嶺南非遺舞蹈的春天
今年4月,華南師范大學音樂學院舞蹈系在廣州大劇院精彩上演“粵舞中華”系列之“舞閱嶺南華南師范大學非遺舞蹈研創(chuàng)成果展演”。舞臺上,傳統(tǒng)藝術與現(xiàn)代手法交織、碰撞、融合,瑤族長鼓舞、梅州席獅、潮汕英歌、客家杯花等,一個個凝聚嶺南歷史的文化符號,煥發(fā)出新時代的活力與激情,師生們用優(yōu)美的身體語言闡述古老的文化,為非遺注入年輕的活力,讓非遺舞蹈“活”起來。
整場演出包括“風”“雅”“頌”三部分,共16個舞蹈作品,創(chuàng)作靈感源自廣府、潮汕、客家、粵西等地區(qū)的原生舞蹈素材,以故事講述結合采風視頻的手法切入,綜合展示了嶺南非遺舞蹈的傳承現(xiàn)狀。
第一部分“風”,將悠久歷史、古老儀式和民間傳說等融入舞蹈,追溯嶺南舞蹈生生不息的藝術魅力和嶺南人民對祖先的虔誠崇拜。開場的《獅舞嶺南》剛柔相濟。它源自廣東醒獅,寓意如意吉祥,其動作雄健威猛、步伐輕巧靈敏,追求“人獅合一”的境界。該部分的演出,既有表現(xiàn)對祖先崇拜的《舞火狗》、紀念盤古開天地的《鯉魚舞》,還有以酒盅、盤子、湯匙為器,慶祝解放自由的《打盅盤》和傳統(tǒng)祭祀舞蹈的《儺》。
第二部分“雅”,將日常用品、風俗習慣等融入舞蹈,展現(xiàn)了嶺南人民的熱情好客、純樸善良和風趣幽默。從客家姑娘熱情洋溢的《請茶歌》,到融匯南拳、醉拳、雜耍等技藝的《龍醉酒香》;從展現(xiàn)濃郁生活氣息的《海椰林》,到詼諧幽默的《席獅逗趣》;從壯族少女歌圩場上縱情歌舞的《歡窩趕》,到記錄客家遷徙歷史的《金錢鬧春》,一個個源自生活的非遺舞蹈,描繪了嶺南大地熱鬧歡樂的生活景象。
第三部分“頌”,將生命感悟等融入舞蹈,以舞動的身體演繹人生的精彩,展現(xiàn)嶺南人民對生命的熱忱。首先是《布風馬韻舞楊門》,伴隨潮州大鑼鼓雄渾厚重的聲音,一群“馬”兒奔騰而上,時而疾蹄馳騁,時而徐步緩行,變化出“長蛇開陣”“雙龍擺尾”“闖跳四門”等隊形,激烈中見柔情,塑造了楊門女將英姿颯爽的藝術形象。源自瑤族高臺小長鼓的《祈鼓》,以鼓通天、以鼓敬神、以鼓祭祖,用以緬懷盤王先祖和祈愿未來生活。取自陸豐市甲子鎮(zhèn)的英歌舞《甲子·傳》,其動作以身體中段發(fā)力,舞姿雄壯、氣勢動人。取自梅州平遠客家傳統(tǒng)舞蹈的《月見陌鄉(xiāng)》,其動作婉約優(yōu)美、自然流暢,表達了書生的思鄉(xiāng)愁緒。最后壓軸的《汪嘟》,源自廣東連南瑤族的“大長鼓舞”,舞者用背部模擬一座座瑤山,象征瑤族人民攀越一山又一山,S隊形寓意祖先走過蜿蜒曲折的道路,展現(xiàn)了“鼓舞合一、鼓舞一體”的古老傳統(tǒng)。
“舞閱嶺南”匯聚了華南師范大學音樂學院舞蹈系13年的研創(chuàng)成果精粹。作為全國首個開設嶺南舞蹈專業(yè)研究方向,并把素材課納入本科教學的高校,同時也是推動非遺舞蹈進校園的先行者,2006年至今,該校舞蹈系在老一輩舞蹈專家陳翹先生的指引下,確立了嶺南舞蹈研究的準確定位。舞蹈系教師以“采于民間、研于課堂、創(chuàng)于舞臺、興于社會”的教學理念,開啟了對嶺南非遺舞蹈教學研究與實踐創(chuàng)作相結合的探尋之路。
從粵北山區(qū)到南海之邊,舞蹈系師生用雙腳丈量嶺南這片紅土地的山水,遍采嶺南舞蹈文化之精粹,虔誠跟隨民間老藝人、傳承人虛心學習非遺舞蹈動作的原生形態(tài),同時親身體驗原生場域的民俗風情和文化底蘊,將承載著民俗文化的嶺南舞蹈繼續(xù)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