信,告訴他們大學里要做的重要事情……每天晚上,學生就寢之后,我滿意地回到自己的小巢,輕手輕腳地打開門,妻兒均勻的鼾聲在溫暖的春夜柔柔漾開。
一天,一個龍馬的學生跑來問我,大學里有沒有鄉(xiāng)鎮(zhèn)管理的專業(yè)。她說,老師,我畢業(yè)后要回鄉(xiāng)當村官。她把“村官”兩個字說得特別響亮。說完這些,她滿面羞澀地跑開了。我讀著她留給我的字條:“春天里,楊柳依依,春水潺湲,我走在家鄉(xiāng)干凈寬敞的街道上,身旁是獨具民族特色的建筑;遠處,游人躺在松軟的草坡上曬太陽。我走著,腳步被陽光緊緊追趕,我聽得見大地舒緩明快的心跳。我決定了,我要努力讀書、上大學,我要回家鄉(xiāng)做一個村官,把龍馬打造成世界知名的旅游品牌;我還要引進一條鐵路,讓龍馬和世界更便捷地連通……”希望,是一顆小小的種子,堅持會讓它和未來握手,奮斗會讓它和勝利簽約。我完全能夠想象,當動車開進龍馬,車身定會插滿春枝。
幾年前,當我從市長手中接過“恩施名師”的榮譽證書時,我同時接過了更多信任、囑托和希冀。中國創(chuàng)造正在演繹大國精神,中國速度正在闡釋盛世氣象。中國這輛快速奔跑的列車,永不會停輟腳步。我能做的,便是在講臺上,站立成一名合格教師的形象。
四
妻子和兒子在新車里跳上躥下,欣賞著車子漂亮的外觀和精致的內(nèi)飾。看著兒子高高瘦瘦的個子,我知道我已經(jīng)非常明確地迎來了人生的第四個十年。四十年,日子在生命的延續(xù)里疊加,堆累起勞苦和歡欣、光榮與夢想。我們行駛在寬闊的金龍大道上,煦暖的陽光從車窗照進來,映在妻兒如花的臉上;高樓如雨后春筍,在白玉蘭撩人的花香里,競相生長;白廟鐵路橋上,“復興號”疾馳而過,車輪碾過鐵軌的隆隆聲,唱和著車載CD里正在播放的《開往春天的地鐵》。這一列列動車就像這個時代,在抖落一身的辛苦和酸楚之后,正一路高歌猛進,勇往直前。
國慶放假,我們坐在岳父家的院子里吃新摘的板栗和核桃。十月的陽光從坡上漫下來,籠著門前一大片葳蕤蒼翠的火棘樹;地里的大叔們在陽光里跳舞,把豐收梳成一顆顆黑亮的珍珠。岳父在手機上預算著今年的收入,岳母則安排我們帶她去縣城的醫(yī)院體檢。岳母反復地說,現(xiàn)在政策那么好,什么都有保障,就是要保養(yǎng)好身體,多活幾年,多享點國家的福。我能夠真切地感受到,她話語間的踏實和滿足。
四十年來,貧窮已然逃遁,復興正在光宏。我們和這個偉大的時代一起成長,和昂首的祖國一起強壯。在開往未來的列車上,我們堅持做故事的主角。唯有親歷,才能強化我們的身份識別;唯有參與,才能獲求生命的價值認同。
歷史不會拋擲任何一個為之繪色的人,我們,正驅(qū)動這列開往春天的列車。
(作者:譚文騫,系土家族,中學語文高級教師?!睹褡逦膶W》征集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