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春江花月夜》:千古常新的明月頌歌 ——張若虛《春江花月夜》淺析
來源:《名作欣賞》 | 莫礪鋒  2019年08月27日07:20

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現(xiàn)代讀者誰人不知、誰人不曉?它是公認的唐詩名篇,但事實上這首詩曾經長期不被重視,作者也其名不彰,以致我們對張若虛的生平只能作一個極其簡單的介紹。張若虛,生卒年不詳,揚州人。文辭俊秀,與賀知章、包融、張旭齊名,號稱“吳中四士”。曾官兗州兵曹,此外的生平事跡無從考知。近人胡小石先生曾撰《張若虛事跡考略》,也十分簡略。因為文獻不足,所以早在明代,高棅在《唐詩品匯》中已將他列入“有姓氏,無字里世次可考”之列。正像南朝的鐘嶸在《詩品》中評鮑照所云:“嗟其才秀人微,故取湮當代。”張若虛的文集,在《舊唐書》的《經籍志》和《新唐書》的《藝文志》中都沒有著錄,可見早已散佚。在收錄唐詩較多的《文苑英華》《唐文粹》等總集中也不見張若虛的作品。幸虧南、北宋之交的郭茂倩所編的《樂府詩集》中收錄了其《春江花月夜》,這篇杰出的詩歌才得以保存下來。清人編纂《全唐詩》,只收集到張若虛的兩首詩作,一首就是《春江花月夜》,另一首則是平常無奇的《代答閨夢還》。張若虛在現(xiàn)代成了無人不知的唐代著名詩人,全靠《春江花月夜》這一首作品。正如近人王闿運所說:“孤篇橫絕,竟為大家!”

“春江花月夜”原是樂府舊題。據《樂府詩集》的記載,它原屬“清商辭曲”之“吳聲歌曲”,最早寫作此題的是陳后主,但其作品已佚。現(xiàn)存早于張若虛作《春江花月夜》的有三人:隋代的隋煬帝和諸葛穎,初唐的張子容,作品共五首,皆為五言四句或五言六句的短篇。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則是長篇的七言歌行(共三十六句),在體制上具有很大的創(chuàng)新意義。從內容來看,陳后主所寫的《春江花月夜》雖已不存,但《樂府詩集》的解題中稱其為“尤艷麗者”,可以推知與其《玉樹后庭花》等屬于同樣的風格傾向,仍然是所謂的“宮體”。但是后人的擬作則逐漸偏離了宮體的傾向,例如隋煬帝的二首:“暮江平不動,春花滿正開。流波將月去,潮水帶星來?!薄耙孤逗?,春潭漾月輝。漢水逢游女,湘川值兩妃?!彪m然還有一些南朝樂府的風格傾向,但畢竟詞句清麗,與南朝的“宮體”逐漸分道揚鑣。到了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則不過沿用樂府舊題這個舊瓶子,裝在里面的全是新酒了。聞一多先生認為張若虛“向前替宮體詩贖清了百年的罪”,程千帆先生更準確地指出張若虛已經與宮體詩徹底劃清了界限,除了題目相同之外,他的《春江花月夜》已經和陳后主的原作不可同日而語了。

《春江花月夜》全詩共三十六句,如從押韻的情況來看,每四句組成一個小節(jié),都押同一個韻,共分九小節(jié),每一節(jié)都像一首獨立的七言絕句,然后串聯(lián)成一個整體。但從內容來看,則可分成五大段,它們的句數分別為八句、八句、四句、八句、八句。第一段入手擒題,總寫在明月之夜春江潮漲,以及江邊的花林芳甸等美景。第二段寫詩人在江邊望月所產生的遐思冥想。第三段總寫在如此情景中思婦與游子的兩地相思。第四段單寫思婦對游子的思念。第五段單寫游子的思家之念。全詩由景入情,由客觀景物轉到人間離情,但始終不離開題面中的五個元素。正如明人王世懋、鐘惺、譚元春等人所指出的,全詩都圍繞著“春”“江”“花”“月”“夜”五字做文章,扣題很緊。如果更細致地品讀,則可發(fā)現(xiàn)全詩的核心主題只有一個,那就是“月”。清人王堯衢對此詩作過一個統(tǒng)計:“春字四見,江字十二見,花字只二見,月字十五見,夜字亦只二見。”其實即使是沒有出現(xiàn)“月”字的一些詩句,又何嘗不是描繪月亮來著?例如:“空里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薄坝駪艉熤芯聿蝗?,搗衣砧上拂還來?!边@兩聯(lián)簡直就是運用“禁體物語”的方法來詠月的杰作,也就是句中雖不見月字,卻又字字都在寫月,是典型的“烘云托月”?!洞航ㄔ乱埂穼υ鹿獾拿鑼?,已達到出神入化的程度。比如寫月亮在流水上泛起的光彩是“滟滟隨波千萬里”;寫月光給人帶來的寒冷感是“空里流霜不覺飛”;寫月光緩慢的移動是“可憐樓上月徘徊”,都使讀者身臨其境。此外,舉凡人們望月時常會產生的聯(lián)想,諸如碧空銀月是否亙古如斯,明月是無情還是有情,離別的情人在月夜為何會格外相思,也都得到了充分的表達??梢哉f,從總體上說,《春江花月夜》通篇都圍繞著一個“月”字,是唐詩中最早出現(xiàn)的詠月名篇,是一首月亮的頌歌。下文試將全詩分成五段進行解讀。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

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绽锪魉挥X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第一段是全詩的開端,勾勒出一個充滿詩情畫意的美麗境界。春天多雨,江水迅漲,東流的江水遇到從大海西上的潮汐,互相鼓蕩,浩渺無邊。一個“平”字,言簡意賅地寫出了江水與海水連成一片的奇特景象,表面上平淡無奇,其實一字有千鈞之力。伴隨著奔騰而來的潮水,一輪明月也冉冉升起。地球上的潮汐本是海水受到月球的引力而產生的自然現(xiàn)象,詩人未必明白這個科學原理,但是他用細致的觀察得出了相似的結論。誰說詩歌與科學沒有相通之處?更值得注意的是,“海上明月共潮生”的寫法,使潮水與明月都充滿了生氣,仿佛是兩個有生命的物體,全句也呈動態(tài)之美。從第三句起,詩人的目光隨著逐漸西行的月亮溯江而上,發(fā)現(xiàn)千萬里的江水都沐浴在月光之中。江面上泛起滟滟的波光,江邊上則是春花爛漫的芳甸。在月光的籠罩下,繁花似錦的樹林蒙著一層潔白的細雪,這是春天的月夜才得一見的奇特之景?!翱绽锪魉挥X飛”一句實有雙關的含義:月光潔白晶瑩,月光給人帶來一絲寒意。妙在詩人并不說月光如霜,而是直說“空里流霜”,從而把詩人在月光中久久站立的感覺真切地傳遞給讀者,讀之渾如身臨其境。末句“汀上白沙看不見”,意指整個江岸都沉浸在月光之中,并與月光融成一片。這八句詩從江海寫到花樹,一切都沐浴在皎潔的月光中,最后只見月光。由大至小,由遠及近,筆墨隨著詩人的目光逐漸凝聚,最后集中到月光自身,有畫龍點睛之效。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第二段承接上文展開聯(lián)想。澄澈清明、幽靜寂寥的境界,最有利于人們的遐思冥想。詩人久久地凝望著月亮,不由得神思飛揚。聞一多先生說得好:“更迥絕的宇宙意識!一個更深沉,更寥廓,更寧靜的境界!在神奇的永恒前面,作者只有錯愕,沒有憧憬,沒有悲傷?!彼终f:“對每一個問題,他得到的仿佛是一個更神秘的更淵默的微笑,他更迷惘了,然而也更滿足了?!钡拇_,詩人面對著神奇美麗的大自然,不由得對宇宙的奧秘和人生的哲理進行一系列的追問。他最想探索的是月與人的關系:是誰最早在江畔看月?江月從何年開始照耀世上之人?正如聞一多先生所說,這樣的問題當然是沒有答案的,于是詩人更加迷惘了,也更加滿足了。迷惘不是糊涂,而是對宇宙奧秘的理解和欽佩。詩人理解人生短促而宇宙永恒的道理,但他并沒有陷入悲觀、絕望的心境。他明白個人的生命雖然是短促的,但代代相繼的生命卻是永無窮已的,所以人類的存在仍是綿延長久的,他們仍能年復一年地與江月相伴。這樣,詩人就跳出了生命短促所引起的悲傷主題的束縛,從而獲得了滿足。他甚至開始展望遙遠的將來:江上明月是在等待何人呢?這樣,詩人就把眼前的感受延伸到未來,也就是融入了天長地久的時間長河,末句所寫的長江流水,正是孔子產生“逝者如斯夫”之嘆的自然環(huán)境啊。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春江花月夜》共有兩大主題,前十六句寫詩人江畔望月之情景,后十六句寫游子思婦的月夜相思,夾在中間的第三段僅四句,這是一個轉折。凡長詩的轉折,必須承上啟下,又必須轉變自然?!都t樓夢》第七十八回寫賈寶玉奉賈政之命寫作《姽婳詞》,前面用數句描寫女將軍林四娘之美貌,后面應轉入主題即詠林之英武善戰(zhàn),寶玉先擬一句說“丁香結子芙蓉絳”,賈政認為此句又是寫美女之裝束,下句斷難突然轉至武事,沒想到寶玉吟出“不系明珠系寶刀”的下句,眾人拍案叫絕。為什么?就因為大開大闔,卻轉折得非常自然。張若虛也有同樣的本領。上段的末句說“但見長江送流水”,此段以“白云一片去悠悠”接之,同樣是目隨景移,同樣是思緒遠揚,況且浮云漂泊無定,正如游子之萍蹤難覓,詩人自然而然地聯(lián)想到相隔天涯的游子與思婦,今夜對此明月,當是怎樣的兩地相思?于是順理成章地轉折到游子思婦、月夜相思的第二主題上,末句“何處相思明月樓”,下啟第四段的首句“可憐樓上月徘徊”,轉接無痕,章法妙不可言。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臺。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

此時相望不相聞,愿逐月華流照君。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

第四段寫思婦對游子的思念,全部情景都在高樓明月的環(huán)境中逐步展開。自從曹子建寫出“明月照高樓,流光正徘徊”的名句之后,詩人皆喜用“徘徊”二字形容月在天上似靜似動的狀態(tài)。此處也是如此,但又不是簡單地沿襲?!翱蓱z”二句,把月亮寫得情意宛然,它在樓頭徘徊不去,當是出于憐憫思婦之故。月亮把清輝灑向閨房,照亮了窗前的妝鏡臺??上紜D無心梳妝,看到鏡臺反而觸景傷情。古人認為“女為悅己者容”,如今良人遠離,思婦又有什么心思坐在鏡臺前梳妝打扮!于是她決意驅走這惱人的月光,她卷起珠簾想把簾上的月光隨簾斂藏,她一遍遍地拂拭搗衣的砧石想拂去石上的月光,可惜月光如水,拂而不去,驅而復來。失望之余,她只好望月懷遠,思念遠方的游子。她希望隨著普照大地的月光飛向遠方,照亮遠在天邊的游子??上н@只是癡想而已。那么就給游子寄封書信來傾訴內心的幽情密意吧,可是又能讓誰去千里傳書呢?相傳魚雁都能傳書,可是在這個月夜,鴻雁也難以飛越那廣漠無邊的月光,魚龍則在水底潛躍而在水面上激起陣陣波紋。一句話,魚雁也無法為她傳書啊。寫到這里,思婦的相思之苦已難以復加,詩人也就戛然停筆。此時無聲勝有聲,就讓思婦的一片素心與天上的明月相伴吧。

昨夜閑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lián)u情滿江樹。

最后一段轉寫游子的月夜情思。游子遠在異鄉(xiāng),思家心切,昨夜曾在夢中回到家鄉(xiāng),看到潭水里漂滿了落花,及至夢醒,方想到春天又已過半,而自己尚在天涯漂泊。此時他漫步江邊,看到江水東流,仿佛春天也將隨著江水消逝。他又舉頭望月,看到江潭上空的那輪月亮已向西傾斜。春光將盡,良夜將逝,人生的少壯時節(jié)又能維持多久?于是游子滿腹惆悵,他眼睜睜地看著月亮在西天越落越低,終于消失在沉沉的海霧之中。從北方的碣石,到南方的瀟湘,天各一方,路遠無限,自己何時才能飛越這千山萬水,返回家鄉(xiāng),與樓頭望月的思婦相聚?在如此廣漠的大地上,今夜又能有幾個幸運的游子能乘著月色返回家鄉(xiāng)?他找不到答案,他陷入了迷惘,他的離情迷離恍惚,無處著落,最后伴著殘月的余暉灑落在江邊的樹林……如果說第四段中的思婦之離情是抱怨山長水闊,主要的著眼點在于空間的維度,那么此段中游子之離情既恨山川之阻隔,又怨春光和良宵之容易消逝,其著眼點兼及時、空兩個維度。換句話說,游子在月夜的思緒比思婦更加深沉、廣闊,詩歌的意蘊也更加豐富、深刻。所以從章法來看,第四、第五兩段是密切照應的,一寫思婦,一寫游子,兩兩對應,錙銖相稱,它們之間又有一種遞進關系,思索的范圍越來越廣闊,情感的程度越來越深刻。然而這一切都是在月夜相思的生動情景中自然展開的,從字面上看,每句都緊扣春江花月的具體環(huán)境,每個細節(jié)都是現(xiàn)實生活的真實內容,情景交融,渾然無痕。正如聞一多先生所說:“在這種詩面前,一切的贊嘆是饒舌,幾乎是瀆褻。”我們除了發(fā)自肺腑地頂禮膜拜之外,還能說什么呢?

雖然如此,我們還是要勉為其難地對《春江花月夜》作一些總體的評說。先從兩位現(xiàn)代學者對它的評論說起。聞一多說:“這里一番神秘而又親切的,如夢境的晤談,有的是強烈的宇宙意識,被宇宙意識升華過的純潔的愛情,又由愛情輻射出來的同情心,這是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崩顫珊裾f:“其實,這詩是有憧憬和悲傷的。但它是一種少年時代的憧憬和悲傷,一種‘獨上高樓,望斷天涯路’的憧憬和悲傷。所以,盡管悲傷,仍感輕快,雖然嘆息,總是輕盈。它上與魏晉時代人命如草的沉重哀歌,下與杜甫式的飽經苦難的現(xiàn)實悲痛,都絕然不同。它顯示的是,少年時代在初次人生展望中所感到的那種輕煙般的莫名惆悵和哀愁。春花春月,流水悠悠,面對無窮宇宙,作者深切感受到的是自己青春的短促和生命的有限。它是走向成熟期的青少年時代對人生、宇宙最初醒覺的‘自我意識’:對廣大世界、自然美景和自身存在的深切感受和珍視,對自身存在的有限性的無可奈何的感傷、惆悵和留戀。人在十六七或十七八歲,在似成熟而未成熟,將跨進獨立的生活程途的時刻,不也常常經歷這種對宇宙無限、人生有限的覺醒式的淡淡哀傷么?它實際并沒有真正沉重的現(xiàn)實內容,它的美學風格和給人的審美感受,是盡管口說感傷卻‘少年不識愁滋味’,依然是一語百媚,輕快甜蜜的,永恒的江山,無垠的風月給這些詩人們的,是一種少年式的人生哲理和夾著感傷、悵惘的激勵和歡愉……聞一多形容為‘神秘’‘迷惘’‘宇宙意識’等等,其實就是說這種審美心理和藝術意境。”聞一多是詩人,他對《春江花月夜》的評價非常精到,但語焉不詳,尚須稍作推繹。李澤厚是哲學家,他的評語堪稱提綱挈領,但說《春江花月夜》顯示的是“少年時代在初次人生展望中所感到的那種輕煙般的莫名惆悵和哀愁”,則稍嫌武斷。其實《春江花月夜》雖然沒有達到像阮籍、嵇康的憂患意識或杜甫的憂世情懷那樣的思想高度,但那種對人生與宇宙之關系的深刻體會,以及對離愁別恨的真切感受,都不具有少年人的年齡特征,而應該出于成熟的青壯年時代。當然,由于詩人身處盛唐前期,在整個社會正走向欣欣向榮的時代,詩人也像與之齊名的賀知章、張旭等人一樣,沉浸在積極向上的浪漫主義氛圍中。詩人面對著美麗的江山風月,他在精神上的所有不滿或遺憾都源于自然而非社會。所以詩中有惆悵而無悲哀,有迷惘而無痛苦。詩人的全部思考和感受都與萬物的自然屬性有關,詩人的所有追問都指向宇宙的奧秘,例如“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即使涉及人生,也無關社會內容,例如“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由于詩中的所有細節(jié)都被置于春江花月夜的美麗環(huán)境中,詩中的所有物體都蒙上了一層月光的薄紗,所以全詩的格調確實是輕盈、美好的?!洞航ㄔ乱埂分械碾x情別恨雖然悱惻感人,但是并沒有達到痛苦難忍的程度。比張若虛稍晚的李白、杜甫都寫過男女月夜相思的名篇,前者寫思婦是“但見淚痕濕,不知心恨誰”,后者寫離人說“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干”,但《春江花月夜》全詩不見一個“淚”字。相反,詩中的思婦和游子都對重逢心存希望,思婦說“愿逐月華流照君”,游子也問“不知乘月幾人歸”。更不用說全詩展示的物體都具有光明、美好的性質,從而匯成一個清麗、幽靜、邈遠的意境。它如夢如幻,迷離惝恍,讓人流連忘返。從總體上說,《春江花月夜》是美麗自然的一曲頌歌,也是美好人生的一曲贊歌,這便是無數讀者為之傾倒的主要原因。一顆潔白無瑕的珍珠,即使長期埋沒在泥土中,也不會減損其熠熠光輝?!洞航ㄔ乱埂肪褪沁@樣的一顆珍珠,它曾經長期受到冷落,但一旦被人發(fā)現(xiàn),就越來越受到人們的喜愛,它是現(xiàn)代讀者公認的唐詩名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