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尋找華語文學的高地 ——寫在《海外華語小說年展2019》出版的時候
來源:《北京日報》 | 陳瑞林  2019年09月19日09:04
關鍵詞:華語小說

2019年的初夏,似乎比往年都熱得早,電視里說歐洲的熱浪都破了幾十年的記錄。背后是冷颼颼的空調風,我打開網頁,想看看國內新書銷售的小說類排行榜,結果是嚇了一大跳,原來在前100名當中,80%都是國外的引進版!可見如今的國內讀者對當代中國的作家作品有多么的冷漠和厭倦。

其實,在中國文學進入21世紀的時候,學界已經感到了巨大的驚慌:到底應該如何評價一個泱泱大國的當代文學?如今的世界不可能再閉關鎖國,中國的當代文學,就這樣赤裸裸地暴露在全球人的眼皮底下。想要世界承認,又害怕人家看到短處,中國的文壇正在陷入極其尷尬的境地。

然而,歷史悠久的華語文學不會自我消減,反而會以另外的方式恣意生長。人們欣喜地看到:海外的華語作家正在世界各地播種開花,無論在歷史現(xiàn)實的挖掘,還是在人性深處的探索,他們的努力,對當代華語文壇的提升都具有著突破性的意義。

毫無疑問,當中國人在物質上越來越豐富的時候,靈魂的饑餓就會越來越顯現(xiàn)出來,文學應該是人們渴望的對象,因為每個人都渴望在文字里尋找生命存在的意義,當然,這必須是真正的文學。就是在這樣的苦苦尋找中,我們看見了華東師大出版社今年五月推出的《海外華語小說年展2019》。

這顯然是一部奇異的書。首先的“奇異”是它的編選者并不是來自學術界,而是以一位小說家的眼光掃描同行。該書的策展人是跨界作家夏商,夏先生原名夏文煜,1969年出生于上海,九十年代初就開始發(fā)表小說,被譽為是中國后先鋒小說的代表作家。見過夏商的人多認為他是中國文壇的異類,狂狷倔傲且不妥協(xié),讓人很懷疑孕育他的母土是不是中國。當年的評論界認為他的作品“不屬于20世紀90年代而屬于未來”,直至今日他的小說都被出版界所歡迎,但他卻一直堅守在體制之外。說他是一個跨界作家,一是指他在發(fā)表小說的時候同時經商,二是指他近年來游走在海內海外,他不僅與海外作家廣泛接觸和交流,也將他獨特的文學觀和世界觀傳播開去。

此書的另一個“奇異”,是書中的內容與我們通??吹降倪x本有很大不同。因為是來自小說家的眼光,書中所選的作家當然都是目前活躍在海外相當有個性也是相當優(yōu)秀的作家。但編選者的更大膽則是收獲的這些作品不僅是發(fā)表在海內,也有相當?shù)牟糠质前l(fā)表在海外的著名報刊,所以讀者會有極其新鮮的感受,正像策展人所期望的,是為了“呈現(xiàn)海外華語小說家的繽紛和獨特”。

作為2018-2019年度的華語小說大展,想要閱讀的沖擊力自然是書中所展現(xiàn)的“豪華”陣容,可以說是海外實力派作家的一個濃縮亮相。其中包括了臺灣背景的代表性經典作家,東南亞本土的著名華文作家,還有大陸背景的海外優(yōu)秀新移民作家等,涵蓋的作家之廣甚至很有些幾代同堂的氣勢。

迫不及待地追讀,令人愛不釋手。白先勇,被譽為是“當代漢語文壇的曠世奇才”,他的眼睛總是那樣清澈,又是那樣蒼涼。他寫出的故事,有歷史的絕望,也有人性的溫暖。張翎,總是那樣冷靜,總是從容不迫地撥絲抽繭,在碎心裂肺的“痛感”里心平氣和地給我們看歷史深處的驚心動魄。陳河,總是大開大合,縱越時空,在那些鮮為人知的故事里為我們揭開塵封歷史的隱秘角落。陳謙,一把鋒利的手術刀,直抵人物的心臟,她筆下塑造的女性,讀者能看見密密麻麻交錯的血管,在清晰地跳動。范遷,人們說他是文字的烹調師,淮揚的雅味中再加入麻辣,他的文字里有揮之不去的荷爾蒙氣息,但終究還是寂寞與蒼涼。夏商,下筆又狠又溫柔,狠是不留情面,溫柔是筆觸的細膩多情。他的作品,有人說“是一種生猛的肌肉感很強的男性化的文字”,但他的創(chuàng)作似乎超越了時代,他寫的故事,大多是一種詭秘的寓言。陳永和,這位旅日多年的女作家善良淡泊低調,但她的小說卻陽剛氣十足,猶如突聳的冰山,大量的巖礦淹在水下面,淹在歲月滿溢的身心中。張惠雯,寫作的奇妙是充滿了異質的“心理現(xiàn)實主義”,她特別善于寫人物在特殊情境下的心理反應,同時充滿了“人性詩意”的獨特發(fā)現(xiàn)。王芫,其小說之所以迷人,是因為她的風格圓潤成熟,更有一些樸素的硬度,她寫的故事力道準確,幾乎讓人懷疑人生。二湘,以膽大凌厲著稱,她寫的故事很前衛(wèi),很奇絕,可謂刀刀見血,只要遇見她的小說,就會記住她的名字。凌嵐,很會講故事的作家,尤其是異域風情的故事,苦澀的漂泊,生命的無奈,漂泊的日子似乎就只能這樣走下去。柳營,小說總是很溫和很陰郁,她寫的故事很具象,讓讀者從很窄的門進去,不僅讓人悲傷,還讓人焦慮,但卻是人最真實的存在方式,也是不得不存在的方式。黎紫書,被譽為“馬華作家的得獎專業(yè)戶”,馳騁華語文壇多年,被王德威先生概括為“溫柔與暴烈”的作家,溫柔來自深情,暴烈來自歷史的創(chuàng)傷。她的作品比較冷,文字里彌漫著一種災難感,讓人無處可逃。黃錦樹,近年來風靡在亞洲文壇的作家,無論馬來西亞還是臺灣島,再到中國大陸,他的心靈自由又自信,文字奇幻又真誠,唯美主義加上詭秘感,總是讓人回味無窮。李鳳群,她最喜歡的一句話是“人間的悲喜劇,靜靜地上演,輕輕地搖擺,默默地反轉?!彼男≌f離塵世很近,靜靜地提煉著歲月里默默發(fā)生的好與壞。李一楠,敏感又細膩,喜歡寫復雜的人物,淡淡的故事里總有些不尋常的人物,那些說不清道不白的痛苦,就埋藏在剪不斷理還亂的情緒里。

欣賞海外作家的作品,深切地感受到海外作家與海內作家一個鮮明的區(qū)別就是心靈放任自由的程度不同。他們的寫作顯然與謀生無關,這種不需為稻粱謀的“非專業(yè)”寫作環(huán)境和寫作激情,使得他們有可能創(chuàng)作出更接近文學本質的作品。在“生命移植”的表達空間里,無論是時空翻轉還是命運的斑斑屐痕,是情感魔方還是悠悠的思辨之樹,各自表達的“母題”不同,但各路作家都有意識地堅守了自己獨立人格的美學追求,都是在新的時空體系中對于人的“個體生存方式”的深入探求,呈現(xiàn)的都是自己金子般的文學之心。

華語小說的年展,雖然還不盡全面,但卻是一個可以堅持的好方向。它顯然在告訴讀者,華語文學的未來,并不令人悲傷。

(注:此文刪節(jié)版首發(fā)《北京日報》副刊)

作者簡介

陳瑞琳,1962年生于中國西安,1977年考入西北大學中文系,出國前任教于陜西師范大學中文系。1992年赴美,致力于散文創(chuàng)作及文學評論,曾擔任國際新移民華文作家筆會會長,現(xiàn)任北美中文作家協(xié)會副會長,并兼任國內多所大學特聘教授。出版有散文集《走天涯—我在美國的日子》《“蜜月”巴黎—走在地球經緯線上》《家住墨西哥灣》《他鄉(xiāng)望月》《去意大利》等,曾編著北美新移民作家首部小說專輯《一代飛鴻》《當代海外作家精品選讀》及《橫看成嶺側成峰—北美新移民文學散論》《海外星星數(shù)不清—陳瑞琳海外文學評論集》等。作品多次榮獲北美、中國大陸、臺灣、香港華文創(chuàng)作征文大獎,在文學評論方面,以其獨特視角關注近30年來海外新移民文學的創(chuàng)作動態(tài),被譽為新移民文學研究的開拓者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