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微時代”文藝批評注入溫度與力度 ——專家研討“微時代”文藝批評
“當今世界儼然進入媒介化生存全面興盛的‘微時代’ 。全面理解和闡釋‘微時代’文藝批評的特殊重要性,成為當前文藝研究中的重要方面,也是具有強烈現(xiàn)實性和鮮明時代感的重大實踐問題。 ”近日,在首都師范大學舉行的2019年度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重大項目《 “微時代”文藝批評研究》開題論證會上,文化和旅游部科技教育司社科處二級調(diào)研員王彥如是強調(diào)“微時代”文藝批評的重要性,引發(fā)與會專家、學者對該項目課題的深入研討。
首都師范大學教授、項目課題組首席專家王德勝指出,“微時代”文藝批評總體來說有以下特征:首先,由精英獨白走向與大眾“對話” ?!拔r代”文藝批評的重要體現(xiàn),是各種“微媒體”普遍拒斥學院化、專業(yè)性的理論術語,而偏于口語化、淺表化的日常表達,且多為三言兩語的碎片化表達或直觀體悟,一方面促進了不同社會階層和群體之間的相互交流、對話,一方面也使“微時代”文藝批評面臨專業(yè)批評家主導性話語日漸失落、“審美失范”的危機。其次,“微時代”文藝批評作為一種大眾消費文化和視覺文化,有著明顯的“架空化” 、娛樂化趨勢,它有別于傳統(tǒng)形態(tài)文藝批評的理性分析、邏輯論證套路,而以碎片和零散的直觀體驗為主,具有從歷史情境中脫離的可能性,由此,“微時代”批評呈現(xiàn)出快餐化“用過即扔”“寫過即忘”的“消費文化+視覺文化”特征。最后,當前“微時代”文藝批評在傳承文化、引導趣味、涵養(yǎng)心靈方面的美育作用有所缺失。
“ ‘微時代’文藝批評有一個很重要的轉向,即它由單向的專業(yè)批評家主導轉向批評家與普通讀者、觀眾構成了共同主體。 ”中國文藝評論家協(xié)會副主席、北京大學藝術學院教授王一川指出,在“微時代” ,每個讀者、觀眾都可以是媒體,都可以成為文藝批評的主體;此外,“微時代”的文藝批評形態(tài)也復雜多樣,它可以通過論壇、微博、微信公眾號、視頻客戶端等等媒介進行,“不需要像學者一樣動輒寫幾萬字的論文,它可以用一句話來推薦一部小說,也可以用一句話來否定一部電影” 。因此,王一川認為,要對當前的文藝批評進行系統(tǒng)化研究,必須重點把握批評主體和形態(tài)的多樣性問題。
怎樣才能將有溫度、有高度、有力度的文藝批評落實到文藝創(chuàng)作與生產(chǎn)的實處?如何在“微時代”充分借鑒各類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資源來建構和開展具有中國特色、中國氣派的文藝批評?首都師范大學黨委書記鄭萼認為,必須在話語體系的創(chuàng)新方面下功夫,更新傳統(tǒng)的術語體系,將新鮮的、有生命力的語匯納入進來,立足古今中西理論的交匯視野,積極探索經(jīng)典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傳統(tǒng)哲學與文藝思想資源、西方最新研究成果的有機融合,在“微時代”文化語境的特異性中尋求文藝批評話語的當代轉型。
課題組子項目負責人、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教授胡智鋒認為,文化研究的很多術語已經(jīng)普遍進入“微時代”文藝批評的話語實踐之中,如文化、大眾、表征、接合、抵抗、身份、狂歡化、亞文化、生產(chǎn)者文本等等,其中包含大量從西方文化研究中引入的概念,但由于中西方社會經(jīng)濟制度、歷史發(fā)展階段和文化特質(zhì)等差異,很多術語并不能直接作為審視當前中國“微文化”的話語工具。“要解決這個問題,可以回到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和文藝批評話語中,如傳統(tǒng)言論關于‘道器不離’‘技以進道’等技術觀,‘言不盡意,立象以盡意’‘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等藝術觀,再如具體的‘味’‘觸’‘熏’‘浸’等非視覺感知的審美范疇,其重視形象聯(lián)想、一針見血的批評效果與段子、彈幕等短評偏重交流語境和想象趣味的特征不乏對應之處。 ”胡智鋒說。
專家組聽取了項目組的匯報,在質(zhì)詢、討論和評議基礎上,一致認為,該項目緊貼社會文化現(xiàn)實,面向我國文藝未來發(fā)展,積極介入當下文藝批評實踐,對于改善文藝批評生態(tài)、端正文藝創(chuàng)作風氣、引領文藝審美風尚等,具有鮮明而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和理論價值。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人文學部召集人、山東大學終身教授曾繁仁指出,項目前期研究基礎扎實,整體結構合理、重點突出,各子課題間交叉印證、關聯(lián)遞進,具體技術路線體現(xiàn)了較強的前瞻性和可操作性,要將研究推向深處,必須堅持以“歷史的、人民的、藝術的、美學的”標準作為文藝批評研究的核心原則,注重通過總體分析“微時代”的文化特性,深入探究“微時代”文藝批評的新現(xiàn)象、新特點和新問題,“既包括對‘微時代’文藝批評總體特征、文藝批評譜系的宏觀把握,也具體涉及‘微時代’文藝批評范式轉換、話語構成、理論資源、實踐形態(tài)、方法路徑等一系列問題,全面、深入地把握‘微時代’文藝批評現(xiàn)狀,善于從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汲取營養(yǎng),結合鮮活、生動的當代話語,不斷為‘微時代’的文藝批評注入溫度與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