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storia還是Storia:“小寫”的故事與“大寫”的歷史 ——第73屆斯特雷加文學獎初選入圍作品評介
來源:中國作家網(wǎng) | 魏怡  2019年05月10日16:37

2019年3月17日,斯特雷加基金會在羅馬揭曉了第73屆評獎活動初選入圍的12部作品,并且于4月12日在其主要贊助商斯特雷加酒廠的總部所在地貝內(nèi)文托市,舉行了入圍作家與讀者的第一次見面會。鑒于該獎項大幅度擴展了評審團成員的范圍,接下來的一系列宣傳和評獎活動將大大提高這些作品在意大利乃至國際上的知名度。在羅馬國際文學節(jié)期間,羅馬文學之家圖書館將在5月3日到6月5日逐一舉辦12位候選作家的讀者見面會。6月13日,進入決賽的5名候選者會在文學節(jié)上集體亮相。

初選入圍的12部作品包括:

--瓦萊里奧·阿堯利(Valerio Aiolli), 《黑色菠蘿》(Nero ananas)

--寶拉·切萊妲(Paola Cereda), 《另一半的我們》(Quella metà di noi)

--貝內(nèi)黛達·齊布拉里奧(Benedetta Cibrario),《世界的喧囂》(Il rumore del mondo)

--毛羅·科瓦奇什(Mauro Covacich), 《此心何屬》(Di chi è questo cuore)

--克勞迪婭·杜拉斯坦蒂(Claudia Durastanti), 《外國女人》(La straniera)

--皮埃爾·保羅·姜努比洛(Pier Paolo Giannubilo), 《解決者》(Il risolutore)

--馬麗娜·門德爾(Marina Mander), 《陌樣年華》(L’età straniera)

--埃雷奧諾拉·馬蘭戈尼(Eleonora Marangoni), 《光》(Lux)

--克里斯蒂娜·馬爾科尼(Cristina Marconi), 《不現(xiàn)實的城市》(Città irreale)

--馬可·米西羅利(Marco Missiroli),《忠誠》(Fedeltà)

--安東尼奧·斯古拉蒂(Antonio Scurati), 《M.世紀之子》(M. Il figlio del secolo)

--納蒂亞·黛拉諾瓦(Nadia Terranova),《再見幽靈》(Addio fantasmi)

“小寫”的故事與“大寫”的歷史

有別于其他類型的作品,文學創(chuàng)作始終需要在事實與虛構(gòu)、現(xiàn)實性和文學性之間做出選擇。意大利當代文豪卡爾維諾就曾經(jīng)說過,鑒于意大利語本身的靈活性,外國譯者在翻譯意大利文學作品時會遇到很大的困難。為了證明這一點,他以一個意大利單詞為例:Storia。這個頻繁出現(xiàn)在意大利人口中的單詞包含雙重含義:“故事”(第一個字母s小寫,即storia)和“歷史”(第一個字母大寫,即Storia)。這正是作家必須做出的選擇:他可以僅僅關(guān)注所謂的個案,深入人類內(nèi)心世界的褶皺,把作品聚焦于人物的“故事”;也可以將眾多的“故事”匯聚成一條洪流,從而講述貫穿不同人物命運的“歷史”。如此一來,“故事”就被置于歷史和社會的背景當中,“小寫”的故事與“大寫”的歷史彼此碰撞,時而突出前者,時而突出后者,或者二者完全交融。

在今年的12部初選入圍作品當中,“故事”與“歷史”之間的交融成為一個非常突出的特點,而二者之間的平衡顯得尤為重要,或許這也是作品成功與否的關(guān)鍵。大寫的歷史(事實)是無法而且也不應該被篡改的;而小寫的故事,則是作家可以發(fā)揮自己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的空間。在嚴肅的社會和經(jīng)濟背景之下,過多的幻想和虛構(gòu)仿佛有些不合時宜。但是,假如“小寫的歷史”過于現(xiàn)實,而非似真,作品就可能因為過于現(xiàn)實而失于平淡,最多是一個好的報告文學,放棄了虛構(gòu)所能創(chuàng)造出的“靈光”。

詮釋與剖析社會焦點

自創(chuàng)建之時起,斯特雷加獎就賦予自己一個使命:帶領(lǐng)著讀者從閱讀當代意大利文學作品出發(fā),了解意大利社會的歷史、變遷與現(xiàn)狀,并就一些焦點問題進行剖析。在現(xiàn)當代意大利歷史上,有幾個刻骨銘心而又導致明顯觀點分歧和對立的時刻:19世紀的意大利民族復興與統(tǒng)一運動,20世紀上半葉法西斯黨的誕生,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抗擊納粹和法西斯統(tǒng)治的抵抗運動,70年代的恐怖運動以及“紅色旅”,1992年開始的“凈手運動”及其對意大利社會產(chǎn)生的深遠影響。這些歷史時刻在斯特雷加獎作品中都得到反復的詮釋和剖析,所不同的僅僅是每年所占的比例。

不同文化的沖突與交融

2019年選出的12部作品中最為突出的主題,是不同文化彼此之間的沖突與交融。這一主題的小說可以分為兩種。第一種主要來自于出生在國外,或者長期在國外,又或者因為工作、生活的關(guān)系頻繁游走于兩個世界之間(基本上都是意大利和英國兩個國家),甚至身體里流淌著不同民族血液的作家?!锻鈬恕分心莻€在布魯克林出生、6歲才回到意大利生活的美意混血女孩,《光》中那個英意混血、生活在倫敦的建筑設(shè)計師,《不現(xiàn)實的城市》中希望擺脫原有城市甚至社會的禁錮、只身前往倫敦、希望通過新工作和戀情來開啟新生活的女孩……就屬于這個類型。這種不同文化背景造就的DNA,使作家自然而然地將視野拓展到了意大利以外的世界。得益于主人公的特殊人生經(jīng)歷,小說在講述人物從少年到青年(所謂的成長小說),或者從青年到成年的經(jīng)歷時,突破了慣用的模式和手法。錯綜復雜的社會背景和人際關(guān)系,使主人公的日常生活顯得更加五味雜陳??上?,與眾不同的人生經(jīng)歷,最終導致的大多是痛苦,而非喜悅。

這類主題小說中比較獨特的應屬《光》。主人公是出身富裕家庭的英意混血青年托馬斯。他定居英國,是一位成功的建筑師,開了一間燈光設(shè)計事務所,因為工作的關(guān)系經(jīng)常旅行。女朋友是個廚師,帶著一個和前任生的7歲的孩子。托馬斯生活在空虛和無聊當中,希望找到激情,仍舊懷念他的前任,盡管他們的愛情在分手時已經(jīng)結(jié)束。作品的前一部分敘述單調(diào),但一個突發(fā)事件打破了死氣沉沉的狀態(tài)。托馬斯的一個叔叔在意大利南部的一個島嶼上給他留有遺產(chǎn)——一家旅館,于是他帶著女友及其兒子前往該島處理遺產(chǎn),要將其出售給一個神秘買主。島上有一座猴面包樹種植園和一處有神奇治愈效果的泉水。當他們住到島上后,接觸到各種形形色色光怪陸離的人物,托馬斯的生活變得趣味橫生、充滿活力,他對這座島嶼產(chǎn)生了深厚的認同感,也因此與之前的人生和情感做了了斷。超現(xiàn)實的故事情節(jié)和氛圍與現(xiàn)實人物和事件完美結(jié)合,使得這部描寫社會眾生相的作品具有了某種超現(xiàn)實主義的色彩。

第二種社會與文化沖突主要在意大利人和外來移民之間展開。入圍的12部作品中,屬于這個類型的包括《另一半的我們》和《陌樣年華》。《另一半的我們》的主人公是一個意大利籍退休的小學女教師,為生活所迫,到一個意大利家庭中當保姆,由此結(jié)識了這個家庭的意大利夫妻,他們的經(jīng)歷反映了意大利社會的變遷和意大利人目前所處的窘境。另一方面,另外幾個當保姆的羅馬尼亞女人所代表的外國移民的生活中也充滿了各種心酸。二者同樣生活在意大利的“世界”之間,存在著一定的交流與沖突,但作者對它們的描述更多時候是彼此分離的,較難引發(fā)實質(zhì)性的思考。在《陌樣年華》里,以意大利男孩為代表的意大利世界與以羅馬尼亞男孩為代表的移民世界,則充滿各種矛盾與交集,因此也顯得更具有代表性和啟發(fā)性。兩個男孩來自不同文化背景,遵循著完全不同的軌跡成長。同樣的年齡和生活場所讓他們之間存在著溝通,但更深層的因素又使他們成為彼此對立的個體。對于意大利男孩來說,不僅是外國人所代表的不同文化,就連同樣文化的意大利社會,對于他來說也同樣陌生。

歷史題材

入圍作品中,另一類比較重要的是歷史題材,主要涉及意大利民族復興運動、法西斯的歷史和上世紀70年代意大利的恐怖運動。屬于這類題材的小說包括:《世界的喧囂》《黑色菠蘿》《M.世紀之子》《解決者》。前兩部主要描述青年人的成長,后兩部則是對成熟男性生活的描寫。不過,如此分類過于籠統(tǒng)和武斷,因為四部作品無論從視角、主題、側(cè)重和手法上都各不相同。

假如重新回到上面探討過的歷史與故事二者關(guān)系的話題,四部作品中最為突出的是《M.世紀之子》。該書是以法西斯黨歷史為主題的三部曲中的第一部,講述法西斯黨誕生最初5年中的故事:從1919年3月23日法西斯黨誕生開始,直到1925年1月3日法西斯當局承認殺害馬泰奧蒂,開啟真正的法西斯獨裁。小說分為幾個簡短章節(jié),每章標題基本上都是一個人名,并由一個簡短的附錄,包含該章節(jié)中已經(jīng)引用或者轉(zhuǎn)述的文章、信件、電報以及其他文件資料。小說的開篇和終結(jié)部分是墨索里尼的第一人稱自述,其余部分則由外在講述者敘述。

與《M.世紀之子》類似的是《解決者》。它同樣用個人經(jīng)歷貫穿幾十年的意大利近代史和其中的關(guān)鍵時刻,將大寫的歷史和小寫的故事交織在一起。小說的主人公姜魯杰羅·曼佐尼,與歷史人物亞歷山大·曼佐尼同姓。他是一個真實的人物,出生于1957年。在1977年意大利博洛尼亞市發(fā)生恐怖事件之后,入伍成為志愿兵,隨后在比利時、法國和德國長期居住,并廣泛接觸藝術(shù)圈。1990-1995年在烏爾比諾美術(shù)學院教授藝術(shù)史課程,1984-1986年以藝術(shù)理論家、畫家和詩人的身份,參加威尼斯雙年展的組織工作。姜魯杰羅·曼佐尼一生出版了眾多作品,舉辦多次畫展。小說誕生于作家與這位傳奇人物的一次促膝長談。曼佐尼決定打破多年來的沉默,通過講述自身和社會的歷史,達成與自己及他人的和解。兩個人的對話穿越亞德里亞海岸,在很多城市進行,成為主人公極端生活的反射,銳利的筆鋒在各種殘酷無情的主題之間游走,涉及戰(zhàn)爭、沖突、血腥、性暴力等等,是對主人公以往生活的無情揭露,既無羞恥,也無刪節(jié),同時也將他所有的個人關(guān)系置于公眾面前,等待大家的評判。

小說《黑色菠蘿》以1968年的學生運動開始,背景是從1969年12月發(fā)生在米蘭噴泉廣場,到1973年5月17日發(fā)生在米蘭警察局的慘案這5年時間內(nèi)意大利的歷史。故事圍繞一個佛羅倫薩的資產(chǎn)階級家庭展開。在被稱作“鉛色年代”的歷史時刻,米蘭社會仿佛走向深淵,在父親與長姐對立的政治立場和由此導致的家庭沖突中,一個男孩逐漸成長并形成了自己獨特的人生觀。故事以三個不同的聲音交替敘述,仿佛歌劇中的一段三重唱,使作品變得更加豐滿。

歷史題材的另一部作品是《世界的喧囂》。它通過一個來到皮埃蒙特大區(qū)與意大利貴族結(jié)婚的英國女孩的經(jīng)歷,從不同視角描述了意大利民族復興時期社會的變化。其中的女主人公處于從青年走向成年的階段,面對來自個人和社會的各種不利因素,她找到了一條倔強的人生之路。

值得注意的是,以上兩類小說中有很多作品同時在挖掘個人的成長軌跡。其中最為特別的應屬《外國女人》。小說主人公出生在美國,6歲回到意大利一個南方城市生活。父母都是失聰之人。無論是幼年的生活經(jīng)歷和環(huán)境,從父母那里繼承的雙重文化背景,還是父母的殘疾,都對她融入周圍的社會造成了極大的困難。他人奇怪的目光使她不愿意上學,而寧愿躲在家里獨自體會書籍中的滋味,同時盡量避免各種因素對自己生活造成的不利影響。這部小說可以看做是自傳體,因為作家本身奇特的人生經(jīng)歷與體驗,而呈現(xiàn)出與眾不同的面貌。另外,《黑色菠蘿》和《陌樣年華》也從不同角度描述了不同時代和社會背景下的成長故事。

與他人和家庭的關(guān)系

在對社會問題的關(guān)注方面,還有一部相對獨立的作品,即《此心何屬》。主人公是一個50歲左右的男人,他的心臟有著某種輕微的不正常,為此他經(jīng)歷了8個月的檢查,由此展開了一系列的觀察:對親情,對更遠的他人,甚至對生活在城市底層的人,作品甚至關(guān)注到女人身體從青年到老年的變化。新穎的形式、所描述的奇怪現(xiàn)象與人物等,使這部作品成為一個社會拼圖。

在入圍的12部作品中,也存在著兩部傳統(tǒng)題材作品:《忠誠》和《再見幽靈》?!吨艺\》以家庭關(guān)系為主題,敘述幾個人物的真實生活。忠誠與背叛是兩個相對的概念,從不同的角度出發(fā)對它們進行分析,可能得出完全不同的結(jié)論。故事中的妻子是一位建筑師,擁有一家不動產(chǎn)公司,并愛上一位醫(yī)生。她的丈夫是一位文人,愛上寫作課上的女學生。他在那段關(guān)系中徜徉,她卻因為醫(yī)生是同性戀而終結(jié)戀情。小說中,夫妻雙方都與妻子的母親有過坦誠交流,兒子的誕生也影響著夫妻關(guān)系。在作品的后半部分,兩人的愛情得到了修復和加強。另一部以家庭關(guān)系為主題的小說是《再見幽靈》。女主人公在母親的要求下回到西西里島的麥西拿,幫助整理老屋,以便出售。這期間不可避免地要觸及過去的回憶:23年前,父親突然離去,母親對此守口如瓶。如今,父親很可能已經(jīng)不在人世,但兒時的種種回憶,伴隨著父親失蹤的謎團和老屋里的幽靈等等,又重新回到女主人公的腦海。對于過去的回憶可能是甜蜜的,但更多的是痛苦與迷惑。在這種情況下,就要告別過去,戰(zhàn)勝那些曾經(jīng)帶來恐怖和迷惑的“幽靈”,才能勇敢地走向未來的生活。

無論是從社會和文化沖突的角度,還是歷史角度或傳統(tǒng)題材,以上幾部小說都將似真的虛構(gòu)情節(jié)與現(xiàn)實相結(jié)合,將人類歷史與個人歷史相結(jié)合。雖然各有側(cè)重,但都是個人世界的獨奏與歷史大合唱之間的彼此呼應,相輔相成。個體故事不能完全決定社會歷史,社會歷史同樣不能完全決定個體的故事,但都可能對彼此產(chǎn)生極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