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劉慶邦:聽林斤瀾說汪曾祺
來源:文匯報 | 劉慶邦  2019年04月12日05:56

作家林斤瀾(1923-2009)

一轉眼,林斤瀾離開我們已經十年了。

四年前,我寫過一篇文章:《北京作家終身成就獎,評浩然還是林斤瀾》。文章里說到,那屆終身成就獎的候選人有兩個,浩然和林斤瀾,二者只能選其一。史鐵生、劉恒、曹文軒和我等十幾個評委經過討論和爭論,最后以無記名投票方式,把獎評給了林斤瀾。

北京有那么多成就卓著的老作家,能獲獎不易。我知道林斤瀾對這個獎是在意的,獲獎之后我問他:林老,得了終身成就獎您是不是很高興?話一出口,我就意識到問得有些笨,讓林老不好回答。果然,林老哈哈哈地笑了起來。正笑著,他又突然嚴肅起來,說那當然,那當然。他不說他自己,卻說開了評委,說你看哪個評委不是厲害角色呀!

林斤瀾和汪曾祺被文學評論界并稱為文壇雙璧,一個是林璧,一個是汪璧。既然是雙璧,其價值應當旗鼓相當,交相輝映。而實際情況不是這樣。相比之下,汪璧一直在大放光彩,廣受青睞。林璧似乎有些暗淡,較少被人提及?;蛘哒f汪曾祺生前身后都很熱鬧,自稱為“汪迷”和“汪粉”的讀者不計其數(shù)。林斤瀾生前身后都是寂寞的,反正我從沒聽說過一個“林迷”和“林粉”。

這怨不得別人,要怨的話只能怨林斤瀾自己,誰讓他的小說寫得那么難懂呢!且不說別人了,林斤瀾的一些小說,比如矮凳橋系列小說,連汪曾祺都說:“我覺得不大看得明白,也沒有讀出好來。”因為要參加林斤瀾的作品討論會,汪曾祺只好下決心,推開別的事,集中精力,讀林斤瀾的小說,一連讀了四天?!白x到第四天,我好像有點明白了,而且也讀出好來了?!毕裢粼鬟@樣通今博古、極其靈透的人,讀林斤瀾的小說都如此費勁,一般的讀者只能望而卻步。任何文本只有通過閱讀才能實現(xiàn)其價值,讀者讀不懂,不愿讀,價值就無法實現(xiàn)。關于“不懂”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林斤瀾,他好像也為此有些苦惱。他說:汪曾祺的小說那么多讀者,我的小說人家怎么說看不懂呢!有一次林斤瀾參加我的作品討論會,他在會上也說過類似的話,他說:慶邦的小說有那么多讀者喜歡,讓人羨慕。我的小說,哎呀,他們老是說看不懂,真沒辦法!

《林斤瀾文集》

林斤瀾知道自己的小說難懂,而且知道現(xiàn)在的讀者普遍缺乏閱讀耐心,他會不會做出妥協(xié),就和一下讀者,把小說寫得易懂一些呢?不會的,要是那樣的話,林斤瀾就不是林斤瀾了,他我行我素,該怎么寫還怎么寫。關于“不懂”,林斤瀾與市文聯(lián)某領導有過一段頗有意思的對話,他把這段對話寫在《林斤瀾小說經典》的序言里了。領導:“我看了你幾篇東西,不大懂??傄冉腥硕藕冒??!绷郑骸拔易约阂膊淮蠖趺春媒腥硕??!鳖I導:“自己也不懂,寫它干什么!”林:“自己也懂了,寫它干什么!”聽聽,在這種讓人費解的對話里,就可以聽出林斤瀾的執(zhí)拗。有朋友悄悄對我說,林斤瀾的小說寫得難懂是故意為之,他就是在人為設置閱讀障礙。這樣的說法讓我吃驚不小,又要寫,寫了又讓人摸不著頭腦,這是何苦呢!后來看到冰心先生對林斤瀾小說的評價,說林斤瀾的小說是“努力出棱,有心作杰”,話里似乎也有這個意思,說林斤瀾是在有意追求曲高和杰出。

靜下心來,結合自己的創(chuàng)作想一想,我想到了,要把小說寫得好懂是容易的,要把小說寫得難懂就難了。換句話說,把小說寫得難懂是一種本事,是一種特殊的才能,不是誰想寫得難懂就能做到。如愚之輩,我也想把小說寫得不那么好懂一些呢!可是不行,讀者一看我的小說就懂了,我想藏點什么都藏不住。在文藝創(chuàng)作方面,恩格斯有一句名言:“對于藝術品來說,作者的傾向越隱蔽則越好?!睂τ谶@一點,很多作家都做不到,連林斤瀾的好朋友汪曾祺都做不到,林斤瀾卻做到了。他在中國文壇的獨樹一幟就在這里。

林斤瀾與汪曾祺

林斤瀾老師的女兒在北京郊區(qū)密云為林老買了一套房子,我也在密云買了一套房子,我們住在同一個小區(qū)。有一段時間,我?guī)缀趺刻煸缟吓懔掷先ッ茉扑畮爝吷⒉?,林老跟我說的話就多一些。林老說,他的小說還是有人懂的。他隨口跟我說了幾個人,我記得有茅盾、孫犁、王蒙、從維熙、劉心武、孫郁等。他說茅盾在當《人民文學》主編時,主張多發(fā)他的小說,發(fā)了一篇又一篇,就把他發(fā)成了一個作家。孫犁先生對他的評論是:“我深切感到,斤瀾是一位嚴肅的作家,他是真正有所探索,有所主張,有所向往的。他的門口,沒有多少吹鼓手,也沒有那么多轎夫吧。他的作品,如果放在大觀園,他不是怡紅院,更不是梨香院,而是櫳翠庵,有點冷冷清清的味道,但這里確確實實儲藏了不少真正的藝術品?!绷掷咸岬降膸孜蛔骷遥瑢α纸餅懙娜似泛妥髌范加兄锌系脑u價,這里就不再一一引述了。林老的意思是,對他的作品懂了就好,懂了不一定非要說出來,說出來不見得就好。林老還認為,知音是難求的,幾乎是命定的。該是你的知音,心靈一定會相遇。不該是你的知音,怎么求都是無用的。

林斤瀾跟我說得最多的是汪曾祺。林斤瀾認為汪曾祺的名氣過于大了,大過了他的創(chuàng)作實績。汪曾祺是沈從文的學生,沈從文對汪曾祺是看好的。但汪曾祺的創(chuàng)作遠遠沒有達到沈從文的創(chuàng)作成就和創(chuàng)作水準,無論是數(shù)量,還是質量,與沈從文相比都不可同日而語。沈從文除了寫有大量的短篇小說、散文和文論,還寫有中篇小說《邊城》和長篇小說《長河》。而汪曾祺只寫有少量的短篇小說和散文,沒寫過中篇小說,亦自稱“不知長篇小說為何物”。沈從文的創(chuàng)作內涵是豐富的,復雜的,深刻的。拿對人性的挖掘來說,沈從文既寫了人性的善,還寫了人性的惡。而汪曾祺的創(chuàng)作內涵要簡單得多,也淺顯得多,對人性的多面性缺少深入的挖掘。汪曾祺的小說讀起來和諧是和諧了,美是美了,但對現(xiàn)實生活缺乏反思、質疑和批判,有“把玩”心態(tài),顯得過于閑適。有些年輕作者一味模仿汪曾祺的寫法,不見得是什么好事。林斤瀾對我說,其實汪曾祺并不喜歡年輕人跟著他的路子走,說如果年紀輕輕就寫得這么沖淡,平和,到老了還怎么寫!林老這么說,讓我想起在1996年底的第五次作家代表大會上,當林老把我介紹給汪老時,汪老上來就對我說:“你就按《走窯漢》的路子走,我看挺好?!绷纸餅懛治隽送粼髦詫懙蒙?,后來甚至難以為繼的原因,是因為汪曾祺受到了散文化小說的局限,說他是得于散文化,也失于散文化。說他得于散文化,是他寫得比較散淡,自由,詩化,達到了一種“苦心經營”的隨意境界。說他失于散文化呢,是因為散文寫作的資源有限,散文化小說的資源同樣有限。小說是想象的產物,其本質是虛構。不能說汪曾祺的散文化小說里沒有想象和虛構的成分,但他的小說一般來說都有真實的情節(jié)、細節(jié)和人物作底子,沒有真實的底子作依托,他的小說飛起來就難了,只能就近就地取材,越寫越實。林斤瀾舉了一個例子,說汪曾祺晚年寫過一個很短的小說《小芳》,小說所寫的安徽保姆的故事,就是以他家的保姆為原型而寫。從內容上看,已基本上不是小說,而是散文。小說寫出后,不用別人說,汪曾祺的孩子看了就很不滿意,說寫的什么呀,一點兒靈氣都沒有,不要拿出去發(fā)表。孩子這樣說是愛護“老頭兒”的意思。可汪曾祺聽了孩子的話有些生氣,他說他就是故意這樣寫。汪曾祺的名氣在那里擺著,他的這篇小說不僅在《中國作家》雜志發(fā)表了,還得了年度獎呢。

林斤瀾最有不同看法的,是汪曾祺對一些《聊齋志異》故事的改寫。林斤瀾的話說得有些激烈,他說汪曾祺沒什么可寫了,就炒人家蒲松齡的冷飯。沒什么可寫的,不寫就是了。改寫人家的東西,只是變變語言而已,說是“聊齋新義”,又變不出什么新意來,有什么意思呢!這樣的重寫,換了另外一個人,雜志是不會采用的。因為是汪曾祺重寫的,《北京文學》和《上海文學》都發(fā)表過。這對刊物的版面和讀者的時間都是一種浪費。

另外,林斤瀾對汪曾祺的處世哲學和處世態(tài)度也不太認同。汪曾祺說自己是“逆來順受,隨遇而安”。林斤瀾說自己可能修煉不夠,汪曾祺能做到的,他做不到。逆來了,他也知道反抗不過,但他不愿順受,只能是無奈。隨遇他也做不到而安,也只能是無奈。無奈復無奈,他說人生本來就是一場無奈嘛,既無奈生,也無奈死。

林斤瀾與劉慶邦

林斤瀾愿意承認我是他的學生,他對我多有栽培和提攜。我也愿意承認他是我的恩師,他多次評論過我的小說,還為我的短篇小說集寫過序。但實在說來,我并不是一個好學生,因為我不愛讀他的小說。他至少給我簽名送過兩本他的小說集,我看了三幾篇就不再看了。我認為他的小說寫得過于雕,過于琢,過于緊,過于硬,理性大于感性,批判大于審美,風骨大于風情,不夠放松,不夠自由,也不夠自然。我不隱瞞我的觀點,當著林斤瀾的面,我就說過我不喜歡讀他的小說,讀起來太吃力。我見林斤瀾似乎有些沉默,我又說我喜歡讀他的文論。林斤瀾這才說:可以理解。

同樣是當著林斤瀾的面,我說我喜歡讀汪曾祺的小說。汪曾祺送給我的小說集,上面寫的是“慶邦兄指正”,我讀得津津有味,一篇不落。因汪曾祺的小說寫得太少,不夠讀,我就往上追溯,讀沈從文的作品。我買了沈從文的文集,一本一本反復研讀,從中學到了很多東西。有人問我,最愛讀哪些中國作家的作品?我說第一是曹雪芹,第二是沈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