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雨花》2019年第10期|南帆:血性尚干
來源:《雨花》2019年第10期 | 南帆  2019年11月11日08:30
關(guān)鍵詞:血性尚干 南帆

福州流行語匯中,“尚干外甥”是一個有點嚇人的名頭,這種人多半招惹不起,有那么一些執(zhí)拗蠻橫的意思。更為重要的是,他們身后那些居住在尚干村的舅舅們有一副大拳頭。如果外甥受了委屈,舅舅們的拳頭是不肯饒人的。

尚干村的男人剽悍剛烈,一言不合就拔拳相向。遭到外人欺侮的時候,村里各家各戶會不由分說地抄起鋤頭棍棒一擁而上。血腥的械斗之后,雙方各自領(lǐng)走尸體,沒有人報官鳴冤,衙門也不過問。福州暖風熏人,綠樹成蔭,多數(shù)人脾性溫和,有話好商量,“各家自掃門前雪”是明智的人生哲學,可是,尚干這一塊地皮似乎格外燥熱,一不小心就火花四濺。這里尚武之風盛行,男子都以習武為榮,據(jù)說當年武館比米店還要多。一批精壯的漢子列成方陣,出拳踢腿,嘿然作響,發(fā)達的胸肌上汗水流淌有聲,閃閃發(fā)亮。

那天到達尚干的時候,我四處張望,打算隨時遇到一個尚干版的魯智深或者李逵,沒有想到迎面而來的卻是一條擁擠的街道。一輛接一輛的小汽車緩慢行駛,人流不斷地從小汽車的間隙擠過。街道兩旁雜亂停放著自行車和電瓶單車,賣甘蔗、豬肉、桃子、板栗的就在三輪的架子車上吆喝起來。窄窄的人行道兩旁,五金店、食雜店、修指甲化妝店、元宵丸店、彩票店無序排列。修車鋪子門口三個年輕人正站著說話,其中一個脖子上的刺青是醒目的“道”字,另外兩個則分別在胳膊上刺著小鳥和龍。他們會武功嗎?古代小說中,江湖上那些會三拳兩腳的人,身上都像《水滸傳》中的九紋龍史進一樣,多半都帶著刺青。我小小激動了一會,可這幾個年輕人卻始終沒有什么特別的動靜,他們正輕聲慢語商討些什么,胳膊上也看不出多少肌肉。

這兒真的是尚干?一絲疑惑悄悄爬過。

據(jù)說尚干一個叫林培基的人當年即是在興林寺的武館獲得武學啟蒙。他至少是這里公認的武林至尊。清同治年間,在鄉(xiāng)試中林培基被取為武舉人第二名,繼而在北京會試中高中武進士第二名,殿試時欽試第一甲第三名武探花,授御前侍衛(wèi)。尚干的紀念館里還保存了一柄林培基用過的純鐵大刀,重七十公斤。我猜想林培基的拳腳功夫與劍術(shù)也是一流,否則哪擔得起御前侍衛(wèi)的重任?早先他不過是一個伶俐的農(nóng)家子弟,因為家貧甚至交不起入館習武的費用,而只是在興林寺里給武童們燒茶,一身好生了得的功夫似乎就是在燒茶的間隙順便練出來的。

金庸的《笑傲江湖》中有一個重要的角色叫林平之,他是福州一家鏢局的大少爺,人設(shè)定為三流的武功和純厚的心性。由于一本家傳的《辟邪劍譜》遭到江湖神秘人士的覬覦,林家竟被滅門。林平之四處漂泊,繼而拜到華山派門下。多年之后,林平之終于識破華山派盟主的詭計,揮刀自宮練成了《葵花寶典》所記載的高超武功——《辟邪劍譜》僅是《葵花寶典》的一個分支。那些金庸迷總是愿意將這些虛構(gòu)的情節(jié)當成歷史事實,然后煞有介事地開始考證。他們認為《葵花寶典》曾經(jīng)藏在福建莆田的南少林寺,作者是一個身懷絕頂武功的宦官,曾幾何時,這部武功秘籍輾轉(zhuǎn)傳到林家人手中?;蕦m、武功、福州、林家這幾個因素的交集,終于在江湖上釀出了一個大膽的推測:那個寫出《葵花寶典》的宦官就是林培基。

然而,另一個來自福州的林氏無情地撲滅了想象的火焰,他是翻譯《巴黎茶花女遺事》的林紓。林紓不僅是個文章高手,同時也精于拳擊和劍術(shù),樂于結(jié)交江湖俠客,據(jù)說常常背一柄長劍招搖過市。在他所撰寫的《技擊余聞》一書中,林紓記載了福州地區(qū)眾多武林高手的奇聞軼事,其中一則涉及林培基:某日林培基攜妾在山東的一家旅店入住,另一個住店的老人屢屢乘林培基出門時撩起門簾窺視林妾。林培基返回后聞訊大怒,大踏步上樓痛毆老人數(shù)十拳,老人囁嚅而不能辯解。下樓后,林培基很快覺得手足麻痹,無法動彈。旅店主人告知,被打的老人是位超級拳師,向他求情或許還有生路。林培基請人示意,老拳師開出的條件是,必須林妾親自來求情。林妾只得照辦,老拳師于是下樓按摩了幾下,林培基旋即痊愈。真可謂江湖兇險,山外有山。

也許,拳腳上的功夫僅僅是一個表象,尚干人的剽悍剛烈其實大多來自急公好義與疾惡如仇的性情?!傲帧笔巧懈傻闹饕帐?,他們尊奉的太始祖是三千多年前的比干。商末的紂王暴虐無道,身為重臣的比干不惜犯顏直諫。那天比干終于惹惱了紂王和妲己,遭受剖腹剜心的酷刑。周武王起兵伐紂,安定天下之后又安撫人心,比干被譽為捐軀的忠臣。周武王派人找到了比干后代,賜林姓于他們。比干身上耿直剛正的基因似乎從此就沉淀在林姓血脈之中了。唐光啟元年,林姓隨王審知入閩,曾經(jīng)定居于烏龍江畔的枕峰村。宋時,一個叫林津龍的人將林氏家族從枕峰遷移至淘江邊定居。林津龍曾官拜“尚書干辦”,這似乎是個不起眼的小官,不知能否相當于科級干部?但林津龍的后代相當珍惜,他們在淘江邊的居住地干脆借用了這個官名,直接稱“尚干”——這種命名方式并不多見。

又過了多少代,淘江邊的尚干村人丁興旺,安居樂業(yè)。哪一房發(fā)達起來,光宗耀祖;哪一房考中了進士舉人,廳堂兩旁的柱子上可以懸掛“耕讀傳家”之類的對聯(lián)。當然,尚干的大部分村民還是老老實實地繼續(xù)春種秋收、撒網(wǎng)捕魚,但某些時候,潛伏在林氏性格中的特殊元素還是會突然熾烈燃燒起來。1884年“北黎事件”之后,法國向中國清政府發(fā)出挑釁,十艘法國軍艦大搖大擺地駛?cè)腴}江,停泊在馬尾的羅星塔下。清政府在議和與開戰(zhàn)之間猶豫不決,福建水師隱忍不發(fā),雙方僵持了四十多天。清政府忍得下這口氣,尚干人卻忍不下。

這個時期,林培基恰好因母逝丁憂在家,他與另外兩個林姓武舉人聯(lián)名向政府遞交了“萬民折”,并且在尚干村招募了三百四十多個烈性漢子,提著刀槍棍棒直接開到馬尾的海潮寺枕戈待旦,時刻打算撲上去廝殺一場。著名的中法馬江海戰(zhàn)爆發(fā)的那一天,江面上福建水師與法國軍艦相互炮擊,林培基和他同伴的大刀根本沒有派上用場,真正參戰(zhàn)的是另一個同樣來自尚干的精壯男子,他叫林獅獅,受雇于同村人在馬江旁開的蜆子場,不過是一個看守蜆子的草民。那天半夜炮聲初歇,硝煙刺鼻,法國軍艦的探照燈柱仍四處移動,江面波濤翻滾,浮尸漂流,忽然一艘身板窄小的破鹽船從蘆葦洲中駛出,船上坐著十來個林獅獅召集的尚干同村人。清軍的鹽船配備了小炮,用于日常的巡哨。巡哨的水兵已經(jīng)棄船而逃,林獅獅等人于是跳進座艙駕船出江。他們無聲地靠近法軍艦隊,發(fā)射的炮彈擊中主艦的上艙,傳說法軍主帥因此險些喪命。法國軍艦立即還擊,小鹽船中彈,頃刻成為碎屑,船上無一人得以存活。這個結(jié)局并不意外,一尾半尺長的小鯽魚氣勢洶洶地撲向大鯊魚,是不是有些自不量力?林獅獅和他的同伙卻根本沒有考慮這些,他們在出發(fā)時說不定就已經(jīng)抱定一個念頭:大不了一死。

三十九年后的武漢“二七”大罷工屬于另一種性質(zhì)的工人運動,大罷工的領(lǐng)導人林祥謙同樣是來自尚干的林家子弟。林祥謙被綁在站臺邊的一根燈柱上,“要不要復工?”問一聲同時砍一刀,血流如注。尚干曾經(jīng)盛傳,說劊子手砍斷了林祥謙的胳膊,然而,林祥謙的回答是:“頭可斷,血可流,工不可復!”這種大難當頭,卻挺直腰桿還對方以輕蔑和不屑的態(tài)度,是尚干人一直引以為傲的。一個熟人的祖母與林祥謙妻子沾親帶故,仿佛要叫她表姑。熟人在當?shù)刂袑W校園里曾見過林祥謙的孫女和孫子,他們狹小清瘦的臉型清晰地顯現(xiàn)了家族的相貌特征。兩個人均為校田徑隊員,都以速度著稱,他們飛快地奔跑如同閃電掠過跑道。

曾經(jīng)的尚干村現(xiàn)在已經(jīng)是鎮(zhèn)級建制,那里還有人練武嗎?我不肯放棄這份好奇。被問的當?shù)厝藙t一臉茫然,武館似乎僅僅是電影里的故事了。哪些堅硬的實物可以證明古老的記憶?一個中年男子忽然想起來,他說有些人家里還留有當年練武使用的石墩。跟隨他鉆入狹小而雜亂的小巷,走家串戶,終于在一個大宅院發(fā)現(xiàn)了幾塊打造得十分精致的長方形石頭,有的壘在小菜園邊緣,有的墊在廚房門口的洗衣池底下。石墩中央鑿一個方洞,旁邊鐫刻“三元堂”或者“三桂堂”之類的字號。它們規(guī)格不等,重的達到三百斤,輕的二百五十斤或二百斤。據(jù)說舉石墩是當年武舉考試一個不可或缺的項目,應試的考生將石墩提到胸腹之間,借助腹部力量將石墩翻轉(zhuǎn)過來。這兒曾經(jīng)是練武之所嗎?大宅院四壁龜裂,地板朽爛,夕陽斜斜地打在殘缺的屋檐上,幾莖狗尾草在微風中零亂搖擺。廳堂坐有幾個閑聊的老婦人,她們殷勤地指點窗欞上的木雕花和橫梁上的鎦金,試圖證明這兒曾經(jīng)是大戶人家,卻誰也說不清曾經(jīng)的主人究竟是誰。

尚干的林氏祠堂就在擁擠的大街上,被涂抹得金碧輝煌。祠堂上方懸掛三個紅底金字的牌匾,分別紀念三個為尚干林氏帶來巨大榮耀的杰出人物。左邊的“探花及第”顯然是指林培基,武探花和御前侍衛(wèi)的頭銜足以享受尚干林氏后代的景仰;中間的“國府主席”指的是林森——20世紀上半葉,尚干人林森是位極為活躍的革命家,曾經(jīng)擔任各種職務(wù),最為顯赫的無疑是接替蔣介石擔任過國民政府主席,這個職務(wù)使尚干村一躍成為國家元首的籍貫;右邊牌匾上則是“狀元及第”四個字。坐在祠堂大門旁一個頭發(fā)蓬亂的村民指著牌匾開始考我:知道這個狀元是誰嗎?我正在沉吟,他已經(jīng)沉不住氣搶先說出了答案:此人僅僅是一個榮譽狀元。據(jù)說尚干村一個十來歲的少年寫一手好文章,宋代不知哪個皇帝讀過后大為贊賞,御筆一揮賞了一個狀元的頭銜給他。由于不是正式的科舉,歷史上的狀元名錄之中查不到這個幸運兒。這有點意味深長:雖然桀驁不馴,但皇帝老兒恩賜的榮譽,這里的人還是畢恭畢敬地供了起來。

如同相鄰的眾多村莊,尚干村當然也倡導詩書傳家:“欲高門第須為善,要好兒孫在讀書”。名譽狀元僅是一個無可稽考的傳說,尚干當年真正的文化機構(gòu)是書院。淘江書院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間;清代光緒年間,帝師陳寶琛從一江之隔的螺洲村來到尚干創(chuàng)建了另一個書院:陶南書院。按照《尚干鄉(xiāng)土志》記載,陶南書院的創(chuàng)建隱含了陳寶琛的一片苦心。尚干人脾氣太火爆了,不要命地投入械斗遠近聞名,陳寶琛等官員一致認為,“俗悍非文化莫挽之”。書院的意義在于敦促村民知書達理,收斂戾氣,也就是用墨水來軟化他們,狀元、榜眼、探花這些功名倒在其次。我在閩侯縣第二中學找到修繕一新的淘江書院和陶南書院,這所中學即是在當年兩所書院的基礎(chǔ)上發(fā)展起來的,因為被圈入校園內(nèi),書院建筑得以較好保存。正逢假日,古書院幾座木構(gòu)大房子比肩而立,上翹的燕尾式屋檐、起伏的風火墻、結(jié)實的青石欄桿都氣勢不凡,暗紅的門扇上卻赫然掛著鎖,四處空無一人。

從中學校園望出去,三十多年前據(jù)說還能看得見尚干村里一個小山丘上那座纖瘦的八角石塔,當?shù)厝朔Q之為庵塔,建于南北朝。六層高的塔身上刻有佛像、古獸、花草和一些力士。村莊的路口也不時會見到纖瘦而寂寞的石獅子,石獅子背后那條石板路巷子干干凈凈,如果趿著木屐穿過巷子,似乎不必洗腳就可以上床睡覺。這條巷子從前時常行走過一個幾乎全村人都認識的老人,他每天挑一擔熱氣騰騰的魚丸來去,右手夾住一只碗和一把湯匙,一路敲出叮叮當當誘惑極大的響聲。口袋是空的,饑腸轆轆的孩子只能躲在破裂的門板背后,眼巴巴地看著老人走遠。石塔、石獅子、木屐趿在石板路上的槖槖聲和魚丸老人的叮叮當當聲曾經(jīng)久久地貯存于許多人童年的記憶中?,F(xiàn)在,這些記憶殘片即將被完全淹沒。石板路僅剩下短短的一截,水泥路面如同潮水般地漫過每一處;魚丸老人居住的那一幢大宅院已經(jīng)開始朽爛,他的后代拆掉一半老房子,就地筑起了一幢四層高的水泥小樓;那一只石獅子依舊盡職地坐在原處,眼神空洞;雄居高處的庵塔仿佛變矮了,怎么都不肯露出頭。小山丘四周矗立一大片五花八門的民居,有的是磚頭砌的,有的是水泥壘的,有的是老式木板房,有的是石棉瓦搭起來的,高低雜亂,朝向不一。我們在民居的縫隙轉(zhuǎn)了半天,突然有幾級臺階頂?shù)奖羌?,一條石階小徑如同小山丘的尾巴不耐煩地甩到樓房之間。仰面一望,那座塔還在小山丘頂上。伸出巴掌搭在額上遮住刺眼的陽光向上望,我看到第一層的塔沿缺了一個角。

庵塔附近有一個農(nóng)貿(mào)集市,眾多攤位層層疊疊。竹匾上擺著蝦米、魚干、海蠣、花蛤或者生姜、芋頭、豆腐、大米、米粿、西紅柿,背后一個大攤位居然賣的是服裝:幾排過時的女裝懸掛在攤位上方的鐵桿上,已經(jīng)落滿灰塵。農(nóng)貿(mào)市場的另一半氣氛活躍,擱在路邊的肉案上擺著紅白相間的豬肉,不時傳來“嘭”“嘭”的剁肉聲,大玻璃箱里游動著魚、大蝦、蟹以及種種海鮮。攤位上的女主人穿著亮晃晃的長筒雨靴神氣地走來走去,嬉笑怒罵,一個胖女人則氣勢十足地提著一把鋒利的殺豬刀。市場的水泥地面濕漉漉的一大片,一根塑料管持續(xù)不斷地汩汩出水,兩三條狗在攤位底下亂竄,偶爾尖叫一聲,看不出它們在忙碌些什么。不知從哪一天開始,昔日那個饑餓的鄉(xiāng)村沉到了商品洪流之下。一個地方需要這么多吃的嗎?我一面嘀咕著,一面動手買了些魚干。附近攤位上的另外幾個顧客顯然是北方口音,我突然意識到,這個農(nóng)貿(mào)市場并非僅僅供應尚干當?shù)厝恕?/p>

許多史料表明,尚干曾經(jīng)是這一帶的貿(mào)易中心,甚至被稱為“小福州”。憑借著發(fā)達的水系和縱橫的陸路交通,眾多小商販穿梭往來,榨油的,釀酒的,制醬菜的,水碓舂米的,打鐵的,編織刺繡的,各種商品分別從四處匯聚到這里,然后進入形形色色的菜籃子,分散到家家戶戶的灶臺和飯桌之上。銀貨兩訖之前,討價還價的嘰嘰咕咕和一串串叫賣的高聲吆喝如同盤旋不去的鳥群飛翔在村莊上空。尚干的殷實日子吸引了十里八鄉(xiāng)的女子,她們都想被一頂花轎托舉著嫁過來。愿意嫁過來的另一個原因是,尚干男人雖剽悍剛烈,卻不欺侮女人。女人不用下地干重活,好好在家相夫教子、侍奉公婆就夠了,閑下來的時候坐在家里繡繡花,再研究下飲食,就是全部的勞作了。尚干刺繡作品與小吃體系名聲在外的同時,女人們的手和臉白白嫰嫰也同樣成為這里的標配。當?shù)厝说墓沧R是,白嫩的女人可以證明家境的優(yōu)渥,老婆的手又粗又黑不啻打丈夫的耳光。哪一個男人讓老婆從事粗活,那就是山窮水盡的時候了。

將女人保養(yǎng)的優(yōu)越程度作為男人的競賽指標,這的確是尚干的奇特之處。這時的尚干男人至少還愿意保持某種表面的謙虛。當男人之間開始正面對抗的時候,他們就不再掩飾自己的驕傲?!袄掀艧o第一,龍舟無第二”是尚干男人一句著名的口頭禪。既然出讓了老婆的名次,龍舟就必須名列榜首。賽龍舟的季節(jié)終于到來,全尚干都迅速進入高亢的狀態(tài)。抬出龍舟,敲起鑼鼓,炸響鞭炮,吶喊起槳,健壯的胳膊揮槳制造的速度與鑼鼓聲響制造的節(jié)奏點燃了整個軀體,愈來愈快的動作和沖過終點后的驟然松弛如同一次偉大的做愛。端午純陽,飛龍在天,直起喉嚨吼出陽剛之氣,江面波光粼粼,陽光直射,幾條龍舟箭一般地射出,坐在船首的奮力擊鼓,數(shù)十位揮槳的動作劃一,舵手則筆直立于船尾,兩岸的喝彩如潮,這顯然是尚干男人的巔峰時刻。比賽結(jié)束之后,村莊里四處擺起了八仙桌,似乎每家每戶都傾巢出來了,大碗水酒和大塊肥肉紛紛上桌,得意的大笑和滔滔不絕的過程復述,互相搶話和大音量的辯論,接下來是面紅耳赤地劃拳和往喉嚨里兇猛地灌酒。漸漸安靜下來的時候已經(jīng)醉倒一大半,一些人直接趴在桌上鼾聲如雷。一年的日子風吹日曬,累死累活,等待的仿佛就是這么幾天。不知哪一年,好斗的尚干龍舟奔赴鄰近的村莊挑戰(zhàn),屢屢大勝而歸中,竟不意也有落敗的時候。他們當然不服,言辭的挑釁很快演變?yōu)榇蟠虺鍪?。盡管增援的人手陸續(xù)趕到,寡不敵眾還是傷亡慘重。沒有人知道鄰村的損失程度,尚干村最終運回了一船船的尸體。炎熱的天氣下,尸體很快腐臭變質(zhì),船抵尚干碼頭后家屬們已認不出自己的親人,只能“照層搬”,即依次一層層搬下來,再各自領(lǐng)個尸體回家葬下了事。不知兩個村莊最后如何具結(jié),總之,這件事沒有人再提起,官府好像也沒追究。這一場敗戰(zhàn)是尚干歷史上的一個暗疾,所有的人都知道,所有的人都不說,以至于具體的來龍去脈很快就模糊不清,但失敗的心結(jié)卻在。哪怕是今天,如果有外鄉(xiāng)人敢在尚干地皮上提起“照層搬”三個字,據(jù)說眾怒仍然瞬間燃起,被痛揍是在所難免的。

從尚干返回家中之后發(fā)現(xiàn),農(nóng)貿(mào)集市上買來的魚干很對我的口味:略咸,魚肉干硬,勁道十足。我靠在沙發(fā)上咀嚼魚干的時候,一個問題突如其來地冒了出來:我與尚干村存在血緣聯(lián)系嗎?——因為母親姓林。

外婆是外公的續(xù)弦,母親是外公的遺腹子。似乎由于某種急癥,外公遽然逝去。外婆沒有文化,對于自己所嫁的這個男人基本不了解。小時候模糊聽她說過,外公是個律師。外婆此后沒有再嫁,似乎也和外公的家族失去了聯(lián)系。她靠變賣外公留下的家具和做一些女紅撫養(yǎng)母親。那時我玩過外婆的一個銅制的大頂針,狀如戒指,上面布滿了小坑,用于做針線活時頂住縫衣針的針尾,這或許就是外婆維持生計的勞動工具了。外婆和母親都已經(jīng)離世多年,無從打聽更多的情況。尚干從前出過律師嗎?這個懸念更為虛渺。幸好這個問題并不重要,劃過我的意識之后并未留下多少痕跡,如同一條舢板輕輕地劃過江面一樣。

南帆,現(xiàn)居福州,福建社會科學院研究員,福建師范大學特聘教授。已發(fā)表學術(shù)專著和散文集多種。南帆先生2019年在《雨花》開設(shè)“村莊筆記”專欄,此為專欄第十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