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民族團結、解放的生動畫卷 ——讀兒童長篇小說《比天空更遠》
來源:昭通創(chuàng)作第1362期 |   2019年09月28日09:22

張永權(1942~) 筆名未青、張衡若。重慶萬州人。中共黨員。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1966年畢業(yè)于四川大學中文系。歷任語文教師、宣傳干部,云南省文化局創(chuàng)作室編輯,《邊疆文藝》雜志詩歌散文組組長,《邊疆文學》副主編、主編,編審。云南省作協(xié)常務理事、副主席。著有詩集《邊寨花月夜》《綠葉的深情》《太陽雨》《天涯芳草》《望鄉(xiāng)三部曲》《張永權詩選》,散文集《高山聽霧》《南國紅豆》《春風春雨春城》《竹樓夜話》《張永權散文選》,長篇小說《桃花流水》《佤山恩仇記》,評論集《編外雜談》,長篇報告文學《神駿之歌》等。

彝族作家呂翼的兒童長篇小說《比天空更遠》(浙江少年兒童出版社2019年9月版),是作家和出版社,為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創(chuàng)作出版的獻禮作品,也是送給孩子們的特別節(jié)日禮物,是今天少年兒童不忘初心、愛國、愛黨、愛社會主義,増進民族團結,為建設繁榮富強的偉大袓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做貢獻的形象化的生動教材。

這部兒童長篇小說以新中國成立初期,在大西南金沙江畔彝族地區(qū)發(fā)生的時代變革為背景,以一名彝族孩子覺格的特別視覺和成長經歷為情節(jié)發(fā)展的主線,交織展開彝族奴隸社會末期,奴隸主與娃子、黑彝與白彝、各個部落家支、共產黨與國民黨反動派、人民解放軍與國民黨反動軍隊之間錯綜復雜的矛盾,真實而生動地展開了一幅彝族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在人民解放軍進軍彝區(qū)的凱歌聲中,真正實現了民族解放和民族平等、走向幸福道路的宏偉畫卷,熱情謳歌了黨的民族政策的英明正確,譜寫了一曲彝、漢民族團結的感人頌歌,給今天生活在幸福中的孩子們,呈現了一個完全陌生而又不應忘卻的神奇世界。這個世界可讓他們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是多么的不易。回望昨天,珍惜今天,走向比天空更遠的未來。這樣的作品無疑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時代意義。

作為兒童長篇小說的《比天空更遠》,具有很強的兒童閱讀和接受的吸引力。小說把一個在奴隸社會向解放初期夷山苦蕎地寨子變遷中少年覺格的目光,去看各種人物產生的心理變化和成長經歷,躍然紙上,不僅具有濃郁的彝族地區(qū)的兒童特點,而且故事情節(jié)充滿懸念和傳奇色彩。覺格視覺中,那個掩蓋在叢林中的巖洞,巖洞中的一支槍與另一個可伸出頭望更遠天地的巖洞口,不斷引發(fā)著一個夷人孩子的各種想象,充滿了向往山外世界而飛出去,飛得更高、飛得更遠的兒童想象,這是一個被禁錮在大山深處夷人孩子的天真想象,也是向往更美好天地的浪漫想象。具有鮮明的兒童心理特點,很容易引發(fā)兒童讀者的共鳴。

在覺格視覺中,這個神奇的巖洞,進而發(fā)生了一個又一個充滿懸念、引人入勝,具有兒童特點,讓今天的孩子們好奇的故事。一支槍的故事,父親在這個巖洞失蹤的故事,在重重的迷霧和懸念中,就引出了紅軍長征過夷區(qū),劉伯承將軍和彝族果基頭人小葉丹歃血結盟的歷史故事。彝漢同心,劉?承贈旗送槍,長征播下革命火種,彝族人民幫助紅軍順利通過了夷區(qū)。在這個故事中,覺格的爺爺倘惹,果基家支的神槍手,頭人小葉丹的助手,為保護劉伯承贈送的中國工農紅軍彝族果基支隊的那面紅旗,和國民黨反動派軍隊司令羊仁安斗智斗勇,英勇犧牲。進而引發(fā)出父親曲木、母親烏佳和從金沙江對岸搶來的漢人、淪為奴隸娃子鐘皓之間的生死情誼的故事,把彝、漢民族之間用鮮血凝結成的兄弟情、民族爰,抒寫得直逼讀者的靈魂。鐘皓被迫成為奴隸娃子后,就一直受到曲木夫婦的關照,按當地習俗,還成了覺格的“保爺”。當鐘皓因給奴隸主放牛,一頭花母牛糟蹋了蘇嘠頭人的罌粟苗,闖下大禍。就在被奴隸主處死的關鍵時刻,是他的父親曲木挺身而出,救護鐘誥。在鐘皓曲木雙雙面臨處死的生死關頭,又在見過世面、思想開放的管家沙尓的幫助下,從這個神奇的巖洞逃走,最終參加了人民解放軍。他們在戰(zhàn)斗中成長,曲木當了營長,鐘皓成為參謀,并肩戰(zhàn)斗在解放的戰(zhàn)場上,曲木為救鐘皓還失去了左臂,把熱血融入民族團結頌歌的旋律中,感人肺腑?!侗忍炜崭h》講了一個讓孩子們感動的傳奇故事,其中大故事中又穿插若干小故事,曲折起伏,懸念不斷,迷霧重重,如夷山各個家支打冤家的故事,反動軍隊鄧白嘴吃鷹肉的故事,吃豬拱菌中毒的故事、蘇嘎頭人妻子在解放軍里受到教育后,下地干活、自己放羊的故事等等,或莊嚴、或幽默、或讓人深思,或給人感動,具有很強的藝術想染力,無論小讀者和大讀者,讀了都難放下。

被覺格稱為“天宮”的巖洞,成為《比天空更遠》的一個典型環(huán)境。典型環(huán)境中的典型故事,真實而生動。典型環(huán)境中的典型人物,個性突出而鮮明。這個巖洞的故事,無不神奇,和巖洞生死相關的人物,無不牽動著讀者的心。可以說小說中的主要人物:如爺爺倘惹,父親曲木,母親烏佳、保爺鐘皓、管家沙爾、頭人的女兒史薇,在這個巖洞里,都有他們的故事。覺格的成長更是和它息息相關。母親對他如何做人的教育,從這里開始,鐘皓回山寨偵察受傷在這里躲藏,教他識字寫字,講革命的道理,巖洞成了他人生的一個課堂,他的成長也在這里得到印證。他從國民黨反動軍隊連長鄧白嘴槍下救下的那只小鷹,療傷、喂食、心靈的對話以及在鐘皓幫助下,把鷹訓練成朋友,幫助他們和鄧白嘴斗爭,關鍵時刻,送信給對岸的曲木,到最后放它回歸大自然,人之情,鷹之性,人鷹情深,都和這個巖洞環(huán)境相關,把一個彝族少年的善良、勇敢與機智的性格特點,表現得非常典型生動。作品寫到羊仁安、鄧白嘴用蘇嘎頭人作人質,妄圖聯合各部落頭人對抗解放軍,把夷山作為他們垂死掙扎的橋頭堡時,覺格和他母親去報信,就像當年曲木和鐘皓一樣,也是從這個巖洞,走向了一個嶄新的世界,和父親重逢,而且在那里走進學堂,上了人生的第一課:少年強則國家強,讓他明白了人生的大道理??嗍w地寨子解放后,他扛起爺爺留下的槍,走在父親和鐘皓的隊伍里,用他自己的雙腳,去走比天空更遠的路。一個典型環(huán)境中的少年兒童典型人物,就這樣從這個巖洞走出來了。覺格,彝語中不同尋常的鷹,真的是飛得比天空更加高遠了。

如果說小說寫的紅軍長征經過夷區(qū),是最早在這里播下了革命的火種,讓他們知道“只有共產黨、紅軍講民族平等,把我們夷人當人看”,感受到黨的民族政策的光輝。那么,作品在寫鐘晧不顧個人安危,耐心做蘇嘠頭人的工作,更是體現了黨的民族政策的英明正確。特別是蘇嘎頭人看到他的妻子女兒渡過金沙江到成都去避難,途中遭到國民黨軍隊擄掠,被解放軍救出,學到了許多新思想,完全變成了一個新人,用事實粉碎了羊仁安之流的謊言,更是讓他看到了共產黨的英明偉大,心靈深處也開始變化,歡迎和配合解放軍進夷山來消滅反動軍隊,懂得了“黃牛水牛都是牛,夷人漢人共一祖”的各民族一家親的道理,槍口不能對準自己人,過去打冤家的惡俗,再也不能重演了,實現了從高高在上的頭人向一個人人平等社會的轉變,從而豐富了這部兒童長篇小說的思想內蘊。

這部ㄦ童長篇小說在藝術上,也很有特點,采取了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相結合的手法,營造了一個非常神奇的藝術境界。由于作家是從金沙江畔的彝族中走出的作家,對本民族生活的熟悉和對彝族人心靈的了解與契合,無論是回望歷史、人物描寫、環(huán)境烘托,還是細節(jié)表現、民族風情展示、講述故事等,都真實生動,給人身臨其境,如見其人,如聞其聲的現場感。而在人物性格的塑造、心理描寫和作品境界的營造上,則充分發(fā)揮其彝族作家善于幻想及追求美好未來的樂觀主義精神,使作品充滿了浪漫主義的詩情畫意。小說的題目,就有一個讓人向往,充滿了的浪漫主義氣息的藝術空間。覺格視覺中的彝山環(huán)境及其想象天地,既有現實生活的真實感,又有孩子心靈向往美好世界的浪漫氣息。作品在細節(jié)描寫上,也不僅是注重細節(jié)的真實,而是往往升華出浪漫的詩意美來。如戴上軍帽的阿爹曲木,他頭上的天菩薩還在嗎?他揭下軍帽露出的那個頭頂上的發(fā)結,雖小,但卻象征著一個民族的精神不可丟失的文化傳統(tǒng)。而他親撫著軍帽上的五角星軍徽,這一舉動也飽含深情。五角軍徽不僅是軍魂、民族魂的象征,也是指引著曲木前進的旗幟。一個細節(jié),就這樣把生活的真實與浪漫的詩意結合了起來。作品語言風格清新自然流暢,很適合小讀者的閱讀口味。同時不時插入彝族地區(qū)的口語、諺語、民歌民謠,來增強作品的生活氣息與民族特色。如形容反動階級的陰毒兇狠,作者用“河邊洗手魚會死,經過青山樹會枯”的諺語來形容。表現奴隸娃子受不盡的苦難,一句“要知道娃子有多苦,去數數羊身上的羊毛”的口語,也很有特點,形象生動,具有很強的藝術表現力。這類似的特點語言還不少,從而增強了這部兒童長篇小說的閱讀魅力。

兒童是祖國的未來,伴隨他們的成長,一定要多為他們創(chuàng)作充滿正能量的優(yōu)秀兒童文學作品。從這個角度來看,兒童長篇小說《比天空更遠》,就是一部及時的書,一部很有意義的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