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新華的反思與探索
盧新華在云南臨滄講學與采風
1978年在上?!段膮R報》發(fā)表短篇小說《傷痕》讓盧新華從此進入中國文學史。那時的盧新華24歲,就讀復旦大學中文系一年級,成為以一篇作品入史的作家又一人。他以這篇小說開啟中國當代“傷痕文學”寫作潮流。
1986年盧新華自費去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東亞語言文化系留學,攻讀文學碩士學位。學習工作之余,他依然不忘創(chuàng)作,陸續(xù)發(fā)表了一系列作品,比如《上帝原諒他》《晚霞》《森林之夢》等。經(jīng)過十余年的奮斗求存,他終于在洛杉磯站穩(wěn)了腳跟。隨著1998年在《鐘山》發(fā)表中篇小說《細節(jié)》,從大陸文壇消失了十多年的盧新華再度進入中文讀者的視野。此后他陸續(xù)出版的主要作品還有《紫禁女》《財富如水》《傷魂》《夢中人》《三本書主義》等。
綜觀盧新華的主要作品,有三個重要詞匯成為理解和把握他創(chuàng)作的關鍵,那就是反思、探索和使命感。這三個關鍵詞宛如三條重要文脈,貫穿于盧新華創(chuàng)作的始終。
從《傷痕》開始,反思就成為盧新華作品的一條主脈。后來的《細節(jié)》反思中國赴美留學生求學與求存的艱辛、代價及意義,《紫禁女》反思中國文化的禁錮和萎縮,《三本書主義》則囊括了盧新華對個體命運、民族歷史、國家變革、世界乃至宇宙的觀察和反思。
《財富如水》涉及政治、經(jīng)濟、哲學、歷史、文學、宗教、文化等眾多人文領域,內(nèi)容涵蓋面很廣,其結尾部分還對西方“文藝復興”以來人類物質(zhì)文明的發(fā)展作出深刻反思。這部長篇隨筆對財富與人性進行深刻反思,指出人類要像治水一樣去理財,并且要掌握好散財與聚財?shù)摹拔宸种宦煞ā?。書中講述了諸多有關財富與人的故事,顯示盧新華對這一論題的涉獵既深且廣,同時反映出他對財富、社會、人性和人類深沉的憂患意識。
盧新華在《三本書主義》中認為,人的一生應該閱讀三本大書:即“有字之書”(書本知識)、“無字之書”(自然和社會)和“心靈之書”(自己的心靈)。這部文集中還有多篇文章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思想展開多維度思考,他以資深作家的視角,站在東西文化的交匯點上,靜觀其心靈故鄉(xiāng),對本民族的過去、當下和未來進行深度省思和反復追問,也對世界和其他民族的品性與本質(zhì)加以深入探討和思索。
在深入思考的同時,盧新華努力去探索,嘗試為那些問題找到答案,為個體、民族、國家、世界乃至宇宙尋找出路。
《紫禁女》是一部寓言式作品,有強烈的象征色彩。女主人公石玉是個天生的石女。這部小說有著豐富的象征意義,石玉為打開自我所付出的種種代價、所經(jīng)歷的艱難跋涉,燭照出古老封閉的中華民族在走向自我解放與拯救、自我提升與發(fā)展的過程中所付出的種種努力、所承受的種種苦難。在為小說主人公探索人生出路的同時,盧新華也在嘗試為國家和民族探索自我更新和發(fā)展之路。
除了有著深層的反思意識和強烈的探索精神之外,盧新華的作品中還流露出厚重的使命感。這種使命感驅使他選擇“文以載道”作為自己創(chuàng)作活動的總體坐標,努力準確地把握時代脈搏,做時代的代言人或診療者,盡量表達自己對生活和人性的思考與關注,希望能夠以此警醒世人。
《夢中人》的主人公孟崇仁只是個小小的農(nóng)民工,本身就屬于弱勢群體,卻想以一己之力去“清污”“拯救失足女青年”??赡茉诤芏嗳搜劾?,他就像唐·吉訶德那樣不識時務,自不量力。但正是這樣一個小人物卻傳遞出可貴的正能量,承載著盧新華厚重的使命感。
在一篇訪談錄中,盧新華說:“我希望我的文字,總能在時代和社會最需要的時候,幫助找到它們的病灶,并試著開出我的藥方?!庇纱丝梢?,盧新華是有著自覺的使命感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