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是偉大的文學(xué)家歌德誕生270周年紀念日 在他投下的長長的影子里,我們努力探尋生命個體的意義
今年是偉大的德國文學(xué)家約翰·沃爾夫?qū)ゑT·歌德誕生270周年。今天,閱讀歌德,紀念歌德,有沒有“過時”?
歌德的生命智慧和他全部的生活經(jīng)歷絲毫不亞于他的著作。他不應(yīng)該只存在于文學(xué)史中,成為一個象征符號?,F(xiàn)代人完全可以把歌德作為一位活在當下的精神導(dǎo)師來親近,以他為鏡,自我修養(yǎng),自我映照,在探尋個體生命意義的道路上不斷奮進。——編者
1 一尊“半神”
“誰若僅懂得文學(xué),就對生活知之甚少”
無論從何種角度來看,歌德都是德意志文化史上一個難以逾越、無可比擬的人物,他屬于“一次性”的天才現(xiàn)象,前無古人,后無來者。
歌德當然首先是超凡脫俗的世界級詩人,他一生寫下兩千五百多首詩。無論何時何地,歌德總能即興賦詠,信手拈來皆是“詩”。歌德在詩里吸飲純潔生命的歡悅和痛苦,但他血液里除了奔騰蕩漾的詩興,也始終存在著一股力量,那就是對現(xiàn)實客觀的注目。“詩既美又善,但它無法引導(dǎo)生命。誰若僅懂得文學(xué),就對生活知之甚少。”這是歌德的文藝觀,也是生活觀。歌德用自己的一生證明了詩人和世俗生活并不相悖。盡管他承認,他真正的快樂來自“詩意的冥想與創(chuàng)作”,但我們知道歌德的“副業(yè)”不止一樁,且都是他主動的選擇:他是殫精竭慮的宮廷樞密顧問,孜孜不倦的自然科學(xué)研究者,樂趣無窮的生活家和收藏家,以及,無可否認的:歌德也是一生戀愛無數(shù)的情圣。如果說浮士德代表著歌德形而上的一面,那么梅菲斯托就是他現(xiàn)實主義的另一面。歌德是極少數(shù)把靈魂與肉體、精神創(chuàng)造與世俗生活融合得極為高明的幸運者。
歌德在他所處的時代,就已被視為圣哲,被奉為“半神”。青年歌德的豐神俊朗、活潑狂野,令無數(shù)男女為其風(fēng)采才華傾倒;25歲,少年維特橫空出世,一句“我返回自身,發(fā)現(xiàn)了一個世界”,讓世人耳目一新!不必說18歲的魏瑪大公對歌德愛慕有加,一生厚待,就連拿破侖也不甘落后,聲稱自己至少讀過七遍“維特”;中年歌德堪稱“當世大儒”:博學(xué)多才,沉穩(wěn)優(yōu)雅;他攜手青年席勒,把德國文學(xué)推向巔峰時代,成就了一段千古佳話;老年歌德儼然如“國王”,沉默寡言,威儀萬千,令人膜拜又令人畏懼,是思想的豐碑亦是新生力量的障礙,以至于1832年歌德逝世之后,整個德國知識文化界沉浸于悲傷的同時,也大大松了一口氣:一個漫長的“歌德時代”終于結(jié)束了。
想當年,魏瑪婦女廣場邊上那棟花園房子,曾像一塊巨大的磁石一樣吸引著整個世界的目光,多少同時代人把爭取到歌德的關(guān)注視為幸福和榮耀。如果要定義歌德與他的時代的關(guān)系,我們可以說:18世紀造就了這個天才,而這個天才又以“令人感到玄妙的,先知般直覺”(托馬斯·曼語)預(yù)言并深刻地影響了19世紀。那么,在歌德誕生270周年之際,在時代氣質(zhì)和世道人心早已幾度滄海桑田的今天,我們?yōu)槭裁匆喿x歌德,紀念歌德?他對我們當代人的精神生活有何指導(dǎo)意義?換句話說,歌德有沒有“過時”?
德國著名學(xué)者、傳記作家呂迪格爾·薩弗蘭斯基給出了令人心動的回答。薩弗蘭斯基認為歌德“不僅以其著作,而且也以其生命而令人振奮。他不僅是個偉大的作家,而且是個生命的大師。兩者合一,讓他對后世來說,成為取之不竭的源泉……每個時代的人都有機會,以歌德為鏡,更好的理解自身和自己的時代?!彼_弗蘭斯基于2013年推出了可作為其創(chuàng)作巔峰標志的傳記《歌德:生命的藝術(shù)品》(Goethe:Kunstwerk des Lebens)(三聯(lián)書店于2019年5月首推中文版,書名為《歌德——生命的杰作》,譯者為衛(wèi)茂平教授)。薩氏懷著鄭重愛戴的態(tài)度,使用的卻是一種輕盈流轉(zhuǎn)的筆法,把這尊高高在上的“半神”重新拉回到人間,讓讀者見識到一個豐富的、真實的個體生命是如何一步步自我啟迪、自我建構(gòu)、自我完成的。在筆者看來,歌德的生命智慧和他全部的生活經(jīng)歷絲毫不亞于他的著作,現(xiàn)代人完全可以把歌德作為一位活在當下的精神導(dǎo)師來親近,而不應(yīng)該只讓他存在于文學(xué)史中,成為一個象征符號。
2 天生我材
“你若要為你的意義而歡喜,就必須給這個世界以意義”
不知在哪里讀到過這樣一句話:“愛自己往往是一個傳奇式生活的開端”。這里的愛,并非是自我迷戀,它意味著對自我生命的強烈認同和深刻關(guān)注,意味著一條富有創(chuàng)意、并且被一種超人的意志和責(zé)任感引導(dǎo)著的自我發(fā)展之路。歌德對自己的“天分”是有高度自覺的。在31歲時寫給年長八歲的蘇黎世友人拉法特爾的信中,歌德有這么一番自我預(yù)言:
“將我此在的金字塔——其根基我生來就有,為我建立——盡可能高地插入云端,這個欲望壓倒一切其他,不允許哪怕是片刻的遺忘?!保ㄒ?《歌德——生命的杰作》扉頁獻詞)
歌德終其一生都不曾遺忘這份“造塔”使命。他孜孜不倦地建構(gòu)著自己,并把“造塔”的過程一一記錄,以示世人。托馬斯·曼曾言:“歌德是最完美意義上的教育家式的人。他一生中兩部紀念碑般的作品《浮士德》和《威廉·邁斯特》是教育詩篇,是人的教育培養(yǎng)過程的展示?!毕噍^于我們對莎士比亞生平的一無所知,歌德的全部作品都具有自傳色彩。維特、浮士德、威廉·邁斯特個個都有他的分身和影子,而《歌德談話錄》《詩與真》以及浩瀚的書信札記讓歌德的形象乃至他內(nèi)心生活的種種都得以“復(fù)活”。
通常,在世人眼里,歌德可謂頂級“人生贏家”:家世優(yōu)渥,仕途順遂,高朋滿座,四海馳名。歌德身上還有令世人艷羨的一點:歌德愛過許多人,也被許多人愛:兄妹之愛,知己之愛,戀人之愛,家庭之愛,師徒之愛。他的一生是被“愛”引領(lǐng)著、開拓著的一生?!皭邸迸c他的創(chuàng)作和生命連成一體。歌德有詩云:
我們源自何方?
源自愛。
我們緣何迷失?
匱乏愛。
是什么助我們超越?
是愛
我們?nèi)绾握覍郏?/span>
憑著愛。
我們何故長久哭泣?
因為愛
我們何以結(jié)成同心?
因為愛。
(黃雪媛 譯)
愛成就了歌德,助推了他的天才之噴薄。但我們不要忘了,歌德的一生也是辛勞的一生。老年歌德有一回向他的秘書艾克曼博士傾吐:“人們通常把我看成一個最幸運的人,我自己也沒有什么可抱怨的,對我這一生所經(jīng)歷的途程也并不挑剔,我這一生基本上只是辛苦工作。我可以說,我活了75歲,沒有哪一個月過的是真正的舒服生活。就好像推一塊石頭上山,石頭不停地滾下來又推上去。我的年表將是這番話的很清楚的說明?!保ㄒ浴陡璧抡勗掍洝?,朱光潛譯)。這番話是對他25歲時寫下的那首《普羅米修士》的一個遙遠的回應(yīng):
宙斯,要我尊敬你,為什么?
你可減輕了
任何重擔(dān)者的痛苦?
你可遏止了
任何受威嚇者的眼淚?
把我鍛煉成人的
不是全能的時代
和永恒的命運嗎
它們是我的也是你的主人!
(馮至 譯)
顯然,歌德是把自己比作普羅米修士了,他自動背負了永遠沒有盡頭的工作使命,沉浸其中,去受苦,去哭泣,去享受,去歡樂?!澳闳粢獮槟愕囊饬x而歡喜,就必須給這個世界以意義?!?/p>
直到他生命結(jié)束前的半年,82歲的他仍然在興致勃勃地尋求新的素材,新的自我。在歌德的時代,正是“天才”之說流行的時代??档旅鞔_肯定“天才”的存在:“在一切藝術(shù)之中占首位的是詩,詩的根源完全在于天才?!备璧碌目少F之處在于,他一方面完全明白自己猶如繆斯的寵兒,注定會名垂青史,另一方面又不忘訓(xùn)導(dǎo)年輕人,天才的養(yǎng)成要依賴勤學(xué)苦練。在他的生命接近尾聲之際,歌德對“天才”有了更為清醒的認識,他對艾克曼說:“事實上我們?nèi)际切┘w性人物,不管我們愿意把自己擺在什么地位……我們?nèi)家獜那拜吅屯厡W(xué)習(xí)到一些東西,就連最大的天才,如果想單憑他所特有的內(nèi)在自我去對付一切,他也決不會有多大成就。”歌德身為巨人,莊嚴自持,又兼虛懷若谷,清醒自知。
3 知足不殆
“建設(shè)才使人類享受純真的幸福”
在歌德留下的格言詩和談話錄里,我們常常讀到他對“理智”的重視和對“適度”原則的主張。這兩樣也是歌德保持健康、長享盛名的秘訣,正所謂“知足知止,知足不辱,知足不殆”。譬如,他認為雨果是“過度多產(chǎn)”:“他那樣大膽,在一年之內(nèi)居然寫出兩部悲劇和一部小說,這怎么能不愈寫愈壞,糟蹋了他那很好的才能呢!”再譬如論及“自由”,歌德認為一個人只要有足夠的自由來過健康的生活,從事本行的工作就夠了。他甚至認為對自由理想的過度追求害了席勒,導(dǎo)致席勒身心耗竭,斷送了性命。我們可以想象歌德說此話的時候心里該有多么遺憾。席勒應(yīng)該是歌德一生中唯一智力上“勢均力敵”的朋友,生得比他晚,卻死得比他早。十年親密相處,如琢如磨,如切如磋;如今故人音沉響絕,歌德難免有種“拔劍四顧心茫然”的孤獨。即使后來歌德又有了策爾特這樣的密友,也難以填補他失去席勒的空白。在席勒去世20年后,歌德有一個驚駭之舉:據(jù)說他悄悄把席勒的頭蓋骨帶回,放在自己的書房里,朝夕相對,長達一年。
歌德年輕時恃才傲物、一騎絕塵,隨著年歲增長,歲月安穩(wěn),他性格中市民性的一面日益凸顯。他越來越討厭偏激的觀點,暴力的行為,連帶著不認同劍走偏鋒、憤世嫉俗之人,比如拜倫,比如貝多芬。歌德驚嘆拜倫的非凡才能,認為在創(chuàng)造才能方面,世人無一能與拜倫爭鋒,“我沒有見過任何人比拜倫具有更大的真正的詩才?!钡撬麑Π輦惖男愿駞s不以為然。歌德痛惜拜倫的早隕。他認為拜倫跑到希臘參加那里的解放戰(zhàn)爭,是“對世界的誤解”。
歌德像是一顆星辰,圍轉(zhuǎn)著自己的重擔(dān),最大的任務(wù)就是“完成自己”。為此,他樹立了一套自己的處世原則,如薩弗蘭斯基所言:“一個精神和靈魂免疫系統(tǒng)”。他只去接受他所能應(yīng)付的世界,而對于他無法理解和無法接納的一切,就排除在自己的生命圓圈之外。
歌德追求的是“平衡”和“建設(shè)”。對于世界的好與壞,歌德主張不必為壞事傷心,而只去永遠做好事?!耙驗殛P(guān)鍵不在于破壞而在于建設(shè),建設(shè)才使人類享受純真的幸福?!?/p>
4 格物致知
“仔細觀察自然是藝術(shù)的基礎(chǔ)”
“你若要為全體而歡喜,就必須在最小處見到全體。”對歌德而言,坐在一棵樹下乘涼,而不知道這棵樹叫什么名字,不去了解它需要什么樣的生長環(huán)境;贊美藍天白云,卻不尋思天空的藍色緣何而來,云朵的形成是什么原理,這都是不應(yīng)該的。鳥獸蟲魚,皆有命名,天地萬物,皆有其理。既要知其然,又要知其所以然。大自然是細節(jié)構(gòu)成的王國,所以歌德主張:“仔細觀察自然是藝術(shù)的基礎(chǔ)”。歌德一向貶低那些沉溺于主觀情緒而忽略現(xiàn)實細節(jié)的詩人。
歌德的文藝觀念既受古希臘傳統(tǒng)的滋養(yǎng),又得到現(xiàn)實主義的支撐,他的藝術(shù)探尋之路就是一條主體和客體的區(qū)分之路。
因此,歌德是這樣一個兼具詩性和科學(xué)性的自然之子。他既能寫出《荒原小玫瑰》這樣清新傷感的少年愛情,《浪游者夜歌》這般返璞歸真的生命感悟,也能寫出研究植物起源與變形的著作《植物變形學(xué)》,他還著有《實驗論》和《色彩學(xué)》,甚至還有一項重要發(fā)現(xiàn),即證明了人與其他哺乳動物一樣有顎間骨。歌德對知識這種廣采博納的態(tài)度和孜孜以求的鉆勁,也使他能勝任各種工作。在魏瑪輔佐大公的生涯里,歌德先后擔(dān)任的職位列出來有一大串:樞密顧問、礦物官、國防部長、財政部長、建設(shè)部長、劇院監(jiān)督。工作的繁瑣沉重,自然奪去了歌德大量文學(xué)創(chuàng)作的時間,但也賜予了歌德一筆財富:務(wù)實謹慎,不虛妄,不浮泛。“你若要邁入無限,就只在有限中走向各方面?!?/p>
5 遺忘之術(shù)
“不管作為園丁或者農(nóng)夫,作為獵人或者礦工,這種認識都會讓我們擺脫自身?!?/strong>
如果說,不與對手糾纏是歌德的處世之道,那么“遺忘之術(shù)”是他保全自身的生命策略。在安適的表象下,歌德其實經(jīng)歷過多次危機,不止一次差點精神崩潰。幸運的是,他天性中的“遺忘之術(shù)”,一種“斷念”的本領(lǐng),能幫助他化險為夷,重整旗鼓。有時,他借助大自然的力量來遺忘,有時,他將注意力轉(zhuǎn)移到科學(xué)研究工作,或則不失時機的“逃遁”,比如逃去意大利隱居兩年,休養(yǎng)生息,韜光養(yǎng)晦;他甚至借昏睡或大病一場,拋棄過去,割斷關(guān)系。
但誰要是
心已被不幸扼住,
他想掙扎著
反抗鐵索的羈絆,
就會徒勞無功。
只有那銳利的剪刀
最終能將他斬斷。
(衛(wèi)茂平 譯)
第一次重大打擊發(fā)生在歌德唯一的妹妹科爾內(nèi)莉亞亡故之際。兄妹倆感情深厚,科爾內(nèi)莉亞把年長一歲的哥哥看作是理想男子的標準,他們習(xí)慣分享彼此的思想和情感。妹妹的婚姻阻隔了彼此,婚后的科爾內(nèi)莉亞竟失去了生活的興味,漸漸枯萎下去。妹妹的死訊傳來之際,也恰恰是歌德在魏瑪春風(fēng)得意之時。歌德形容妹妹的離世“仿佛將他維持在地球上的強大根系掘出”,他第一次經(jīng)受了生命悲苦的考驗。他在風(fēng)雪交加的天氣里策馬獨行,隱姓埋名,前往哈爾茨山,去尋找那把“銳利的剪刀”,把自己的悲傷斬斷?!爸挥薪柚匀唬拍軓囊环N痛苦的,自我折磨和陰郁的精神狀態(tài)中獲得拯救和解放。不管作為園丁或者農(nóng)夫,作為獵人或者礦工,這種認識都會讓我們擺脫自身?!彼诠柎纳桨菰L了礦洞,讓人手持火把帶著他匍匐穿行于黑暗的礦道;之后他又不顧危險,冒著冰雪登上布羅肯峰,去接受自然神秘之力的命運啟示。登頂后,歌德寫下這樣的詩句:
神秘而又坦蕩,
你帶著未經(jīng)探索的胸懷
立于驚愕的世界之上。
從云端俯瞰
它的遼闊和輝煌。
你以自己身邊兄弟的血脈
將它澆灌。
(衛(wèi)茂平 譯)
冬日哈爾茨山之行給了歌德獨特的寧靜,使他暫時疏離人群,隔絕悲傷。對大自然的敬畏幫助他自我克服,自我超越。在山中的日子,他見識了自然的光影變幻,礦石的肌理質(zhì)地,積雪的色彩魔力,歌德驚喜地發(fā)現(xiàn)自己具有成為一名地理學(xué)家、礦物學(xué)家和色彩學(xué)家的潛能。大自然為歌德提供了偉大教益,下山后的歌德已經(jīng)是一個嶄新的歌德了。歌德懷著比以往更大的決心,投身于輔佐大公的使命,一大堆科學(xué)研究和藝術(shù)創(chuàng)作的任務(wù)也在等著他?!八焐椭勒_的前進方向,這種出色的能力伴隨了他一生?!庇笤娙薟.H.奧登這樣評價歌德。
你若要建造一個美好的生活
就必須不為了過去而惆悵。
縱使你有一些東西失落,
你必須永久和新降生一樣。
(馮至 譯)
歌德活了83歲,在他那個時代,絕對是長壽之星?!叭悍逯畮p,一片沉寂”,生命的杰作已然完成,孔夫子所言“盡善矣,盡美矣”,用來形容歌德的一生,實不為過。歌德創(chuàng)造了一個時代,并在他身后投下了長長的影子。我輩中人亦可以歌德為鏡,自我修養(yǎng),自我映照,在探尋個體生命意義的道路上不斷奮進。
(作者為華東師范大學(xué)德語系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