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丘吉爾的至暗時刻
來源:北京日報 | 谷立立  2019年09月10日08:00
關鍵詞:丘吉爾

《至暗時刻》 [新西蘭]安東尼·麥卡滕 著 上海譯文出版社

縱觀好萊塢,大約很難找到比安東尼·麥卡滕更青睞傳記寫作的人了。他身兼劇作家、傳記作家、電影制作人三種身份,不僅擅長以鏡頭語言展現角色的一生,更精于用文字刻畫傳主內心的起伏?!吨涟禃r刻》就是這樣一本書。它與同名電影相互呼應,以二戰(zhàn)時英國首相溫斯頓·丘吉爾的傳奇人生為藍本,再現了這位政治家的至暗時刻。我們實在不必糾結,究竟是先有了電影,還是先有了書。因為鏡頭與文字的相互結合,才是打開一段人生的最好方式。

同樣,大概也找不到比丘吉爾更難以描述的政治家了。今天我們談起他,常常先入為主地想到“英勇”“偉大”一類字眼。但在麥卡滕看來,丘吉爾從來不是高大全的象征。如果說他的人生是“血肉豐滿”的,那么這種“血肉豐滿”也不過是“眾人臆想之物”。事實上,在正式確立政治地位之前,丘吉爾就是一個矛盾的集合體:他有遠大的政治抱負,卻往往過于理想,以致屢屢鑄成大錯,成了當時英國政壇的一大笑柄。那么,這樣一個左右不靠的“戰(zhàn)爭販子”,又是如何在緊要時刻力挽狂瀾、拯救大英帝國的呢?

讓我們回到1940年5月7日。彼時,希特勒發(fā)動閃電戰(zhàn),入侵捷克斯洛伐克、波蘭、丹麥、挪威,進而揚言要征服整個歐洲。與歐洲大陸一海之隔的英國在首相張伯倫的帶領下,奉行綏靖政策,對侵略不加抵抗,姑息縱容。然而,“綏靖”并不能拯救英國,反倒會讓它迅速地“墜入險境”。因此,在遭遇政界、媒體的輪番攻訐后,張伯倫不得不引咎辭職,提名丘吉爾為其繼任者。在反復研究史料之后,麥卡滕從丘吉爾身上找到了莎翁的氣質,而丘吉爾政治生涯的崛起,恰恰是在這樣一種“生存還是毀滅”的“至暗時刻”:伴隨他登上首相寶座的是,英國國內政黨之間無休止的內斗,和內閣上下的不信任。

顯然,等待這位65歲新首相的首要問題,不是如何應對愈演愈烈的戰(zhàn)爭,而是“如何平衡新聯合政府中兩派關系,力求皆大歡喜”。一方面,以張伯倫、哈利法克斯為首的議和派不斷向戰(zhàn)時內閣施壓,要求通過墨索里尼向希特勒媾和;另一方面,法國即將投降,英國遠征軍終將失去唯一的盟友,被迫在歐洲大陸孤軍奮戰(zhàn)。當然,丘吉爾并不愿意迎合各方,求取“皆大歡喜”的虛假和平。對他而言,真正的解決之道除了戰(zhàn)斗,還是戰(zhàn)斗。很快,在內憂外患的相互夾擊下,他迎來了政治生涯中“鮮有的躊躇”。這是英國的至暗時刻,也是他的至暗時刻。但“至暗”并不代表徹底的陰暗,就像黎明前的天空,在滿眼的晦暗中仍會隱隱透出一絲光亮。

在喬·賴特執(zhí)導、麥卡滕編劇的同名影片里,有一幕場景可謂“神來之筆”:在被張伯倫、哈利法克斯的求和主張弄得焦頭爛額,進而默許戰(zhàn)時內閣起草向墨索里尼示好的外交文書后,英王喬治六世深夜造訪丘吉爾的寓所,提醒他傾聽民意,“讓他們引導你,但一定要將真相和盤托出”。于是有了這樣的情節(jié):丘吉爾獨自搭乘地鐵,與普通市民聊天,最終堅定了“絕不放棄”的信念。只是,書中并沒有類似情節(jié)。不知道這究竟是麥卡滕的演繹,還是歷史上確有其事,反正它與丘吉爾的演講不謀而合。顯然,就算他如何不計后果、誓與法西斯一戰(zhàn)到底,他的心中仍然裝有千千萬萬英國人。畢竟,英軍一旦被擊潰,整個國家將徹底陷入至暗,淪為納粹的奴隸。

麥卡滕說,“和平年代,丘吉爾絕無用武之地。他的稟賦是危急之秋及如何化險為夷時、需要勇氣及如何激發(fā)勇氣時、面臨風險及如何藐視風險時亟須的稟賦。”當然,麥卡滕的寫法并不討巧。因為傳記寫作往往不是為傳主臉上貼金,而是親手剝去金箔,還原真實的人性。而《至暗時刻》所呈現的恰恰是一個接近歷史原貌的丘吉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