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共同禮敬文明 共創(chuàng)合作典范 ——意大利返還中國流失文物展印象
來源:光明日報 | 李韻  2019年04月25日08:32

觀眾在展柜前欣賞展出的文物。新華社記者 李賀攝

展出的圓圈網紋雙耳彩陶罐。本報記者 李韻攝/光明圖片

這注定是一個溫暖的展覽。

因為它是流浪海外的游子回國后,祖國送上的大大的、結結實實的擁抱;因為它是游子們結束顛沛生活、休整完畢后的第一次集體亮相;因為它是中意兩個絲綢之路上的文化遺產大國,為絲路沿線文明交流互鑒書寫的濃墨重彩的篇章。

12年漫漫回家路,在中意兩國國家領導人的共同關心下,796件中國流失文物藝術品回歸祖國,回到自己的家。4月24日,“歸來——意大利返還中國流失文物展”在中國國家博物館溫情開幕。

回 家

——初心不改

2007年,意大利的保護文化遺產憲兵在日常巡查過程中,在當?shù)匚奈锸袌霭l(fā)現(xiàn)大量疑似非法流失的中國文物藝術品。次年,中國駐意大利使館收到意方暫時扣押該批文物藝術品的通知。中國國家文物局得知相關信息后,立即啟動文物進出境記錄核查、組織開展文物鑒定研究,認定這批文物藝術品大部分為中國出土文物,其所有權屬于中國,且均未獲得合法出境許可,因此依據相關國際公約向意方正式提出文物返還要求,同時提供了詳細的文物鑒定意見和法律依據報告。

之后,案件進入長達十年、復雜曲折的司法審判過程。2014年,意大利米蘭法院通過刑事審判,確認中國政府對該批文物藝術品的所有權。然而,一波三折。因持有人上訴,文物返還程序中止,案件轉入民事審判程序。國家文物局根據意方司法審判程序的變化,會同中國駐意大利使館,積極配合意大利司法部門繼續(xù)開展訴訟活動。

2018年11月,米蘭法院做出將796件文物藝術品返還中國的最終判決,中意兩國文化遺產主管部門隨即啟動返還文物的確認接收工作。

2019年3月23日,在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意大利總理朱塞佩·孔特的見證下,中意兩國代表在羅馬交換了796件文物藝術品返還證書。4月1日至7日,國家文物局迅速派出工作組,赴意完成文物清點、交接、核查和運輸工作;4月10日,這批流失海外多年的中國文物抵達北京,重回祖國懷抱。

文化和旅游部部長雒樹剛在介紹這批文物回國的過程時,不過寥寥數(shù)語。然而12年的坎坷曲折,個中滋味只有經歷過文物追索的人才能體會。

■記者快評

非法流失海外文物的追索,不僅需要中國提供確鑿的證據證明該文物屬于中國,且是非法出境,而且還要依循對方國家的法律條文,甚至還要考慮諸如持有人的訴求等情感因素。方方面面,其中任何一個環(huán)節(jié)出狀況都可能前功盡棄,所以海外文物追索絕非一般難打的“官司”。流失海外文物回家,任重道遠。

壯 觀

——中華文化

徜徉在“歸來”展廳中,有一個詞始終在記者腦中回蕩——“壯觀”。700余件文物,一個展覽超過百件展品已是令人咂舌,5年前國家文物局在國博舉辦的“絲綢之路”大展,匯聚全國博物館的400余件文物,已可謂驚天動地,可是今天的“歸來”,數(shù)量之大,蔚為壯觀。

與一般的展覽不同,“歸來”里獨占一個展柜的文物極少,絕大多數(shù)文物是成組、成排、成列地擺放在一起,氣勢磅礴地禮敬中華文化。

專家對這批返還文物的總體評價是:時間跨度長、分布地域廣、種類豐富多樣、保存狀況較好。馬家窯文化四大圈紋雙耳彩陶壺、西漢彩繪繭形陶壺、唐代彩繪陶駱駝、宋代白釉刻花碗、明代綠釉陶床……每件文物都是一段歷史的見證。

誕生于5800年前的馬家窯文化,持續(xù)發(fā)展3000多年,以精美的彩陶著稱。在中原地區(qū)已是青銅鼎盛、陶器衰落的時候,甘肅、青海地區(qū)的彩陶文化正蓬勃發(fā)展至頂峰,馬家窯文化彩陶就是其中的翹楚。形態(tài)豐富的各種陶器上,彩繪的圖案極富變化、絢麗多彩,包括人像紋、幾何紋、動物紋、S形紋、葫蘆紋等,并且出現(xiàn)了五人連臂的舞蹈紋和相當完整的人體全身塑像彩陶,其工藝水準之高令人驚嘆,堪稱世界彩陶發(fā)展史上無與倫比的奇觀。這種驚艷感,從展柜里那些歷經磨難、重返故土的雙耳彩陶壺身上,就可感受到。

彩繪繭形陶壺,一種常見的漢代文物。繭形壺又稱“鴨蛋壺”,因器形似蠶繭,又似鴨蛋而得名,是盛放酒水或其他物品的實用容器,秦、漢之際流行于關中及豫西一帶。有人說,繭形壺最初出現(xiàn)在戰(zhàn)國中期,是我國先民出于對桑蠶“天蟲”的崇拜,祈愿農蠶豐產而創(chuàng)燒的陶器。

據專家介紹,本次從意大利回國的文物,主要是源自我國陜西、山西、甘肅、四川、河南和江蘇等地的出土與傳世文物,時代跨度從新石器時代至民國時期,具有較高的歷史、文化和科學價值。其中,豐富多樣的新石器時代彩陶,紋飾精美多姿,為研究史前社會風貌提供直接的物質資料;數(shù)量眾多的漢代陶器,造型古樸渾厚,是漢代輝煌燦爛文明的縮影;具有代表性的唐代駱駝俑、馬俑、人物俑,承載著古代東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歷史信息。此外,還有宋代黑釉盞和青釉碗、明代綠釉陶屋和綠釉人物俑、清末民國紫砂壺等,與宋元明清時期的社會生活有著密切的關系。

■記者快評

雖然與那些精美絕倫、舉世無雙的鎮(zhèn)館之寶相比,本次返還的文物略顯普通,但不是稀世珍品并不意味著它們平凡無奇。記者覺得它們多少有些眼熟,因為與它們類似的文物曾在不同的文物展覽中見過。這也足見它們是在某種文化類型中或某個地域歷史上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器物。它們的回歸,真乃中國文物界的幸事,中華文脈的幸事。

攜 手

——合作共贏

走進展廳,徜徉于796件文物之中,仿佛能眺望史前曙光,遙想漢唐煙火,追溯宋元風骨,掬攬近世光華。走出展廳,回想它們漫長艱辛的回國之路,更加感嘆,文物追索的國際合作之重要性。

中意兩國在文化遺產保護領域的交流合作始于1988年。當年意大利政府派出了第一個考古和文物保護訪華代表團。此后兩國交流合作不斷加強和深化,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

在防止非法出入境文化財產領域,中意兩國也進行了卓有成效的合作。中意兩國同是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1970年《關于禁止和防止非法進出口文化財產和非法轉讓其所有權的方法的公約》(以下簡稱《公約》)締約國。2006年1月,在《公約》的框架下,兩國簽署了《中意關于防止盜竊、盜掘和非法進出境文物的協(xié)定》(以下簡稱《雙邊協(xié)定》)。雙方將根據國內法律以及《公約》開展合作,采取預防性、強制性及補救性措施,打擊盜竊、盜掘和非法進出境文物的違法犯罪活動。這項協(xié)定不僅是有效阻止兩國文物非法流入對方國家及其他國家的重要舉措,更向世界表明兩國政府共同合作保護人類文化遺產的堅定決心。

2016年11月,國家文物局與意大利保護文化遺產憲兵部隊在意大利共同召開打擊文物犯罪經驗交流會,交流和討論各自在此領域開展的工作、主要做法和經驗等,并就今后雙方開展打擊文物犯罪和追索非法進出境文物的合作達成初步一致。

此次796件中國文物藝術品的返還,是近20年來規(guī)模最大的,也是中意兩國根據《雙邊協(xié)定》開展的首次成功務實合作,這一重要成果不僅是兩國文化遺產合作歷程中的重要里程碑,更為國際合作開展流失文物追索返還貢獻了新的典型范例,“將積極推動流失文物追索返還向更加公平正義的方向演進?!眹椅奈锞指本珠L關強如是說。

雒樹剛則表示,中意兩國將以此次文物返還為起點,借助“一帶一路”的寬廣平臺,加強對話協(xié)商、政策協(xié)調、執(zhí)法協(xié)助,在文化遺產保護的各領域開展全方位、多維度的合作,以文化遺產的獨特力量推動世界和平發(fā)展的大潮,以古老文明的深厚智慧協(xié)力實現(xiàn)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美好愿景。

■記者快評

中國和意大利同為世界文明古國和文化遺產大國,同樣擁有豐富、燦爛的文化遺產,也都曾是備受文物流失之苦的國家。兩國長期攜手合作,已經成為流失文物追索返還國際秩序有力的捍衛(wèi)者與推動者。796件中國文物藝術品見證了中意兩國人民間深厚的情誼,也預示著中意兩國文明交流互鑒、合作共贏的美好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