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家的綠色思緒
文學大家柳鳴九先生在耄耋之年仍身體力行,親自操刀翻譯法國大作家都德的名著《磨坊文札》,匯入一套由盧梭、都德和黑塞三部名作組成的回歸人性自然美的“小綠書”,譯者是柳鳴九、韓耀成和余中先三位名家。《孤獨漫步者的遐想》《磨坊文札》和《園圃之樂》,雖然命名為“小綠書”,但這道名人名譯組成的綠色風景卻給人以撲面而來的人文主義綠色清新之感,用柳先生的話說,就是“廣匯人類優(yōu)秀文化的綠色養(yǎng)汁”供世人痛飲。
世界經(jīng)過工業(yè)化的現(xiàn)代化,以不可遏制的沖動進入信息化的后現(xiàn)代階段,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貪婪的欲望交織,令世界充滿生機和希望的同時,依然沒有解決的還是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和人與自我關系的異化問題,尤其在后現(xiàn)代社會,對不可再生的自然資源的掠奪與壓榨,造成了全球生態(tài)萬劫難復的惡化,當人們自以為沖進了天堂時,卻發(fā)現(xiàn)人類所需要的最基本的生存物質(zhì)元素——空氣、水和食物都出現(xiàn)了根本的安全保障問題,外在的環(huán)境惡化恰恰印證著人的心靈的墮落與危機,二者互為表里,“這是最好的時代,這是最壞的時代”,狄更斯的警告無時不在敲響著警鐘。人類社會各種關系的全面變質(zhì),健康的“綠色”心靈隨之淹沒在喧囂的金錢、權力和機械組成的霧霾中。在對不可再生的自然資源的掠奪中,無論“剝削”還是“被剝削”,都難免成為同一個硬幣的兩面,整個進步或退步的過程中資本對人/自然的物化是殘酷無情的,也是冥冥中潛移默化的。
這個時候我們的心靈需要一片綠色的蔥蘢濕地來安妥,而回眸早期的文學大師們的“綠色”思緒,從挖掘綠色思想的遺產(chǎn)的角度成系列地在回眸中反思這個異化過程,這樣的閱讀就有一種追根求源的“原教旨”意義。盧梭在巴黎郊野里孤獨悠長的漫步中,伴著清新的自然風雨,內(nèi)心波瀾起伏,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思想錄。都德在老磨坊四周徘徊流連,筆端流瀉出清新溫婉的普羅旺斯風情錄。黑塞亦在《園圃之樂》中傾情抒發(fā)對簡樸、寧靜、淡雅的田園生活的留戀。三位譯家在翻譯過程中不僅是傳達著原文的清麗優(yōu)美,字里行間的中文表達怎不浸透了他們各自生命的感悟?他們也是在與原作進行著一場心靈的對話。讀者透過譯文感觸到的是原作者和譯者兩顆心和諧的跳動韻律。當一個優(yōu)秀的譯者是多么幸福,在翻譯的每一瞬間,他在替原作傳道的同時,他也汲取了原作豐腴的心靈養(yǎng)分滋養(yǎng)自己,筆端流淌而出的是兩股心血的結(jié)晶。做優(yōu)秀譯文的讀者是多么幸福,你同時獲得了二者的靈魂的傳導,與他們幸福地共鳴。
這套“小綠書”不僅是帶動翻譯界老中青譯者共襄文學盛舉,“有利于國人系統(tǒng)閱讀與典籍珍藏”,更有柳老的深謀遠慮之良苦用心在其中,那就是以這套“小綠書”的出版來啟動他策劃的一個宏大的文學翻譯文叢——“國民性人文素質(zhì)名著函裝叢書”。一片希望的心靈芳草地已經(jīng)開辟,讓我們期待它不斷地拓展漫延,一片又一片森林、一條又一條清溪,讓它們進入我們的人文書架和書房,如柳先生所希望的那樣,“有助于人文主義國民性之充實與茁壯”,這樣的函裝叢書正以這樣潤物細無聲的和風細雨般的仁慈浸透眾多讀者的心田。我們已經(jīng)看到了滿目的綠色,生機勃勃地融滿我們的內(nèi)心世界。
(作者:黑馬,本名畢冰賓,系中央廣電總臺翻譯〔譯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