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wǎng)直播改稿會(第二季)講評篇目
一、作者:禾源
那是一條古道,被人拋棄在荒野里,成了山里一根貼地而行的藤條,曾經(jīng)的長度沒有改變,只是一年年不斷地瘦身。一些路段人們還在走著,他們的腳步如同笨拙粗糙的手指在敲擊一個古老鍵盤,一路響著七零八碎的歷史記憶。古道邊的村莊就像這根藤條上或大或小的關(guān)節(jié)點,又像被擊響旋律中的休止符,不管有聲無聲,都成為藤條與旋律中的一部分。【詳細】
在西部邊陲,我見過城墻殘骸,見過古寺佛塔遺存;在閩南見過各種形態(tài)的土樓;在安徽、江西的徽派建筑中見過一堵堵馬頭墻;在灑落各個山坳中的村子里見過不同土色的院墻。墻,不管是立定在哪里,也不管他撐起什么樣的建筑,墻體永遠是土生土長的。【詳細】
二、作者:黃愛華
我一直稀里糊涂地做著夢,也不知道,我的夢是否靈驗。我也做過親夢,父親自那年秋天去世后,一個個的冬春夏秋,我做了數(shù)不清的夢,一直夢見他,夢里的父親忙里忙外,跟我們講話,和我們做事,讓我們做這做那,音容笑貌觸手可及,可是,醒來,父親就消失了,這是我最親最親的夢了,可我知道,我那遠行的父親,是回不來了。【詳細】
如果你仔細聽聽,這些聲音就猶如漲潮一般,這邊哄地一下,然后是持續(xù)的嗡嗡聲,然后是那邊,哄地一下,然后又是持續(xù)的嗡嗡聲。突然兩邊聲音交匯,集成一股高亢而激越的滔滔洪流。這股洪流,每個人都有聲音在里面,而每個人的聲音,又被這洪流淹沒。任你怎樣聲嘶力竭,終是擺脫不了這股洪流。【詳細】
三、作者:東夷昊
936年前的一個春日,宋神宗元豐五年三月七日。蘇軾在黃州沙湖道中遇雨,同行的人俱狼狽不堪,唯獨此人敞著頭吞吐著雨水哈哈大笑,衣襟濕透,芒鞋踢踏著泥濘,像是一個老頑童。如果這一天他求田問舍成功,世界上將不會有“蘇東坡”這個稱呼,而是“蘇沙湖”,或者是“蘇螺螄”了,因為沙湖古亦稱為“螺螄店”。在細雨微風中呼喊了一遭,云開雨散,夕陽斜照,蘇軾抖落一身雨水,提筆寫下了“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的詞句,遂成名篇,流傳至今。【詳細】
董家同走了。走了這個詞語在我的老家代表著去了那個未知的地方。也就是聊齋描述的必須經(jīng)過一段幽暗的旅程才能抵達的地方。我想,他在那里會是安樂的。我想他會安樂的這個判斷,是因為我了解他的脾氣。我在童年的時候就經(jīng)常見他,他在我家吃飯甚至留宿,那時候農(nóng)村人家俱都熱情好客,我的父母雖然吃上了公家飯,生活相對稍微要好一些,但也遵循著厚道的民風,遇到來訪的客人總要熱騰騰招待一頓飯菜,一頓不行那就兩頓。所以,也經(jīng)常有貪杯的訪客醉倒在灶前,像是一只煨著火的懶貓?zhí)稍诓耨嚼锖ㄈ凰ァ?a target="_blank">【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