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連接各民族的連心橋 —— 評長篇小說《彩虹橋》
云南楚雄彝族作家起云金創(chuàng)作的反映西南地區(qū)各民族團結進步奔小康的長篇小說《彩虹橋》,描寫了金沙江、瀾滄江、怒江“三江并流區(qū)域”15個民族100多萬人民,在黨的民族政策光輝照耀下,歷經100多年曲折艱難的奮斗,最終實現幾代人架橋夢想的長篇小說。作者圍繞“橋”這一主題展開人物形象塑造,寫活了林忠山、林雪峰、江云、水月、水秀、水花、玉江等眾多特色鮮明、有血有肉的人物。作者視野宏闊,構思巧妙,設置了五條線索來展開民族地區(qū)的宏大敘事。
仙橋節(jié)的橋。仙橋節(jié)是百草嶺下、金沙江邊彝族同胞的一個民間傳統(tǒng)節(jié)日,彩虹橋的神話傳說就源于此:每當人們在危難之時,天空就會出現一道彩虹,天上的仙人就會幫助人們安全過江……這個神話是人們心中的一種美好期盼。彩虹橋的傳說,源遠流長。整部小說,那些神秘的仙人、仙橋,時常出現在一年一度的仙橋節(jié)里,用來烘托《彩虹橋》的主題。
趕馬人期盼的橋。作者筆下的主人翁林雪峰生活在金沙江邊的江嶺村,一條千年古驛道穿村而過。趕馬的馬幫渡過金沙江、瀾滄江、怒江后,沿茶馬古道前往緬甸“走夷方”,帶回內地暢銷的洋貨。每當雨季來臨,江河爆漲,馬幫寸步難行,趕馬的營生就會大受影響,他們更盼望在這三條江上建一座“彩虹橋”。但千余年來,多少代人的期盼,始終沒有變成現實,可見這“橋”曲折艱難到何種程度。
承諾中的橋。馬幫過瀾滄江傣族土司領地的時候,土司女兒鳳芝愛上了馬哥頭的兒子林忠山,土司想阻止他們相愛,就提出一個十分苛刻的條件:林忠山必須在瀾滄江上架一座橋,才能娶走土司家的女兒。這是一個在那個年代永遠無法實現的條件,土司的目的就是想讓林忠山知難而退。但林忠山為了愛情,承諾下了建橋的重任。為信守這一承諾,林忠山不遺余力,一生為之奮斗努力,但最終也未能遂愿。
時間來到抗日戰(zhàn)爭時期,林忠山的兒子林雪峰為了完成父輩的遺愿,用十多年“走夷方”趕馬積攢下來的銀子,在瀾滄江上架起了用十八根鋼索和木板鋪就的吊橋,確實令各族群眾歡欣鼓舞。但為了阻止侵略緬甸的日軍攻占滇西,林雪峰又不得不把自己辛辛苦苦建成的大橋炸毀。
到了上世紀80年代,林雪峰的兒子江云,一個新中國的大學畢業(yè)生,當上了這一地區(qū)的民委主任。在改革開放的大好形勢下,江云和鄉(xiāng)親們一起,懷著建設美好家園的偉大夢想,終于在金沙江上架起了寬40米、長1000多米的高速公路大橋,實現了祖輩的心愿。這是《彩虹橋》的主線,也是100多年來各民族的奮斗史。
畢摩臆念中的橋。在民間,彝族畢摩法術無邊,其法力近乎于神,但對在金沙江上修橋之事畢摩也是一籌莫展。如何在金沙江上架一座橋?方圓百里的12個大畢摩,應用畢摩經的神力閉門研究了3天,最后得出結論:架江橋必須要有一個智慧超群的能人,擁有江石一樣多的財富,能把方圓百里的人團結起來,一起合力,才能征服金沙江。畢摩看似神秘,卻道出了事物發(fā)展的規(guī)律:只有共產黨領導的新中國,才能實現民族平等,實現各民族和睦相處,才能實現架江橋這樣美好的愿望。
民族團結之橋?!恫试茦颉肥且徊棵鑼懨褡鍒F結進步之作,謳歌的是黨的民族政策及廣大的民族工作者。56個民族團結友善、和睦相處,離不開這些默默無聞的民族工作者。他們就像一座座橋梁、一條條紐帶一樣,連結起各民族兒女的心扉,為社會和諧穩(wěn)定作出自己的貢獻。
彝族作家起云金畢業(yè)于云南民族大學民語系,長期在基層民族地區(qū)工作,熟悉黨的民族政策,熟悉當地少數民族的風土習俗,對少數民族兄弟有著深厚的感情。各民族之間的團結,也是他心中的一座橋。
《彩虹橋》描繪了“三江并流區(qū)域”的山鄉(xiāng)巨變,也是一部民族地區(qū)的社會經濟文化發(fā)展史?!安屎鐦颉笔且粋€隱喻,它既是現實中的橋,也是一座連接各民族的連心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