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山紅遍 情深境遠 ——新中國“紅色山水”的美學價值
萬山紅遍(中國畫)李可染(中國美術館藏)
真正的藝術創(chuàng)新既接續(xù)民族文化血脈,又植根實踐沃土,在精神氣質上與時代息息相通?!凹t色山水”,作為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山水畫從題材到形式的革新成果,不僅開啟新范式,照見審美走向,更以特定的文化內涵、獨特的美學品格,書寫出時代精神氣象。審視新中國“紅色山水”創(chuàng)作的碩果、經驗及其美學精神,對弘揚紅色文化、創(chuàng)新中國畫等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
參與精神塑造
20世紀的中國畫,一直在不斷尋求變革。新中國成立后,面對新的社會制度和社會生活,中國畫創(chuàng)作者開始思考山水畫如何參與時代精神塑造。
1950年,李可染先生在《人民美術》創(chuàng)刊號上發(fā)表文章《談中國畫的改造》,他認為:“只要它(中國畫)真正能夠和人民大眾相結合,革命事業(yè)相結合,它翻身的日子也就來了?!蓖荒?,徐悲鴻先生在《漫談山水畫》一文中也提到:“現實主義,方在開始,我們倘集中力量,一下子可能成一崗巒。同樣使用天才,它能使人欣賞,又能鼓舞人,不更好過石谿、石濤的山水嗎!”
求新求變的觀念,促使中國畫創(chuàng)作者向深處求索。他們以毛澤東詩詞和革命圣地為主要表現題材,于內容和形式上努力突破,終成就“紅色山水”,為新中國美術增添了鮮紅亮色。
毛澤東詩詞,一直廣受人民的熱愛與傳誦。其將對自然美的詠嘆與對國家和人民命運的關切結合起來,思想深刻、意境雄奇豪邁。毛澤東詩意同樣感染了傅抱石、錢松喦、李可染等一大批山水畫家。他們深刻體悟毛澤東詩詞的氣度和胸襟,反復構思,成功創(chuàng)作了一批表現毛澤東詩意的“紅色山水”,山水畫壯美之境的藝術表達由此得到提升。
傅抱石是毛澤東詩意山水畫創(chuàng)作中具有代表性的畫家。1950年,他根據《清平樂·六盤山》創(chuàng)作了第一幅毛澤東詩意山水畫,此后15年間,他以天地間雄奇、郁勃的山水,寫毛澤東詩詞中氣勢磅礴而又生動鮮活的意象,有時就一首詩詞反復刻畫,作品總量達一兩百幅之多。其中,以《江山如此多嬌》《虎踞龍盤今勝昔》《蝶戀花》《芙蓉國里盡朝暉》等具有代表性。這些作品筆墨淋漓,手法大膽,既表現了毛澤東詩意浪漫的氣質,又具藝術開創(chuàng)性,充滿感人的力量。
為了更好地表現毛澤東詩意,針對一首詩詞反復創(chuàng)作,在“紅色山水”題材中是一個突出現象。以李可染為代表,他在1962年至1964年間共創(chuàng)作7幅尺幅各異的《萬山紅遍》。萬山紅遍既是一種自然景象,更是一種理想與激情的寄托。這些作品以大量朱砂渲染畫面,強化景物和空間的層疊關系,充分詮釋了毛澤東詩詞“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豐富而深邃的內涵,剛勁雄強的壯美之筆和奪目而出的紅色主調,強化了藝術表現形式,成為新中國美術經典。
革命圣地,是“紅色山水”另一類重要題材。上世紀50年代,通過寫生拓展題材和筆墨表達方式,成為推動山水畫變革的主要手段。美術界掀起奔赴革命圣地寫生熱潮。韶山、井岡山、南湖、遵義、延安等地,成為畫家筆下常見的題材。用手中畫筆描繪革命圣地,不僅讓美術工作者充分受到革命精神的洗禮,由此生發(fā)的藝術靈感注入畫面,也拓展了山水畫的表現力。李可染是開拓這一題材的先行者之一。60年代至70年代,李可染創(chuàng)作了《革命圣地韶山》《革命搖籃井岡山》等作品,它們飽含對毛澤東同志的敬仰和對革命事業(yè)的崇敬。這一時期,像錢松嵒《紅巖》《紅裝素裹》《延安頌》、陸儼少《硃砂沖哨口》、宋文治《長征第一關》等作品,都在山水畫語言和范式方面具有開拓性,在新中國山水畫發(fā)展歷程中留下鮮明印記。
無論是表現毛澤東詩意,還是刻畫革命圣地,都是為國家發(fā)展和民族進步而歌,盡顯壯美氣魄。它們就像一面鏡子,既照見一個時代的精神氣象,又彰顯了美術工作者激昂的藝術情懷,雅俗共賞,不只具有山水藝術的審美價值,還具有重要的社會學意義,成為新中國美術新的山水畫傳統(tǒng)。
拓展美學新境
“紅色山水”以詩入畫、以革命情懷入畫的探索所帶來的形式創(chuàng)新,彰顯獨特的美學意境,開創(chuàng)新中國山水畫審美新范式。
正大氣象、壯美之境,是“紅色山水”的突出藝術特征,這使其與傳統(tǒng)文人畫拉開了距離。何謂壯美?《周易》里有“大壯,利貞”,象征強盛,堅守正道。大、剛健中正,奠定了中國古典美學中的壯美品格?!凹t色山水”,正是以陽剛的筆調,刻畫毛澤東詩詞中的革命壯志和浪漫情懷,彰顯革命圣地的莊嚴氣象,使畫面意境恢弘、情境深遠,由此拓展了中國畫的表現空間。正如傅抱石所說:“思想變了,筆墨就不能不變。”
筆墨如何變?藝術家們一手伸向傳統(tǒng),一手伸向生活——以詩入畫發(fā)揚寫意傳統(tǒng),同時以寫生的方式深入生活、貼近現實。
“以詩入畫”是中國畫的創(chuàng)作傳統(tǒng)?!爱嬛杏性姟钡淖非?,帶動了中國畫境界的提升?!凹t色山水”以毛澤東詩意入畫,而毛澤東詩詞既繼承了先賢傳統(tǒng),又在譜寫新思想、實現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結合等方面進行了創(chuàng)造性開拓,有力表現了新的時代內容。這些特質,帶動了山水畫在相關方面的開拓——偉人的豪邁詩情、博大胸襟和浪漫氣質,在藝術創(chuàng)作的形式探索和境界生成中意象化,從而實現了“紅色山水”以壯美為追求的風格塑造。
與新中國共成長的美術工作者,親身經歷了新中國成立后祖國各地發(fā)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到革命圣地寫生,讓他們對時代、對生活有了更加深刻的感受和認識。他們深植傳統(tǒng)文化根脈,并將這種感受和情感融于創(chuàng)作之中,實現寫生與創(chuàng)作有機結合,開啟山水創(chuàng)作新格局。這種格局與中國畫改革方向相吻合,也符合廣大群眾的審美需求。
“紅色山水”拓展的美學新境,還促進了山水畫的現代轉型。傳統(tǒng)山水畫的色彩注重固有色,呈現類型化傾向,除了青綠山水以外,對色彩的運用大多比較含蓄?!凹t色山水”出于意境表達需要,重視色彩表達和色調運用,尤其是以紅色為主色調的技法研究和色調表現,恰到好處。這其中,既有審美表達的需要,也有西方美術和寫生觀念的影響。特別值得肯定的是,“紅色山水”的優(yōu)秀作品,其創(chuàng)新是建立在內容和形式相統(tǒng)一基礎之上的。這些經典之作,深刻影響了之后山水畫創(chuàng)作的審美走向。尤其是隨著展廳陳列需求的增長,觀看方式的改變,具有正大氣象的山水巨嶂得到發(fā)展。這種雄渾之氣,既是時代氣象的體現,也有“紅色山水”的影響。
改革開放后,回望“紅色山水”成就的壯美氣象,很多研究者和創(chuàng)作者開始深思,當代中國畫該如何創(chuàng)新?如何在新的時代書寫新的山水氣象?理論界積極推動并細化新中國美術理論研究,像1996年舉辦“首屆中國畫學及中國畫發(fā)展戰(zhàn)略研討會”,2006年上海書畫出版社出版《二十世紀山水畫研究文集》,開啟了中國畫發(fā)展的深層探討。創(chuàng)作領域,以壯美氣魄彰顯現代精神、追求內容和形式相統(tǒng)一,依然受到高度重視,“紅色山水”的成就被肯定,描繪革命圣地的傳統(tǒng)被延續(xù)。
黨的十八大以來,山水畫在追求形式創(chuàng)新的同時,更加注重山水精神的表達。山水,是中國人的心靈映射,也是寄托審美理想的載體。在“紅色山水”影響下,山水畫中的個人情感和民族精神深度契合。如今,山水畫創(chuàng)作形式愈發(fā)多樣、創(chuàng)作技巧更加豐富,大大小小、層出不窮的山水畫展等,更將山水畫推向新的創(chuàng)作高潮?!凹t色山水”的風格也更為多元,更具個性化表達、現代審美特征。這些新的創(chuàng)作不一定和革命圣地的山水實景完全相同,但經過藝術重塑,體現出源于實景卻超越實景的美感。如軍旅畫家陳芳桂,憑借對軍事題材、歷史畫、革命題材的深刻理解,以強化結構、圖式的藝術手法,創(chuàng)作了《江山鐵鑄成》《韶山神韻》《秦嶺攬勝》等紀念碑式的“紅色山水”系列,既具個人風格,又給人以歷史厚重感。在新時代文藝精神引領下,美術工作者依然努力以雄壯深遠的意境拓展山水畫表現空間,刻畫新時代的精氣神,以壯美之境給人以力量。
“丹青之興,比雅頌之述作,美大業(yè)之馨香”。作為承載中國精神的中國畫,其當代發(fā)展當以塑造國家形象為己任,以成就時代氣象為擔當。就此意義而言,新中國美術中的“紅色山水”,在參與精神塑造并順應藝術發(fā)展規(guī)律、開創(chuàng)美學新境方面,探索出一條新路。這種開創(chuàng)精神,對當下中國畫的創(chuàng)作、創(chuàng)新而言更具意義。
(作者為中國美術家協會美術理論委員會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