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構中國非虛構詩學的當代形態(tài)
“中國非虛構詩學”這一命題由西方學者提出后,在中國學術界引起強烈回應,成為全球化時代文學理論研究的學術熱點。國內(nèi)眾多文學研究期刊開辟專欄對此展開討論。參與討論的學者,除文藝理論研究者外,還有不少從事古代文學、現(xiàn)當代文學、比較文學甚至新聞傳播學研究的學者。迄今為止,已有不少關于中國非虛構詩學的研究。這些成果,為進一步深化中國非虛構詩學研究、促進其話語體系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在研究中國非虛構詩學觀念時,聚焦關鍵問題,找準重點問題,攻克難點問題,是十分必要和緊迫的任務。
闡釋文化語境 梳理發(fā)展線索
在中國非虛構詩學理論研究中,不少成果側重對相關概念進行解釋。辨明厘清重要概念是推動這一研究不斷發(fā)展的前提,但有些成果僅從字面上解釋概念,缺乏必要的理論深度。更有甚者,則將非虛構看作無虛構、不虛構的代名詞。這些做法均無益于增進我們對中國非虛構詩學本質(zhì)的理解。
按照發(fā)生學的觀點,在事物的發(fā)生中就蘊含了事物的結構,體現(xiàn)了其本質(zhì)特點;在事物發(fā)展過程中,其內(nèi)在結構得到顯現(xiàn)、強化。在考察中國非虛構詩學發(fā)生發(fā)展過程時,我們不應只羅列現(xiàn)象,也應注重理論探究,尤其是加強對中國非虛構詩學內(nèi)在特征的探析。因此,闡釋中國非虛構詩學發(fā)生的文化語境,梳理中國非虛構詩學的發(fā)展線索,就成為亟須解決的關鍵問題之一。
雖然非虛構文學在中國古代只是一種感性的詩學觀念,不能用現(xiàn)在的標準對其進行“以今律古”式的主觀揣度,但古人的這些觀念可通過遺留下來的材料信息、文化符號傳達出來。對這些信息、符號進行意義解碼,并將結果置于當時的歷史文化語境中加以審視,在此基礎上再加以概括,就可最大限度地接近古人。因此,還原非虛構詩學誕生的具體歷史語境,對與之相關的文化活動、文化主體、文化產(chǎn)品、文化傳播等進行深入分析,探究非虛構詩學的內(nèi)在結構,可深化我們對中國非虛構詩學觀念的認識和把握。
研究中國非虛構詩學的發(fā)生、發(fā)展過程,不僅要依據(jù)現(xiàn)有觀點從古文獻中尋找論據(jù),更要立足文獻記載,讓材料說話?,F(xiàn)代以來,受西方純文學觀念影響,學界對中國非虛構詩學資料不夠重視,已有的中國詩學文獻集成大都是按照純文學體系編選整理的。中國古代有大量屬于“文”這一范疇的文體,若按照西方純文學標準來衡量,這些文體都不是文學。例如,學界過去對中國小說的關注主要集中在流傳于民間的白話小說,因為此類作品比較符合西方虛構小說的特點。在由中國歷代紀傳體史書﹑政書﹑方志等圖書典籍匯編的《藝文志》中,不少“小說”具有較強的現(xiàn)實和歷史意味,但都被有意忽略了。而在中國古代,這類作品都可被納入“文”的范疇。因此,收集中國非虛構詩學資料就需要另辟蹊徑,突破陳舊的學術框架,重新挑選出與非虛構詩學相關的材料。只有首先做好扎實的史料整理工作,中國非虛構詩學的歷史生成研究才能有大的突破。
提煉審美特征 實現(xiàn)圓融貫通
“美學和歷史的”標準是馬克思主義文藝批評的最高標準。就中國非虛構詩學研究而言,一方面我們要立足文獻材料,盡量呈現(xiàn)這些詩學觀念的歷史原初意義;另一方面,我們不能僅僅停留在史料堆砌、資料匯編層面,要在此基礎上對其中蘊含的詩學意義進行歸納、提煉。只有對這些詩學觀念在理論上作出有力論證,并對其進行既符合邏輯又不悖于歷史的闡釋,才能真正促進中國非虛構詩學話語體系建構。因此,從邏輯角度總結其審美特征,就成為當下中國非虛構詩學研究需要解決的另一關鍵問題。
從邏輯角度探討中國非虛構詩學,建立中國非虛構詩學話語體系,需要厘清其“固有之血脈”,提煉出適應中國當代非虛構文學乃至適應世界非虛構文學的審美特點。這既有助于彌合中國古代文學與當代文學的疏離,更有利于打破中國文學與西方文學的隔膜。由中國傳統(tǒng)文化生發(fā)出的非虛構詩學話語,具有巨大的包容性和親和力,可為世界人文研究提供富于活力和洞見的精神資源。只有這樣,我們總結出的中國非虛構詩學的審美特征,才能呈現(xiàn)出更為深層的理論價值,顯示出旺盛的生命力。
目前,中國非虛構詩學研究既要努力避免“以西律中”,也不能故步自封、畫地為牢,而要在突出中國智慧、彰顯中國特色的同時,面向全人類,胸懷全世界。我們既要立足本國,弘揚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又要面向世界,吸取和借鑒世界上一切優(yōu)秀文化成果。只有平衡和協(xié)調(diào)好上述因素,實現(xiàn)圓融貫通,方可對中國非虛構詩學的審美特征作出更有說服力的價值闡釋。
把握時代特點 促進當代轉型
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古代文論的現(xiàn)代轉換”成為文學理論創(chuàng)新的一個重要突破口。20多年來,學界對這一課題的研究已取得很大成就,但一些問題依然沒有得到有效解決。例如,在對中國古代文論進行現(xiàn)代轉換時,將古今文論進行簡單比附的做法就比較普遍。文學理論的創(chuàng)新從根本上深化了我們對古代文論的理解,因此,促進中國古代文論的現(xiàn)代轉換,仍是中國文學理論研究需持久努力的一個重要方向。
就中國非虛構詩學而言,它是西方學者針對西方當代文學和文論危機提出的一種詩學理論,其中有不少論述是對中國古代文論的“誤讀”。在中國文學理論界,對非虛構詩學的闡釋也存在將古代文論與當代文論機械割裂開的現(xiàn)象。例如,有學者甚至將非虛構詩學與西方的非虛構小說、元小說理論等相對接,還有學者闡述中國非虛構詩學體系時只是引用古代非虛構理論的只言片語作為佐證,這些做法都會使中國非虛構詩學缺乏足夠的生氣和活力。因此,使中國非虛構詩學在當代文化語境中發(fā)揚光大,是非虛構詩學研究需要解決的又一關鍵性問題。
將中國非虛構詩學置于當代語境中來考察,關鍵是要從文化對接的宏觀層面尋求結合點,從詩學建構的具體層面尋找增長點。在宏觀層面,要尋求中國非虛構詩學與信息時代的哲學觀念、人學觀念、媒介觀念等方面的契合點,夯實其當代轉型的基礎。在具體層面,則需緊扣信息時代的新契機,激活中國傳統(tǒng)非虛構詩學的活力,促進中國非虛構詩學當代發(fā)展。此外,還可從文學本體論、價值論、主體論、創(chuàng)作論、媒介論等多個層面著手,積極推動中國非虛構詩學當代形態(tài)的系統(tǒng)性建構,使其不僅能夠包含豐富多樣的文學現(xiàn)象,也具有針對文學現(xiàn)象的理論概括力和闡釋力。在當今時代,對精神文化的理解不能僅局限于其自身,還應綜合考察它與整個社會的互動,因而這是一個復雜、宏大的問題。不可否認,信息科學、媒介技術對社會的影響越來越深入,但如果盲目對這些技術與非虛構詩學的關聯(lián)進行闡釋,則容易陷入“唯科學主義”“媒介決定論”等泥淖。因此,準確把握時代特點,尋求時代文化與非虛構詩學的契合點,才能夯實中國非虛構詩學當代形態(tài)建構的根基。
隨著信息科學的進步和媒介技術的廣泛運用,當代非虛構詩學的資料多集中在網(wǎng)絡平臺,如很多材料都存在于各大文藝網(wǎng)站的書評區(qū)、專業(yè)評論網(wǎng)站,還有的存在于自媒體平臺和自由討論空間等。如果不及時收集,這些資料就可能永久消失。此外,對于網(wǎng)絡上的非虛構詩學相關資料,需仔細甄別、歸納,同時輔之以大量作家作品解讀,努力使理論總結與文本細讀相結合。只有這樣,中國非虛構詩學的當代形態(tài)才能有血有肉有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