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尋找一種新的批評方法
來源:文藝報 | 孟繁華  2019年09月09日12:05
關鍵詞:孟繁華

實事求是地說,石彥偉這本批評集的書名是我建議的。他原來有自己命名的書名,但我覺得不那么確切,也不大醒目,于是我便建議他用了這個書名。這樣的做法很容易讓人想起孟子批評的“好為人師”的“人之忌”。好在石彥偉年輕,他沒有計較地接納了。這個書名自然與石彥偉批評文集的內(nèi)容有關,他幾乎是研究回族文學的專門家;另一方面,我也是受到了美國人類學大師克利弗德·紀爾茲(格爾茲)的名著《地方知識》的影響和啟示。紀爾茲的巨著《文化的詮釋》出版以來,是學界重要的閱讀著作,《地方知識》是繼《文化的詮釋》之后的另一本重要著作。這本書不同于《文化的詮釋》?!段幕脑忈尅诽岢隽恕吧蠲枵f”,那是一種“邁向文化的解釋理論”;《地方知識》更像一本文藝評論集,收錄了包括《文類的混淆》《在翻譯中發(fā)現(xiàn)》《藝術乃一文化體系》《地方知識》等8篇短篇論文,它不僅顯示了紀爾茲的博學,同時也是一種深具文學性的寫作。

石彥偉的這本文集,大多是研究和評論回族文學的文章。既有《回族文學》的年度述評,也有“回族文學”的年度述評;既有對張承志、霍達這樣當代著名回族作家的評論,也有對像石舒清、馬金蓮、李進祥等著名的青年作家的評論;更有對不同地區(qū)回族文學的觀照和評論。有點有面,有宏觀也有具體,從中可以窺見石彥偉從事文學評論以來的大體樣貌。石彥偉是“80后”一代年輕的批評家,他有這代批評家共同的閱歷和經(jīng)驗,有這代批評家大體相似的學院經(jīng)歷和知識背景。但是,由于他關注的文學對象的差異性,使得他的文學批評與同代人比較還是有較大的辨識度和特點。我想大概可以歸納這樣幾點:

首先是石彥偉“與文明對話”中的寬闊的文學視野。他在通過一個時段回族文學的閱讀和勘探,看到了“‘后心靈史時代’的回族長篇小說處于領袖缺席狀態(tài)”的扭轉(zhuǎn),看到了回族作家作品的不斷豐富和作家隊伍的不斷壯大?!盎刈逦膶W”的邊界在不斷拓展和深入的現(xiàn)實。他不回避問題,但總體上他不是當代文學的“唱衰派”。通過對小說、散文、詩歌、報告文學、文學評論、網(wǎng)絡文學等不同文學樣式的具體分析,他看到了變化和發(fā)展,看到了新的局面和氣象。

其次,是石彥偉文學批評的格局和氣象。對一個青年批評家來說,寫具體的作家論和作品論可能更駕輕就熟,他們基本的文學批評訓練決定了這一點。但是石彥偉對當下回族文學總體性的把握和了解,使他敢于、也有能力寫出“大文章”。他的“年度評述”是一種類型,他寫出了多篇像《回族文學的“抗戰(zhàn)動作”》這樣的文章,不僅需要文學史知識,同時更要具備從學術意義上討論這一現(xiàn)象的能力。這是一篇重新“發(fā)現(xiàn)邊緣”的文章,如果沒有良好的學術訓練,寫出這樣的文章是不可能的。他在“時間與空間”不同的維度上努力馳騁,看到了回族文學在不同歷史和地域中的絢麗綻放。

第三,是石彥偉對藝術問題的精確分析,對文本細讀的耐心和誠懇。他寫了大量的作家作品評論。這類文章是批評家的基本功,要求批評家有良好的藝術感覺和理論修養(yǎng)。石彥偉在評論張承志、霍達等著名作家時,體現(xiàn)了正義的文學價值觀和良好的文本分析素養(yǎng);而對那些我還不熟悉作家作品的分析,同樣是一種“發(fā)現(xiàn)邊緣”的工作。這個工作可能是更艱難的——短時段的觀察,最能考察一個批評家的眼光和功力。

綜合石彥偉的文學評論,我認為他是通過文學批評的方式在書寫回族的“民族志”,是在尋找一種新的文學批評方法——通過“地方性知識”,在尋找知識形成的具體情境和條件。因此也就形成了他關注“地方知識和邊緣經(jīng)驗”的合理性。我祝愿年輕的石彥偉的文學評論越寫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