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什么樣的中國文學海外受歡迎 中國文學海外傳播普查
來源: 北京晚報 | 白杏玨  2019年06月03日08:28

文學一事,從小處著眼,可以是修身養(yǎng)性的消遣愛好、立身成名的個人事業(yè);從大處來看,又如古人所言,可為“經(jīng)國之大業(yè),不朽之盛事?!敝腥A文明泱泱千載,文學始終是一輪高遠的明月,標志著中國文化的卓越成就。如今,全球經(jīng)濟貿(mào)易互聯(lián)共通,文明交流日漸深入,中國文學作品也順應“共同”趨勢,以全新的姿態(tài)走向了世界。

近日,《中國文學海外發(fā)展報告(2018)》由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作為“中國文化‘走出去’研究報告”叢書的分冊之一,《中國文學海外研究報告(2018)》是一次關于中國文學在海外發(fā)展情況的最新“普查”,來自北京師范大學、北京外國語大學等國內高校近20位專家學者組成了調研團隊,對2015年至2016年度中國文學在不同國家的譯介、傳播、接受等情況進行動態(tài)跟蹤調研,調查范圍橫跨歐亞、兼及北美,深入研究了中國文學在美國、英國、俄羅斯、法國、意大利、西班牙、印度等國家的發(fā)展現(xiàn)狀。

本冊《報告》主編、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姚建彬關注中國文學海外傳播十余年,這次為期兩年的調研,讓他看到了中國文學海外傳播的三大最新動向:其一,中國文學海外發(fā)展的地域疆界版圖有了明顯的拓展;其二,海外讀者正日漸積極而主動地追蹤中國當代文學的發(fā)展軌跡;其三,互聯(lián)網(wǎng)已經(jīng)成為海外讀者追蹤中國當代文學熱點的重要平臺與手段。本期“書鄉(xiāng)人物”專訪姚建彬教授,深入探討他對中國文學海外發(fā)展的敏銳觀察……

一本雜志開啟的旅程

“我以前出國的時候,總會下意識地在機場書店尋找中國文學的‘影子’,這多少有一點‘職業(yè)病’。可惜的是,我發(fā)現(xiàn)中國文學作品在海外書店的可見度很一般,即使有擺放,也是在比較不起眼的位置?!笔嗄昵埃ū蛟坝鴦虼髮W英語學院做訪問學者,后又多次至新加坡等地講學。作為一名比較文學領域的學者,他不無遺憾地發(fā)現(xiàn),當時外國讀者能接觸到中國文學作品并不多,也因此對當代中國文化缺乏了解。

中國文學的海外傳播,一開始并不是以學術課題的方式進入到姚建彬的視野中,而僅僅是一種出于興趣的個人觀察。真正讓他開始“正視”這一問題的,是一本雜志的誕生——《今日中國文學》(CHINESE LITERATURE TODAY)。2010年,在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與俄克拉荷馬大學友好合作的背景下,主持創(chuàng)辦了第一本在美國正式出版、以介紹中國當代文學最新狀況為目的的英文刊物《今日中國文學》。這本雜志是由國家漢辦資助、由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承擔的“中國文學海外傳播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該項目的另兩項主要工作是翻譯出版“今日中國文學”英譯叢書,以及在中、美兩國召開學術研討會或論壇。在“中國文學海外傳播工程”實施過程中,姚建彬承擔了重要的行政協(xié)調任務。

如今,《今日中國文學》已經(jīng)出到了第14期?!斑@本雜志由中、美兩國編輯部共同組稿編輯,主編與最終定稿由北京師范大學負責。目前,這本雜志已經(jīng)實現(xiàn)了盈利,說明它已經(jīng)有了不錯的影響力?!币ū蜃院赖卣f。在他看來,兼顧學術性、前沿性與可讀性,是《今日中國文學》成功的秘密,“這本雜志不是純粹的學術刊物,而是給所有對中國文學有興趣的外國讀者看的?!彪s志每期都會有“特色作家”(Featured Author)及“杰出學者”(Featured Scholar)欄目,同時也關注中國當代藝術及電影等文化議題,為海外讀者提供了一個了解當代中國的文化窗口。

在組織、協(xié)調“中國文學海外傳播工程”相關工作的過程中,姚建彬逐漸將“中國文學在海外”視作一個極具前景的學術課題。2012年起,姚建彬受聘擔任北京外國語大學中國文化走出去協(xié)同創(chuàng)新中心研究員,參與“中國文化走出去”項目。2017年5月,姚建彬受該中心聘請,擔任“中國文學走出去年度報告”首席專家,組織學界同仁共同開展《中國文學海外發(fā)展報告》的調研、編寫工作?!盀榱四軌蚋娴卣宫F(xiàn)中國文學在不同國家的接受現(xiàn)狀,我決定以公開招募的形式來尋找各個領域的學者,這樣能夠更好地發(fā)揮他們的研究專長?!弊罱K,在學界同仁的積極響應下,姚建彬組織了近20位專家學者參與到項目中,這些學者分別對印度、日本、韓國、俄羅斯、埃及、西班牙、法國、德國、荷蘭等國家有深入研究,其中謝玉冰(Charassri Jiraphas)更是泰國籍學者。招募不同領域的研究專家,能夠解決語言文字、文化背景等方面的隔閡,使得學術研究真正“跟上”中國文學在海外發(fā)展的步伐。

十多年過去,姚建彬已經(jīng)能欣喜地看到,中國文學在海外的影響版圖越來越大,展現(xiàn)的面貌也越來越多樣,“這背后的因素有很多,而中國地位的崛起自然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p>

類型文學受歡迎,科幻成為“新名片”

近年來,姚建彬尤為關注中國文學在海外傳播的一個新趨勢,那就是越來越受到讀者歡迎的類型文學。相較于更為復雜深刻的純文學作品,推理、諜戰(zhàn)、武俠、言情等類型文學作品更容易為一般讀者所理解和接受,加之熱門影視?。ㄈ纭堆屿ヂ浴返龋┑闹疲袊愋臀膶W實際上已經(jīng)突破了漢學家的圈層,觸及到了更廣大的海外讀者群體。

提及類型文學,就不得不說一說那場著名的“麥旋風”。在“中國文學海外傳播工程”啟動、《今日中國文學》誕生的2010年,來自英國的漢學家米歐敏(Olivia Milburn)來上海參觀世博會,在機場書店閑逛時,她無意間看到了麥家的《解密》。由于她的爺爺曾在二戰(zhàn)時做過秘密情報工作,精通漢語的米歐敏便將這本書買了下來,譯出一部分給爺爺看。后來,她的譯稿被朋友推薦給了企鵝出版公司,2014年英譯本出版,“麥旋風”由此席卷了海外出版市場。西班牙的行星出版公司(El Grupo Planeta)為西班牙語版的《解密》舉行了浩大的造勢活動,在18條公交線路上投放了廣告、專門派團隊來中國拍攝宣傳片,而《解密》也在百余家書店里占據(jù)了中心位置。

另一個中國類型文學的“旋風級”案例,就是引爆中國科幻熱潮的《三體》系列。姚建彬赴美國波士頓塔夫茨大學孔子學院擔任中方院長時,曾到波士頓公共圖書館(該館是美國最大的城市公共圖書館)等多家圖書館調研,發(fā)現(xiàn)多家圖書館內藏有多冊《三體》,可見讀者的借閱需求之大。《三體》英譯本面世后,在1年之內就銷售了3.5萬冊,“僅從銷量說,這個成績是中國純文學作品外語譯本難以企及的?!币ū蛱寡?。在《三體》的帶動下,科幻文學已經(jīng)成為了中國文學的“新名片”,韓松、郝景芳、劉宇坤、陳楸帆等科幻作家走進了廣大海外科幻愛好者的視野,夏笳還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Nature)上發(fā)表了英文作品。

在韓國、泰國、越南等亞洲國家,基于中國古代歷史背景的網(wǎng)絡小說十分受歡迎,尤其被改編為熱門影視劇的作品,如《步步驚心》《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延禧攻略》等。姚建彬注意到,此類網(wǎng)絡文學作品的譯介和傳播,很多時候是海外讀者“自發(fā)追蹤”的結果,他們會成立相關的閱讀小組,關注中國網(wǎng)絡文學的最新進展,有時也會自發(fā)組織翻譯(類似于影視劇民間字幕組的工作形式)。這種“主動拿來”的傳播方式,其效果是最為可觀的。

“類型文學的需求量大,容易獲得認同,由此產(chǎn)生的傳播效應也大。”在姚建彬看來,類型文學的流行能夠帶動關注,使得不熟悉中國文化的讀者能夠快速了解中國,從而讓中國文學走出漢學家的圈子,與純文學在海外的傳播形成互補。

純文學傳播更需“把關人”

中國純文學作品的海外傳播起步比類型文學要早得多,而2012年莫言獲諾貝爾文學獎后,中國文學更獲得了廣泛的國際關注。

近年來,除了中國當代小說在“莫言熱”的帶領下越走越好,中國當代詩歌在海外的傳播情況也頗為喜人,吉狄馬加、歐陽江河、王家新、楊煉等詩人的作品相繼被譯成多種語言,在數(shù)十個國家或地區(qū)發(fā)行。在兒童文學領域,曹文軒的作品被譯成十余種外語在海外出版,并于2016年4月獲“國際安徒生獎”,填補了中國兒童文學作品在海外市場的空白。

盡管近年來純文學在海外的聲勢漸大,姚建彬坦言,推動純文學作品“走出去”的難度,實際上比類型文學要高得多。這其中最大的障礙,就是文化背景的差異:“像日本、韓國這樣處于‘儒家文化圈’的國家,由于有著同中國相似的文化背景,會更容易理解接受中國的純文學作品。而在其他國家,普通讀者很難理解中國文學作品的內涵。”文化背景的隔閡,一方面導致海外普通讀者難以接近中國文學,另一方面也容易引起異見和誤讀。在漢學根基較為深厚的歐洲國家如法國、德國,學界始終有一批人對于中國文學保持關注,但即便是在這個有限的漢學圈子內,學者及評論家對于中國文學的作品也可能有截然不同的看法。以研究中國文學為己任的漢學家尚且對作品褒貶不一,普通讀者就更難真正進入到中國文學獨特的藝術世界了。

姚建彬以為,正是這些實際的困難,促使著他這樣的學者加入到“中國文學‘走出去’”的隊伍中?!爸袊兾膶W作品之所以能克服困難‘走出去’,必須要感謝那些‘超級讀者’——也就是身兼翻譯、研究、批評等多重身份的學者?!?/p>

純文學作品的傳播,對翻譯者、讀者以及其他參與到譯介過程中的人,都有著極高的要求?!霸谥袊膶W的海外傳播過程中,高校實際上起到了‘把關人’的作用,這也是北師大文學院多年來積極推進國內外學者、作家及譯者之間交流的原因?!?/p>

姚建彬認為,這個“把關”并不是說單方面決定譯介哪些作品、如何推廣,而是在充分了解傳入國讀者需求的前提下,為中國文學走出國門提供更好的路線方案?!拔覀円私夂M馐袌龅男枨?,但不能一味迎合外國讀者所好,在保證推廣效果的同時,更要將中國文學最好的面貌展現(xiàn)出來?!?/p>

展望:走出去需要“雙向互動”

研究過往經(jīng)驗,是為了更好地走向未來。姚建彬認為,中國文學走出去的基礎是漢語和中國文化的推廣,如今,隨著中國國際地位的提升、孔子學院在全球的良好發(fā)展以及中外互譯工程的成功開展,必然會有越來越多的外國友人喜歡中國、了解中國,從而積極主動地擁抱中國文學。

具體而言,純文學的傳播是一個“慢熱”過程,需要學院與民間共生,保證長期持續(xù)、深度而有效的雙向交流,例如定期舉辦中外文學交流活動,讓國內外的學者、作者乃至讀者形成思想交鋒,從而實現(xiàn)“海外主動拿來,中國主動送出”的雙向互動。

至于近年來勢頭良好的類型文學,其影響效應大、他者認同感強,能夠在更大范圍內帶動普通讀者對中國文學的關注,幫助中國文學“出(漢學)圈”。因此,姚建彬認為應當要鼓勵類型文學作品的譯介,使之與純文學作品在海外的傳播與接受形成互補,從而擴大中國文學的海外讀者范圍。不過,他也指出,類型文學的生產(chǎn)方式是工業(yè)化的,需要保證作品質量和可持續(xù)的產(chǎn)量,這也是一個挑戰(zhàn)。

最終,中國文學“走出去”的基礎仍是翻譯。姚建彬認為,在譯介中國文學作品時,還是要選擇傳入國的母語譯者,因為母語譯者更能把握當?shù)刈x者的閱讀習慣和審美需求。要照顧其他國家讀者的體驗,就難免會涉及譯作準確性及風格的問題,這就需要翻譯家與作者溝通協(xié)商,互相體諒——在這方面,美國譯者葛浩文與莫言的合作堪稱范本。此外,姚建彬也認為應當重視“推廣”這一環(huán)節(jié),尤其是專業(yè)版權代理人的培養(yǎng)?!耙晃粌?yōu)秀的版權代理人,需要有豐富的信息來源、交際能力,至少熟練掌握一門外語,還要有一定的文學敏感性和市場判斷力,實際上是要求非常高的職業(yè)。”姚建彬認為,目前國內許多作者還沒有意識到這一工作的價值,優(yōu)秀的版權代理人能夠減輕作者負擔,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文學創(chuàng)作中,長遠來看必然有助于中國文學在海外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