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在1300米礦井下為礦工寫生 畫家廖勤為光明使者“塑像”
來源: 北京日報  | 王廣燕  2019年09月12日09:15

頭戴礦燈,身穿大棉衣,從頭到腳黑乎乎——廖勤在礦井之下拍攝的照片,讓人無從看出他的身份究竟是礦工還是藝術家。他還曾深入南疆戈壁、漠北草原、黔南山林表現(xiàn)民族同親,遠涉印度、埃及考察古老文明。

9月9日,中央美術學院博士教學觀摩系列展——廖勤“不惑之際,一畫一會”在中央美術學院開展,展示了這位80后青年藝術家在寫意人物畫道路上留下的一串串腳印。展覽展出的是廖勤2010年留校任教之余,攻讀博士學位期間,用寒暑假時間考察中西文明創(chuàng)作的作品,共有5個系列、53幅水墨創(chuàng)作。

從2010年至2013年,廖勤多次下到1300多米深的煤礦井底,為礦工們現(xiàn)場造像。作為南方人的他,最初是因為在北京學習工作接觸到暖氣,開始思考暖氣從何而來,進而關注河北的煤廠、山西的礦井,以及里面工作的人。

一開始他到井下寫生,為擔任模特的每一個礦工準備了答謝酬金,但他們都拒絕了。后來,廖勤發(fā)現(xiàn)大家在礦井下吃的都是涼飯涼菜,就把錢換成了保溫桶,礦工兄弟們終于欣然接受了,“這對我來說是表達了一種心情,希望社會各界人士能夠更多地關心他們,關注他們。”

下井寫生困難重重,廖勤要和礦工兄弟們一樣背上沉重的求生設備,“有礦帽、礦燈、氧氣瓶等,而且因為礦井底下的溫度跟地面存在著巨大差異,身上的棉服也非常厚?!痹卩须s的環(huán)境中,廖勤在礦燈的照明下寫生,礦井里還有危險的瓦斯氣體。但廖勤說,這些對他來說并不是困難,“我最大的愿望就是直面礦工的眼睛和面孔?!?/p>

礦工們因為在煤堆里工作,從頭到腳都是黑乎乎的。廖勤跟他們在一塊,從頭到腳也變得黑乎乎的。但廖勤卻為作品取名為《光明使者》,因為“他們把地殼下的能源帶上來,讓我們在大城市里有了溫暖的居所。他們是為我們帶來光明的人?!?/p>

2017年,廖勤被學校派往新疆藝術學院,進行為期五天的寫生活動?;顒咏Y束后,廖勤一人一車開進了廣袤的南疆?!?7天,我開了5000多公里,將南疆的風土人情收入到畫稿之中?!彼盟憩F(xiàn)民族團結、相親相愛的圖景。

在沙漠和戈壁之中,沒有任何后援力量,廖勤經(jīng)受了惡劣自然條件的考驗。在沙漠里行駛時,下午四點左右溫度最高,這時候廖勤就會停下來,在樹蔭底下讓車熄火降溫,以防爆胎。路過南疆的村莊,廖勤走進“大巴扎”(當?shù)氐募校?,村民們很熱情地邀請他到攤位上嘗一嘗自家的食物,還有村民要殺羊款待這位外來寫生的畫家,這讓他十分感動,“大家就像一個大家庭。”廖勤還在印度、埃及等文明古國寫生,“我想用中國的水墨藝術語言,表現(xiàn)‘一帶一路’上不同國家和民族的風情和文化。”

在此次展出的作品中,還有一件值得關注的《老者如鶴》,老者,不知其名,在中央美術學院做了40年模特。廖勤在2007年冬天畫他,他叨咕自己歲數(shù)大了,大伙不愿讓他再來工作。后來,人們沒再見到他,這是他在美院做模特最后一瞬的留念。有人說他摔了,有人說他走了,如今只留下畫中的身影。

廖勤認為藝術家對蕓蕓眾生的關切情感十分重要,不管是在自己的創(chuàng)作還是在教學中,廖勤都在踐行這一信條:“藝術家在當代創(chuàng)作中的取向,就是要以人民為中心。離開了人民,不管任何藝術形式的創(chuàng)作都將是空洞、乏力和無味的?!闭褂[將持續(xù)至9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