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讀懂《巴黎圣母院》,讀懂法蘭西
來源:文匯報 | 王文新  2019年04月18日08:55

法國和歐洲許多城市都建有獻給圣母瑪利亞的大教堂,但唯獨巴黎這座大教堂最為著名。提到“圣母院”,人們首先會想到巴黎圣母院。除了其建筑成就及巴黎作為世界名都的地位之外,一些著名文藝作品中對這座教堂的描繪也鑄就或加深了人們對它的情感紐帶,這使得教堂尖頂在這場火災中坍塌的最后一刻,許多人都痛徹心扉,感到無法接受,甚至哭泣、下跪祈禱。

把巴黎圣母院作為故事背景或從中汲取靈感的法國和世界文藝作品數(shù)量非常多,包括小說、電影、音樂劇、電視劇等諸多形式。其中最著名的當數(shù)法國作家維克多·雨果1831年發(fā)表的同名長篇小說,1956年由讓·德拉諾伊導演、吉娜·勞洛勃麗吉達和安東尼·奎恩主演的法意合拍同名電影,以及于1998年首演、呂克·普拉蒙東作詞、理查德·科西安蒂作曲、吉爾·馬厄?qū)а莸耐魳穭 ?/p>

在雨果的《巴黎圣母院》中,作者在第三卷用兩章分別對這座大教堂和從教堂高處俯瞰到的舊時巴黎全貌進行了詳盡描述,令很多讀者印象深刻?,F(xiàn)在,常有人攜帶原著或譯著不時重返圣母院,比對著進行參觀。

除了宏偉的敘事結(jié)構(gòu)和鮮明的人物形象外,雨果還充分展示了其幽默風趣的才智和力透紙背的刻畫功力。比如在此卷開篇寫道:“作為建筑,巴黎圣母院這座大教堂依舊儀容莊嚴,氣勢宏偉。她雖日趨衰老,但歲月抹不掉其美麗的容顏。然而讓人憤慨的是,時間和人為因素共同使這座歷史建筑受到難以計數(shù)的破壞。”在圣母院大火之后重讀這段話,讓我們唏噓不已,再一次深切感受到文豪的才華和歲月的無常。

有人說,雨果的小說重在揭露教會的黑暗和教堂的破落不堪,筆者和一些同仁對此持有異議。作家確實有揭露,但如果僅停留在揭露上這個淺顯層面,那么這部巨著就不會與雨果其他名作一起,使其榮膺“人民作家”的桂冠并擁有今日的文學地位。雨果是通過把美與丑、黑暗與光明、信仰與異端、富貴與貧窮、權(quán)力與卑微等對立地進行揭露,將對社會和人性的拷問升華到超越這些對立物的層面。正如雨果在其另一部巨著《悲慘世界》中所想示諭人們的:“人與人是平等的?!保ㄖ魅斯健ね咦尩男彰肆x:Jean Va l j ean:Les gens va l en t l es gens,即“人與人價值平等”)讀懂這一點,我們才能真正讀懂雨果、讀懂法蘭西。

在所有改編自該小說的影視作品中,1956年讓·德拉諾伊導演的電影公認是一部經(jīng)典,筆者也百看不厭。尤其是勞洛勃麗吉達飾演的埃斯梅拉達和奎恩塑造的“鐘樓怪人”卡西莫多,深深植入人心。片尾卡西莫多離開圣母院,到亂墳場尋找死去的埃斯梅拉達,并與其相擁而眠、化為塵土的一幕讓無數(shù)觀眾落淚,并體會到人性中什么是永恒的愛,什么是永恒的美,什么是永恒!

近20年來,音樂劇在全世界很多國家都頗為流行,呂克·普拉蒙東等創(chuàng)作、亦改編自雨果小說的《巴黎圣母院》因其高超的藝術(shù)水準,也成為廣大觀眾和法國文化愛好者心目中的經(jīng)典。其主打曲之一 《大教堂時代》唱到:“我們這些無名藝術(shù)家/使用雕塑或詩律/嘗試為您轉(zhuǎn)述這愛情故事/以獻給未來的世紀/大教堂時代來臨/世界進入/一個新的紀元/人類企圖登上星星/在上面刻下其故事/在玻璃或石塊上/一石一瓦,日復一日/愛代代相傳……”

歌詞既很好地傳達了雨果的人道主義價值觀和人性的光輝,也加入了音樂劇和新時代藝術(shù)家們自己的新型人文主義元素。這些元素進一步升華了巴黎圣母院經(jīng)過850年歷史長河洗禮,如今已超越宗教和國界,成為全人類瑰麗的文化遺產(chǎn)這一屬性。也使得我們今天更加為其不幸遭遇的大火破壞而痛惜。

但我們相信,正因為已流淌于民族血液中的人道主義價值觀和不屈不撓、勇于斗爭的法蘭西精神,巴黎和全法國民眾會從災難造成的陣痛中很快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