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不只是一部甲殼蟲的全球史 ——《甲殼蟲的全球史》譯評
來源:文匯報 | 喬愛玲  2019年09月23日07:30
關鍵詞:甲殼蟲

《甲殼蟲的全球史》[德]伯恩哈德·里格爾著 喬愛玲柯明譯東方出版中心出版

作為《甲殼蟲的全球史》譯者,我在幾個方面感觸頗深,其一是書的內容豐富扎實,其二是作者的嚴謹性,其三是選書決策者的眼光和品位。說到內容,起初我猜想,這應該就是一本寫一款小汽車興衰過程的書而已,將其稱為“全球史”,并且還獲得了哈格利商業(yè)史獎,未免有點夸張之嫌。然而,隨著翻譯的深入進展,我的看法發(fā)生了巨大的轉變,從當初的輕慢轉而變成對作者的肅然起敬,我深深地感受到這部小汽車的歷史之書的厚重、豐盈、客觀、詳實。

《甲殼蟲的全球史》顯然是以甲殼蟲汽車的歷史為主線,其創(chuàng)意起因、研制投產過程、繁盛時期的生產銷售兩旺態(tài)勢,到衰而不退、退而不出的結局,令人觀之嘆服、回味無窮。此書之所以會產生這種效果,想必是因為作者不是站在地平面上來講述這款甲殼蟲汽車的故事,而是站在一個歷史的綜合的高起點上來縱覽甲殼蟲在全球范圍內的歷史變遷的緣故——講的是甲殼蟲汽車的全球史,但又不僅僅限于這款汽車的發(fā)展史。書中所涉及的那段與甲殼蟲汽車興衰過程密切關聯(lián)的、歷史上又繞不過去的國際形勢的發(fā)展與變遷,以及由此直接或間接引發(fā)的軍事、政治、社會文化的變遷,都會令人不由地產生一種置身于彼時彼刻的歷史河流之中,全方位地體驗這段歷史所發(fā)出的沖擊力的感覺。從而明白了為什么這款小汽車會由“初生的”簡陋發(fā)展為羽翼豐滿的寵兒,再到被許多國家競相將其視作寶貝,以及以各種理由和借口當作自己國家的圖標緣由的同時,收獲了一份對近代歷史的了解。

“史”之書的可貴之處在于其客觀性和真實性,《甲殼蟲的全球史》的可貴之處之一就是如實地反映了這段歷史的背景。文中沒有主觀臆斷,沒有閃爍其詞,沒有為了某種目的而刻意對甲殼蟲汽車歷史進行美化或丑化的痕跡,更沒有政治上的刻意為之,抑或是摻雜某些意識形態(tài)傾向和政治意圖,因此,讀起來可信度極高。

除了以上的特點外,此書令人印象深刻的還有其他幾條次主線,如國際局勢和商業(yè)背景次主線。該次主線從“一戰(zhàn)”開始講起,談到第三帝國時期的德國狀況,繼而又一步一步地進入了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論述“二戰(zhàn)”后國際經濟格局的變化,以及作為戰(zhàn)敗國的德國是如何利用現(xiàn)有的條件在困境的縫隙中求生存,以質量創(chuàng)口碑,洗掉戰(zhàn)敗國的丑陋印記,并低姿態(tài)地把德國這只“駱駝的腦袋”伸進國際市場這個大“帳篷”里,進而神不知鬼不覺地蠶食掉了小型汽車市場的大部分份額,尤其是在美國和墨西哥市場,最終一躍成為諸多小型汽車中的主流產品,將美國福特產的風靡一時的T型小汽車遠遠地甩在了身后。這一過程的陳述脈絡十分清晰,顯示出作者極強的歷史研究和敘述功底。

作者在書中埋下的另一條不容小覷且貫穿始終的次主線,便是甲殼蟲汽車文化意義的變遷。由書中得知,甲殼蟲汽車最初吸引眼球的不是現(xiàn)代女性所欣賞的其外觀設計上的獨特性和由此而展示出來的張揚個性,而是汽車的實用性,如汽車的價格、實用價值、性價比等,在車主心目中它就是一個要求不高、能載人又能變形使用的“金剛”。可見,那時的甲殼蟲汽車文化突出的是一個簡單的“實惠”。后來,由于這款汽車的制造特點,使得車主有了展示自己個性特點的機會,于是,甲殼蟲汽車便有了一車千面性,路上跑的都是甲殼蟲汽車,但又不都是甲殼蟲汽車,究竟是什么,完全因車主而各異。車主們愛上了隨意裝飾自己的愛車并樂在其中,生活中也因此而多出了許多前所未有的創(chuàng)新和裝飾汽車的樂趣。于是,“甲殼蟲”由“實惠”變成了生活中的樂趣。再后來,這款“人人都買得起”且具有多用途的小汽車,逐漸進入了中產階級家庭。這只小小的“甲殼蟲”便成了用于休閑娛樂的“小可愛”和校園游戲比賽的道具,創(chuàng)造了情人幽會或個人靜心的私密空間,成為懷舊的精神寄托。最后,“甲殼蟲”變成了現(xiàn)如今體現(xiàn)時尚追求、張揚個性的一種載體,并因此受到了人們尤其是女性的大力追捧和青睞。此時的“甲殼蟲”再次破繭,升華成精神上的一種追求。

文中這些敘事主線既相對獨立,同時又相互交織滲透,充滿著濃濃的史實——豐滿的事實自然而然地產生了一種撲面而來的歷史厚重感,讓人產生一種不讀完此書誓不罷休的感覺。特別是當文中所陳述的內容都是建立在充足的事實基礎上、經過嚴謹?shù)倪壿嬔莼c陳述而來的時候,這種感覺就變得越發(fā)強烈了。

此書還有一處不容忽視的,就是作者嚴謹?shù)膽B(tài)度。這一點,在作者的書中和書后的注釋上都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全書共349頁,而注釋就占了54頁(共447條)。凡是書中提到的東西,無論是某種說法、某個例子、某個數(shù)據(jù)乃至某件事,不僅詳實而且都有案可稽。換句話說,通篇內容沒有一點來自主觀臆造,更沒有拼湊或造假的痕跡,即使是得出什么結論,這個結論也一定是建立在以事實為依據(jù)、以邏輯分析為主導的基礎上的,是水到渠成的,令人信服,也突顯了此書在“史”的層面上的可信度和價值。

另外,從“致謝”部分也可以看出,為了寫好這本書,作者曾遍訪與之相關的國家的圖書館、資料室和檔案館,查找資料,甚至還長途跋涉到當事者所在國對其進行采訪、實地考察,以及征求匿名讀者對書稿的建議等。經過如此一番過程撰寫出來的書,一定是“貨真價實”的,是實實在在的甲殼蟲的全球史的硬核。

此書作者伯恩哈德·里格爾是德國當代著名學者、倫敦大學學院榮譽教授、荷蘭萊頓大學教授,《甲殼蟲的全球史》是他的代表作,并獲得了哈格利商業(yè)史獎。我想,作者之所以鐘情于這個選題,并為之投入如此之多的精力和時間,應該是看中了這一主題的研究價值、久遠的歷史意義和廣泛的社會效應。歷史的傳承是需要有人為之付出努力的,不然,就會被歷史的洪流淹沒而斷裂,如果是那樣的話,將會是一個極大的遺憾。甲殼蟲汽車的歷史由于作者的努力而“活了下來”,這不能不說是一件幸運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