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父親經(jīng)歷的三次修橋
來源:光明日報 | 陳光宇  2019年07月15日07:54

這是父親跟我講的關(guān)于他的親身經(jīng)歷。父親生于新中國成立后的第二年,算是共和國的同齡人。

1966年下半年,學(xué)校停止招生。我父親高小畢業(yè),沒法繼續(xù)上學(xué),便回到家里做了農(nóng)民。這期間,正趕上他們公社要修濰德路上的大圩河橋。因為原來的橋太矮、太窄,車輛及人員過橋,要經(jīng)下崖、過橋、上崖等三個步驟,才能完成過橋的全過程,嚴重影響了當(dāng)時這條山東交通干線的通行能力,成了當(dāng)?shù)亟?jīng)濟發(fā)展的巨大障礙。所以全公社上下齊動員,掀起了一場轟轟烈烈的修橋大會戰(zhàn)。

修橋,首先得有石頭。經(jīng)過分工,大半個公社的村莊出民工,到幾十里遠的山上去開山打石頭。父親當(dāng)時雖然年齡尚小,還不算成年人,但也上了山,因為當(dāng)時修橋真稱得上是全公社的一件大事,舉全公社幾十個村子、幾萬群眾之力。先是上山開石頭,再一起出車馬把石頭拉到建橋工地上,公社再出民工挖土方、建橋墩、筑橋身、墊引橋。每一個步驟都離不了人力、畜力、小推車。那個時候,工地上人山人海,紅旗招展,頗為壯觀。用了一年多的時間,修成了一座一百多米長、連人行道也不過十幾米寬的石橋?,F(xiàn)在想起來,橋雖不大,但當(dāng)年建起來也實屬不易。說到建橋,自古以來在咱們國家便是一件功德大事,又是父親親眼所見、親身參與的一個大事件。在父親一生中見證的三次修橋中,這是第一次,也確確實實體會到了功在千秋、利及子孫的偉大意義。

20世紀80年代初,我們村北又修了一條國家二級標準的東西向的公路,與膠濟鐵路線基本平行,叫王濰公路,即309國道。在途經(jīng)大圩河的一段又修了一座大的石橋。因為是國道,橋的規(guī)模和標準較前一座要高得多。這是我父親一生中在周邊所見到的第二座橋。這座橋與1966年修的大圩河橋相隔了近20年的時間,這一次修橋所用的石料、水泥等建橋材料大大超過了上一次的規(guī)模。這一次修橋備料在運輸方面最大的差別就是沒有了馬車,全部都是汽車、拖拉機。挖土方,筑引橋也用上了機器,人力作業(yè)少多了。橋就在我們村后三五百米,隔一段時間父親和村民們就到工地上去。出于好奇,走走看看,幾天不見,變一個樣,感覺施工的速度真快,干活的盡是專業(yè)建橋人員,更沒有讓周圍村民出工。從備料到完工,一年左右的時間大橋就修好了。通車后,成了我省一條東西交通的主干道。

2006年的時候,濰坊市區(qū)的東風(fēng)西街往西延伸,經(jīng)過村南,一直修到了大圩河。正月初七的那天聽人講,河灘里來了一輛轎車,下來幾個人說是要在這里修橋,建一座長兩百米、寬三十米的大橋,規(guī)模可不小?。〈蠹s到了正月底,河灘里便忙碌起來,來了一部分人,搭起了一排鋼制型板房,拉來了鉆機等設(shè)備,又拉來沙子、石子、水泥、鋼材等建橋材料。建大橋怎么還要用鉆機?這是大家從來沒見過的稀罕事,也從來沒想到過,腦子一下子轉(zhuǎn)不過彎來。大家為了看稀罕,時不時往河灘跑,直到人家立上架子,鉆好了孔,下樁的時候,才恍然大悟——原來現(xiàn)在的橋是這樣修的!日夜不停的機器轟鳴聲,最繁忙的時候,也不過百八十人,十多部車輛,一二十臺設(shè)備。三五人、八九人干一項專業(yè),讓人看了真有點替他們著急,這哪像修大橋的樣子?!還不得修到猴年馬月。說也奇怪,半月二十天不見,一個樣子;再隔一段時間不見,又換了另一個景象。到了農(nóng)歷八月份,大橋建成了!乍一看,大吃一驚:四孔的大橋,連上引橋,二百多米。橋面雙向八車道,一下子把大圩河兩岸的公路連到了一起,雖不能說是天塹變通途,但也是一橋架兩岸,從此變坦途,使東西向東風(fēng)街真正成了濰坊市的長安街了。

站在橋上,我浮想聯(lián)翩。從1966年參與修建濰德路上的大圩河橋算起,40年時間,這兒修了3座橋。第一次修橋是用十八十九世紀的施工方式,建了座二十世紀的工程。第二次修橋,是上個世紀末的工程,本世紀初的施工方式。第三次修橋真使我們這些外行人開了眼,領(lǐng)略了什么叫現(xiàn)代化的建設(shè)速度。隨著舊村改造,我們村也搬進了樓房,過上了城里人的生活。幾年的光景,舊貌換新顏。不少在外地工作的人乍一回到家鄉(xiāng),目睹了家鄉(xiāng)巨變,內(nèi)心深處由衷地發(fā)出了“游子不識故鄉(xiāng)容”的感慨。

作為父親說的游子中的一員,我深有體會。小時候經(jīng)常玩耍嬉戲的大圩河,后來經(jīng)歷了過度墾荒、垃圾遍地、河道干涸等變遷,讓我們這些游子悵然若失,感覺再也找不到童年的回憶了。但電話里,父親喜形于色,跟我說:“現(xiàn)在可不一樣了,咱們大圩河又恢復(fù)了通水,種上了荷花、蘆葦,兩岸也種上了大片的柳樹和花木,比你們北京的公園還漂亮,暑假帶孩子回來看看你就知道了!”

這個暑假一定帶孩子回老家,讓他也看看家鄉(xiāng),看看那三座橋,聽爺爺講一下修橋的故事。

(作者:陳光宇,單位:中國文聯(lián)藝術(shù)研修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