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紀念普希金誕辰二百二十周年 關于普希金的三個對立
來源:文藝報 | 王宗琥  2019年06月12日08:29
關鍵詞:普希金

普希金詩歌在,光焰萬丈長。今年是詩人誕辰220周年,離開我們也有182年,但他的詩歌卻在世間廣為傳唱,一如他自己的預言:“不,我不會完全的死去,我的靈魂在我的詩歌中,將會比我的骨灰活得更久,而且絕不腐朽……我的聲名將會傳遍整個俄羅斯大地,現存的一切民族都會訴說我的名字,無論是高傲的斯拉夫人的子孫,芬蘭人,還是現今野蠻的通古斯人,和草原的朋友卡爾梅克人?!辈贿^驕傲的詩人沒有想到,他的英名在俄羅斯大地之外依然如雷貫耳,在他心心念念卻未能成行的中國甚至成立了普希金學會,對他的研究至今方興未艾,而且常說常新。

的確,偉大的詩人從來不是單一構成物,而是復雜矛盾的綜合體。普希金的生命盡管短暫,但其內涵卻有著海納百川的容量,更重要的是,他身上兼容并蓄了很多異質的成分,甚至是截然對立的。如果說一個人的偉大不僅在于他復雜矛盾的程度,還在于截然對立的元素在他身上和諧共存的程度,那么這倒是一個闡釋普希金偉大的絕佳角度。在他身上,我們發(fā)現了至少三種對立的融合:天上神和自然人的對立;生活的極端和創(chuàng)作的中庸的對立;民族性和世界性的對立。這三種對立完美地共存于普希金一人,共同造就了他的偉大。

天上神VS自然人

作為“俄羅斯文學之父”和“俄羅斯詩歌的太陽”,普希金無疑是一個神一般的存在。他寫作主要靠天賦,絲毫不努力。人生主要的時間都花在了沙龍、舞會、妓院、賭場。卡拉姆津夫人曾說過:“普希金只有在生病或無法外出的情況下才寫作,一旦康復,便又混跡于各種娛樂場所?!睂@句話最好的注腳是普希金最為多產的“波爾金諾之秋”——如果不是因為瘟疫封路,普希金只能在被困的領地寫作,我們今天可能見不到《葉甫蓋尼·奧涅金》的全本。可是即便如此,詩人在短短37年的生命里為后世留下了783首詩歌和一系列各種題材和體裁的民族文學奠基之作。這樣的天才,按果戈里的話來說,200年才出一個。普希金詩神的地位在他生前就已經奠定了,死后經過屠格涅夫、別林斯基、陀思妥耶夫斯基等著名文學家的褒揚和推廣,他在俄羅斯文學中的地位進一步神化,而在20世紀蘇維埃時期,他成為萬眾景仰的詩神,名字遍布百余個文化機構,他的畫像雕塑如同領袖的畫像雕塑一般隨處可見至今仍有增無減,今年6月5日,在俄羅斯謝列梅捷沃機場豎起了一座人工建造的普希金紀念碑,這座俄羅斯第一大機場同時被冠以普希金的大名。總之,普希金在俄羅斯的聲望給人的印象就是:此人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

但是這樣的天神在現實生活中卻表現得和凡夫俗子并無二致,甚至在某些情況下還不如普通大眾。根據法國傳記作家亨利·特羅亞的《天才詩人普希金》記載,普希金的私生活其實很不檢點,完全是吃喝嫖賭玩五毒俱全的浪蕩公子。他整天混跡于上流社會,看見心儀的女子就追求,無論老幼婚否,幾度染上花柳病,仍然不知悔改;他沉迷于賭博,常常把手稿押做賭注,還非常無賴,賭錢輸了就懷疑對方出老千而拒絕付錢;他在舞會上為女人爭風吃醋,大打出手,甚至不惜決斗。關于他的蠻橫無理有一個著名橋段:有一次普希金在劇院看戲,節(jié)目很一般,他不停地大聲抱怨。鄰座的德尼塞維奇少校提醒他不要影響他人看戲,普希金斜著眼看了看鄰座,繼續(xù)吵嚷,毫不顧忌別人的指責。幕間休息的時候,德尼塞維奇少校找到他,告訴他剛才的行為非常失禮。普希金傲慢地向對方發(fā)出了決斗的挑戰(zhàn),第二天一大早,他真的帶人去找少校決斗。最后,整件事以少校在朋友的勸說下向普希金道歉而告終。

普希金的朋友們,包括著名的茹科夫斯基、卡拉姆津、維亞賽姆斯基等都對他的放縱行為感到惋惜,他們在通信中譴責普希金的輕浮和放任,勸他放棄這種無聊的生活,振作起來從事詩歌創(chuàng)作。但普希金依舊我行我素,對這種所謂的“自然人”生活甘之如飴,還曾在《高加索的俘虜》中公開表達了對這種自然任性的贊美。

如何解釋這種現象呢?文學中的“大神”和現實中的“小人”如何能夠和諧地統(tǒng)一在普希金身上?20世紀俄羅斯著名作家多甫拉托夫在一次演講中評價了普希金對俄羅斯文學的意義。他說,以果戈里、屠格涅夫、托爾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為代表的俄羅斯文學被賦予了太多的社會政治和道德教諭意義,它變成了生活的教科書,這樣的文學在西方人看來,根本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文學。而普希金的文學,才是脫離了社會道德教諭、真正具有美學價值的文學。多甫拉托夫舉了一個例子,說明普希金有著怎樣的藝術觀。有一次維亞賽姆斯基公爵對普希金說,“作家的使命在于用自己的詩歌喚起人們對美德的熱愛和對丑行的憎恨”。普希金回答說:“完全不是這樣,詩歌高于道德,或者說它們是兩碼事?!边@里面蘊含著非常偉大的真理:評判詩歌和道德哪個更高是很困難的,就像要去評判大象和鯨魚誰更強。困難在于,它們是完全不同的東西。那么指責普希金不道德也是非常愚蠢的,就像你不能指責鷂鷹和狼不道德,不能指責風暴和洪水不道德。普希金作為自然人的意義在于他完全是順應自己的生理屬性來進行創(chuàng)作,他對生活和情感的敏銳感受力全來自于此。他的意識就是一個藝術創(chuàng)作的器官,正如高爾基對葉賽寧的評價,是一架為詩意表達自然而造出的管風琴。他所觸及的東西,都變成了文學作品,包括他的私生活、他的放浪肆意以及悲劇性的死亡。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正是他自然人的部分賦予了他的創(chuàng)作以真正的生命力,如果沒有那些不堪的生活經歷,就不可能有直擊靈魂的傳世文章。很難想象,如果沒有豐富的愛情經歷,普希金會寫出《致凱恩》《我曾經愛過您》這樣的千古絕唱。所以,天上神和自然人是普希金的一體兩面,它們共同構成了普希金的偉大。

生活中的極端VS創(chuàng)作上的和諧

俄羅斯宗教哲學家別爾嘉耶夫說,俄羅斯人基本不懂相對性的意義,俄羅斯人的心靈渴望完整性,它不接受將一切事物分門別類,它追求絕對。易言之,俄羅斯人喜歡極致,要么是一切,要么是零。正如阿列克謝·康斯坦丁諾維奇·托爾斯泰寫的那首著名的詩:“要愛就愛到瘋狂,要嚇就嚇個半死,要罵就罵個狗血噴頭,要砍就一劈兩半……”普希金的極端反映在他對生命極限體驗的追求上:愛情、決斗和賭博。這三樣是最富刺激性的人生感受:愛情是人類感情的極端表現,決斗是面臨死亡的極端體驗,賭博是冒險、偶然性和過山車式大起大落的刺激體驗。

愛情占據了普希金生活的大部分。他很小就對女性表現出強烈的興趣,據他自己說,他第一次感受到愛的沖動是在7歲。他比皇村的同學們都早熟,也更了解女性。他的“純非洲式”色欲叫人吃驚。從1812年起,尚未滿13歲的普希金就愛上了一個名叫科朱貝依的伯爵小姐,并向她獻詩。此后便一發(fā)不可收拾,終日游走在裙裾之間。他追逐女性不分年齡大小,也不考慮對方的社會地位和名聲,甚至愛上了文壇泰斗卡拉姆津的妻子。1829年他在烏沙科娃姐妹的紀念冊上寫下了兩份“唐璜”名單,分別是他精神上的戀人和肉體上的占有者,共計37位。后來,他在給娜塔莉亞·岡察洛娃的詩中稱,妻子是他的第113次愛情。

決斗也是普希金生活中的家常便飯。這位年輕的詩人脾氣暴躁且非常傲慢,一言不合就決斗,這是家喻戶曉、人人皆知的事情??ɡ方蚍蛉嗽?820年3月23日寫道,“普希金幾乎每天決斗一次。但多虧上帝保佑,每次都不是致命傷,雙方總是安然無恙地歸來?!睋笕私y(tǒng)計,詩人一生中與人決斗大約30次,為女人,為尊嚴,甚至為了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決斗。按照傳記作者特羅亞的解釋,普希金從步入生活起,就感到應該蔑視危險,他按照自己的信念為自己準備了一種辛辣、矛盾而又緊張的生活,只有生活在極端歡樂和危險之中,他才感覺到幸福。

賭博也是詩人平生所好,據《天才詩人普希金》記載,“只要一見到綠桌毯和撲克牌,他就會暈頭轉向,他會不顧一切向命運挑戰(zhàn),要么大發(fā)橫財,要么就破產。這種極端做法很符合他冒險的性格,他希望像在天上一樣,一生一世打骨牌、玩撲克”。的確,“詩人的所有稿酬都流到牌桌上了,莫斯科警察局把普希金列為著名賭客第36號”,他著名的戲劇作品《黑桃皇后》,正是他日常生活的生動寫照。

普希金之所以迷戀愛情、決斗和賭博,恰恰是因為這是生命中的極限體驗,這種體驗能為人帶來最大限度的存在感。作為一名天才式的人物,普希金對生命的感受閾值要比一般人高。普通人的日常歡樂無法激起他生活的欲望,只有極端的生存體驗,比如愛情、決斗和賭博,才能讓他感受到存在的意義,或者像特羅亞所說,“只有生活在極端歡樂和危險之中,他才感覺到幸?!?。

可是,這位在生活中處處尋求極端體驗的浪蕩公子,在創(chuàng)作中卻以和諧的中庸之美著稱。首先,普希金在詩歌創(chuàng)作中極為重視形式的和諧,那些優(yōu)美動聽的抒情詩無一不是結構、音韻、節(jié)奏和諧統(tǒng)一的典范。他最為有名的“奧涅金詩節(jié)”就是鮮明的例證:每一詩節(jié)中包含十四個詩行,每行中包括4個抑揚格音步,每音步兩個音節(jié)。這十四行詩中,每行結尾為輕音者,謂之“陰韻”,9個音節(jié);每行結尾為重音者謂之“陽韻”,8個音節(jié);陰陽韻變換的規(guī)律和詩行間押韻的規(guī)律之間又有嚴格的配合,這十四行詩的押韻規(guī)律是:ABAB、CCDD、EFFE、GG。各行音節(jié)數為9898、9988、9889、88。這些嚴格的規(guī)定交織在一起,構成了“奧涅金詩節(jié)”特有的格律特征。白銀時代著名批評家羅扎諾夫認為,普希金“是創(chuàng)作所有詩歌形式的天才,他能自如地運用八行詩和抑揚格,他的心靈是融合了全世界音響的共振器。他從完整的世界中擷取聲響,并將新的音樂涌現出來,從而使世界更為豐富,在普希金之后,世界變得更加豐富多彩”。

普希金創(chuàng)作的另一個重要特點是“明亮的憂傷”,這個詞組本身就反映了一種中和之美。憂傷是俄羅斯民族生活的底色;明亮是詩人賦予生活的亮色,這層亮色在很大程度上中和了生活的憂郁。比如在《我曾經愛過您》這首詩里,前面講述愛的無望和痛苦,后面卻表現出一種真愛的坦蕩:“我愛您是那樣真摯和溫柔,希望別人愛您也能像我一樣”?!都偃缟钇垓_了你》《致凱恩》也都是如此,原本憂郁的過往,到最后都有一個光明樂觀的結局。此外,《葉甫蓋尼·奧涅金》中塔季揚娜的形象也是一個和諧理想的化身。普希金的藝術世界是光明和諧的,他為俄羅斯文學奠定了一個完美的開局。

在現實的世界里迷戀極端的生命體驗,在藝術的世界里卻保持中庸之美。也許是因為藝術世界是詩人理想的世界,在那里一切都是和諧完美的?,F實的世界緊張激烈,危險刺激,但是恣意任性的后果往往帶來撕心裂肺之痛,故而需要平和,需要安寧。正因為現實生活充滿了極端體驗,所以必須在藝術的世界中營造和諧的天國,這正是藝術對抗現實的偉大功能?;蛟S也可以從另一個角度解釋,普希金藝術世界的中庸之美實際上也是一種極端的追求,是對美的追求。普希金在創(chuàng)作上的一絲不茍,正是追求藝術極致的表現,是在藝術世界里追求極限體驗。但是不管哪種情況,都是生活與藝術相互作用的結果。

民族性VS全世界性

普希金的民族性毋庸置疑,他是俄羅斯民族文學的奠基者。在他之前的文學,并不接觸實際生活,不反映現實,只是某些貴族沙龍的消遣品。只有普希金使文學具有了為民族事業(yè)服務的價值。這首先源于普希金對俄羅斯民族的深刻了解,不僅是自己所屬的上流社會,而且包括廣大的普通人民。他從小熟讀從羅蒙諾索夫到茹科夫斯基的一切文學作品,同時又從奶媽那里汲取了很多民間文學的精華;他喜歡去集市和普通人聊天,把他們的語言納入自己創(chuàng)作的語言當中。他所有的創(chuàng)作都忠實地反映了俄國的現實,傳達了民族精神的實質。他的《葉甫蓋尼·奧涅金》被別林斯基稱為“是俄國生活的百科全書和具有高度人民性的作品”。所以果戈里說:“一提起普希金,立刻就使人想到他是一位俄羅斯民族詩人……這個權利無論如何是屬于他的……在他身上,俄羅斯大自然、俄羅斯靈魂、俄羅斯語言、俄羅斯性格反映得如此明晰,如此純美,就像景物反映在凸鏡的鏡面上一樣”。

但是在這位俄羅斯民族文學奠基人身上卻展現出無與倫比的世界性。普希金的世界性首先體現在他知識體系的世界性上。由于貴族式家庭教育,普希金從小學習過英語、法語、德語、拉丁語,此外他還通曉意大利語、西班牙語、希臘語和一些斯拉夫語。多語種的學習讓他有機會通過原文閱讀世界各國的文學作品。11歲以前,他就閱讀了父親書房的所有書籍,包括哲學著作、18世紀自由派的小冊子、色情故事和百科全書。之后在皇村學校的圖書館,更是大量閱讀以古希臘羅馬文學為開端的世界文學。有學者統(tǒng)計,普希金翻譯和模仿的作品涉及60多位外國作家和翻譯家,例如古希臘、羅馬的阿那克里翁、色諾芬、賀拉斯、奧維德,法國的盧梭、伏爾泰、帕爾尼、梅里美,英國的莎士比亞、約翰·班揚、司各特、拜倫、柯爾律治、華茲華斯,蘇格蘭的麥克菲森,德國的歌德,意大利的但丁、阿里奧斯托,波蘭的密茨凱維奇,美國的華盛頓·歐文,巴西的岡扎加,塞爾維亞的卡拉吉奇,波斯的薩迪,荷蘭的塞昆德以及傳教士西林等。

普希金知識體系的世界性使他將吸收的世界文化有機地納入自己的作品,在文學創(chuàng)作中大展才華,從而成就了創(chuàng)作的世界性特色。據俄羅斯文學研究者張鐵夫先生統(tǒng)計,僅《葉甫蓋尼·奧涅金》一部作品就提到了50余位外國作家和學者。此外,普希金還寫了不少世界題材的作品,比如早期以古希臘羅馬文學和神話為題材的詩作《勒達》(1814)、《阿那克里翁之墓》(1815)、《真理》(1816)、《牧神與牧女》(1814-1816);再如支持希臘民族解放斗爭的詩《戰(zhàn)爭》(1821)、《短劍》(1821)、《忠誠的希臘兒女啊,不要哭……》(1821)、《我們又一次贏得了榮譽》(1829)。19世紀20年代,普希金還寫了一組關于拿破侖的詩。但是詩人的目光并不僅僅注視西方,他還寫了不少以東方文化為主題的詩歌,有宗教題材的《我是個孤獨的播種者》(1823)、《先知》(1826)、《仿古蘭經》(1824),也有純東方風情的抒情詩,比如《致巴赫奇薩拉伊的淚泉》(1824)、《埃及女王》(1824)、《夜鶯與玫瑰》(1827),以及敘事詩《高加索的俘虜》(1822)、《巴赫奇薩拉伊的淚泉》(1823)、《茨岡人》(1824)等。

普希金的世界性還體現在一個非常獨特的能力上,那就是他與全世界共鳴的能力。陀思妥耶夫斯基在著名的“普希金演說”中指出了詩人這獨一無二的才能:充分地、完美地再現其他民族的天賦能力,也就是呼應世界的能力。世界上任何詩人,無論是莎士比亞、塞萬提斯還是拜倫都不具備這個能力。只有普希金寫哪國人像哪國人,寫別國的事完全看不出來是外國人的手筆,只有他能夠把自己的精神體現在其他民族的精神中,而且體現得十全十美。

那么普希金的民族性和世界性這一對立的命題怎樣統(tǒng)一呢?陀思妥耶夫斯基給出了完美答案:全世界性、全人類性正是俄羅斯民族性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特征,俄羅斯民族精神力量的旨歸正是要實現全人類的聯合,實現四海之內皆兄弟的夢想?!笆堑?,俄羅斯人的使命就是全歐洲和全世界的使命。要成為真正的俄羅斯人,成為完全的俄羅斯人也許意味著(歸根結底,請注意這一點)只有成為所有人的兄弟,如果你愿意的話,也就是屬于全人類的人?!彼云障=鸬拿褡逍宰钪匾捏w現就是他的世界性,而且他是俄羅斯民族性與世界大聯合的先行人。

普希金是一個充滿矛盾的偉大個體。上述三個對立命題也許遠不是普希金矛盾性的全部,但是由此我們可以看到普希金之所以偉大的辯證邏輯:對立雙方是相互依附相互決定的,沒有這種對立,沒有這種深刻的矛盾性,就不可能有曠世奇才的出現。普希金的所有天才、創(chuàng)作的秘密及其世界性的意義都來源于這種對立,這也許就是一把打開普希金偉大之處的密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