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對現實中人的關切應成為新媒介背景下文藝評論的自覺意識
來源:文藝報 | 楊矗  2019年06月10日08:36
關鍵詞:生存 人格 未來

“人格問題”已成了新媒介背景下的一個巨大而尖銳的時代性問題和時代性難題。也因此,自覺塑造有理想情懷、有道德境界、有科學追求的理想人格,或頂天立地的“大人格境界”的人,來對現實人格物質化、扁平化、粗劣化現象起到積極的引導、矯正作用就成了文藝作品迫在眉睫的歷史重任,而在理論上、觀念上、價值導向上加以積極推導、引領,則是落在文藝評論肩上的不可推卸的歷史責任。

互聯網、手機自媒體、人工智能等新媒介已成了人們新的生活和社會環(huán)境,它們已極大地改變了人們的生存、生活方式,也對文藝生產、文藝評論提出了新的要求。這些要求說到底是因為現實中的人遭遇到了來自新媒介環(huán)境造成的各種影響,它們在給人的生存帶來極大便利的同時,也或隱或顯地使人們面臨許多挑戰(zhàn)和困境,比如影像文化對抽象思辨能力的“抑制”、虛擬世界的“洞穴性效應”、人工智能對人的智能生命的“代替”等等,這些與人的現實存在、未來命運密切相關的問題都需要借文藝及其評論得到觀照,以便形成“正向的影響、紓解因素”。這就要求文藝評論在注重“藝術性批評”的同時,還能對文藝作品與現實中人的實際生存困境、未來命運之間的關系予以特別的關注,以自覺引導、營造“人的問題關切”的理論和思想氛圍,使文藝生產能更有效地對人的現實生活、未來走向產生積極影響。具體來說文藝評論要做到三個關切:生存困境關切,人格塑造關切,未來危機關切。

生存困境關切

任何事物都存在正反兩個方面,改革開放40年來,我們國家在各個方面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進步,人民生活水平空前提高,人們的獲得感、幸福感越來越強。但是另一方面,人們的生存難度、生存壓力又非常大,存在著許多生活的難題、生存的困境,比如貧富差距大,有不少地方還沒有真正“脫貧”;住房、教育成本居高不下;就業(yè)難,創(chuàng)業(yè)也不易;法治環(huán)境、醫(yī)療條件都不甚理想;食品安全問題,空氣污染,以及水資源破壞等問題,構成了生存的負面因素,是人們最期盼解決的問題,自然也應該成為文藝重點關注的方面。反映人們在與改革相伴而行中的勝利、幸福、歡樂,當然重要,但是著眼困境、關注問題,自覺為民請命解憂,也是文藝義不容辭的重要使命。中國自古就有“哀民生之多艱”、“惟歌生民病”的優(yōu)良文藝傳統,我們今天仍應該很好地繼承和發(fā)揚這一傳統。就文藝評論而言,就應該有自覺的民生關懷的“問題意識”,積極為文藝創(chuàng)作的“民生關懷”鼓與呼,提供理論動力和方向性的引導、推助,比如一些評論家對電影《我不是藥神》《無名之輩》等的正面評價就是這方面的代表。

人格塑造關切

影像文化形象、直觀,富有視覺沖擊力、感染力,在給人們快捷傳達影像信息的同時,還能讓人賞心悅目,獲得特殊的美感和樂感。但它的弊端也是非常明顯的,它不像紙媒介作品那樣更能引人靜思、深思,更有利于培養(yǎng)人們理性的思維能力和自由的想象力。久而久之,人們就會懶于思考、乏于想象,越來越滿足被動地依賴“圖像式的直接給予”。而相反,“思的能力”、“思的生存方式”恰恰是人之為人的本質所在,古希臘的畢達哥拉斯認為“觀眾才是奧林匹克運動會上最偉大的人”,就是因為觀眾才是靜態(tài)的觀察者、思考者;蘇格拉底也有這樣的名言:未經思考的生活是不值得過的生活;亞里士多德也認為“思辨是人的最高的幸福”;后來笛卡爾干脆提出“我思故我在”,迎來了“意識哲學”的新時代。中國的孟子也說過:心之官則思。海德格爾則說:技術不思;過度發(fā)展的技術終有一天會把人從地球上“連根拔起”。

互聯網造成的“網絡文化”、“虛擬世界”,在讓各種知識、資訊變得無比豐富、便捷的同時,也給人造成了一個柏拉圖意義上的“洞穴式的黑洞”、“洞穴式的幻象”,讓人們忘乎所以地沉迷其中,疏離、遠離、甚至排斥真實的現實世界,進而成了非現實的、“空殼化”的“洞穴人格”。加上受社會總體上的“物質價值模式”的“模塑”、“構造”,人格的空心化、物質化、卑下化、甚至粗鄙化,一句話,“小人格境界”的人會越來越多,可以說,物化、網絡化、文化的娛樂化、非道德化,又在新媒介背景下形成了一種合力,它們共同向人發(fā)難,造成了人格的膚淺、平庸和渺小。在現實中我們已不難看到,喜歡鉆空子、不守規(guī)則、對他人冷漠無愛、一點小事動不動就會毆打司機而釀成人命大禍的人多了,而《道德經》推崇的與“道、天、地”共享“域中四大規(guī)格”的“人”不見了;孔子的“仁者愛人”的人不見了;孟子的“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的人不見了;張載的“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人不見了;莎士比亞的“宇宙的精華,萬物的靈長”的人也不見了。

可以說“人格問題”已成了新媒介背景下的一個巨大而尖銳的時代性問題、時代性難題了。也因此,自覺塑造有理想情懷、有道德境界、有科學追求的理想人格,或頂天立地的“大人格境界”的人,來對現實人格物質化、扁平化、粗劣化現象起到積極的引導、矯正作用就成了文藝作品迫在眉睫的歷史重任,而在理論上、觀念上、價值導向上加以積極推導、引領,則是落在文藝評論肩上的不可推卸的歷史責任。比如對以高尚的道德人格塑造、弘揚為亮點的電視劇《情滿四合院》,文藝評論就應該大力地予以支持和褒揚,而對那些有利于激發(fā)人思考、有助于培養(yǎng)人的理性精神的作品,如電影《一出好戲》《動物世界》等,文藝評論也有責任投以重彩濃墨,積極地進行評價、闡釋和宣傳,以使其形成規(guī)模,釀成氣候。總之,文藝評論要為“人的思”、“人的道德”精神的增強、優(yōu)化發(fā)揮應有作用。

未來危機關切

“未來危機關切”也可以說成是“終極關懷”,就是在宏觀、長遠、根本上來關注人的終極性命運,具體的前設背景、對象則是“人工智能時代”(也包括“外星人”)對人的挑戰(zhàn)和威脅,就電影作品而言,一些科幻片可以說已在一定程度上在做著這樣的工作,代表著自覺的人類在這方面的積極的追求和努力,如《第三類接觸》《外星人》《人工智能》《星球大戰(zhàn)》《盜夢空間》《阿凡達》《機械姬》《水形物語》《海王》等,大多數都是美國影片,中國在這方面還剛剛起步,更應該眾志成城,大步趕上,而文藝評論也自然應該充任輿論的先鋒、觀念的旗手,發(fā)揮高屋建瓴的理論優(yōu)勢,為人類的時代憂患、終極關懷,做出積極的思考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