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好中國故事:新時代文藝的重要使命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文藝工作者要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闡發(fā)中國精神、展現(xiàn)中國風貌,讓外國民眾通過欣賞中國作家藝術家的作品來深化對中國的認識、增進對中國的了解?!碑斚?,以講好中國故事為明確追求的文藝新浪潮正蓬勃興起,涌現(xiàn)出一批頗有影響的優(yōu)秀文藝作品。例如,電影《湄公河行動》和《流浪地球》、電視劇《大浦東》和《啟航》、小說《大河風流》和《山盟》、報告文學《家園》和《縣委書記》等,均為這方面的代表作。這些文藝作品描繪了多彩、奮進的中國,弘揚了中國精神,凝聚了中國力量。當前,文藝創(chuàng)作在講好中國故事方面雖然取得了很好的成績,但尚有進一步提升的空間,而強化故事的深度和廣度,則是新時代文藝努力的一個方向。
1
豐富中國故事的精神內涵
新時代文藝要講好中國故事,需豐富中國故事的精神內涵。有深刻精神內涵的中國故事,并不僅僅依靠諸多外在的中國符號,如中國服飾、中國飲食、中國語言、中國建筑和中國地域風情等,而更側重于挖掘內在的中國精神要素,如中國情感、中國品格、中國氣質、中國思維和中國價值等。如果只偏重中國的器物服飾、方言土語、風俗習慣和地域景觀,而忽略了對中華民族內在情感、心理、氣質、思維方式與價值結構的深入挖掘,中國故事就會缺乏足夠的內涵和耐人回味的深廣魅力。所以,要講好中國故事,關鍵不僅僅在于描摹中國社會外在的形態(tài)面貌,更在于揭示其內在的精氣神——深入挖掘中國精神,深切把握中國大地的脈動和心跳。
令人欣慰的是,在豐富中國故事的精神內涵方面,新時代文藝已有一些比較成功的嘗試。如,電影《天上的菊美》就深入挖掘了藏族基層干部菊美多吉內在的精氣神——發(fā)自內心的責任感與熱情,真切鮮活的心靈世界。因此,由他平凡忙碌生活構成的故事就有了深層的文化意蘊。而以菊美多吉為代表的形象,可以說是中國精神的一種隱喻,是中國性格與時代精神的象征。
此外,電影《耿二驢那些事兒》、豫劇《重渡溝》、電視劇《啟航》、報告文學《權力清單:三十六條》和長篇小說《鄉(xiāng)村第一書記》等,也都體現(xiàn)了新時代文藝豐富中國故事精神內涵的努力。
2
融匯時代性與歷史性
新時代文藝要講好中國故事,還須融匯時代性與歷史性。這要求新時代文藝創(chuàng)作在以下方面努力實現(xiàn)創(chuàng)新發(fā)展:第一,立足時代、扎根現(xiàn)實,展現(xiàn)中國故事的時代特征。新時代文藝應立于時代潮頭,把握時代脈搏并傾聽時代呼聲,表現(xiàn)鮮活的時代精神,從而使中國故事打上不可磨滅的時代烙印,成為時代發(fā)展的號角。第二,洞悉歷史、扎根傳統(tǒng),強化中國故事的歷史底蘊。如果缺乏豐厚的歷史積淀,文藝工作者就難以創(chuàng)作出杰出的作品。所以,新時代文藝要堅守中華文化立場、體現(xiàn)中華文化精神,從而使中國故事既內含時代的鮮活底蘊,又承續(xù)傳統(tǒng)的文化血脈。第三,展望未來、放飛理想,彰顯中國故事的前瞻性與理想性。對時代現(xiàn)實的審視、對歷史傳統(tǒng)的回顧,歸根結底,都是為了未來的理想發(fā)展。因而,杰出的文藝作品總是與時代發(fā)展緊密相連,包含對未來愿景和理想前瞻的深沉思考。
可見,新時代文藝需沿著時間軸線延展,既反映中國時代現(xiàn)實,又折射中國歷史傳統(tǒng),還關注中國的未來前景。這樣,講述中國故事的文藝作品才能具有開闊的視野,溝通中國的過去、現(xiàn)在和未來,促成時代性、歷史性與前瞻性的有機交融。
新時代文藝已體現(xiàn)出融匯時代性與歷史性的某些努力。如,小說《山盟》由當下的扶貧工作切入,揭示農(nóng)村的生活現(xiàn)實和精神風貌,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但作品同時又超越時代并融入歷史視角。貧困的石家梁村是當年紅軍的發(fā)源地,巖壁上依然保存著刻于90年前的紅軍標語,扶貧書記石承及其扶貧對象冬哥、凱子等都是紅軍后代。這些細節(jié)的刻畫使扶貧故事有了歷史縱深感,因而可以連通過去和現(xiàn)在,同時也包含了對未來的思考。過去的革命事業(yè)、當下的扶貧工作、將來的鄉(xiāng)村發(fā)展,都必須依靠中國共產(chǎn)黨帶領中國人民不斷開拓奮進。所以,這一作品體現(xiàn)了時代性、歷史性與前瞻性的交融,因而蘊含深廣、意味豐富。
此外,電影《地久天長》《大路朝天》,電視劇《大浦東》《大江大河》,長篇小說《戰(zhàn)國紅》《大河風流》,報告文學《最好的時代》《東方啟動點》等文藝作品,也都體現(xiàn)了新時代文藝融匯時代性與歷史性的嘗試。
3
兼顧本土性與世界性
新時代文藝要講好中國故事,也應拓展中國故事的空間范圍,兼顧本土性與世界性。新時代文藝創(chuàng)作應努力做到以下幾點:第一,立足本土,強化中國故事的地域特色。中國故事是在中國特定地理環(huán)境及地域空間發(fā)生的,反映的是中國特定地域的人事物象與社會生活,所以,新時代文藝要自覺強化其地域特色。第二,放眼全國,表達中國經(jīng)驗。新時代文藝應自覺為中華民族代言、為全國人民代言,自覺關注復雜多樣的中國現(xiàn)實,肩負起時代賦予的文化使命。第三,胸懷全球,彰顯中國故事的人類情懷。這要求新時代文藝向全世界、全人類開放,自覺樹立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自覺表現(xiàn)當今世界共通的人性人情、共同的發(fā)展困境與未來命運,促進世界人民的彼此理解與溝通。
由此可見,新時代文藝也需沿著空間軸線拓展,既往小處細察各個地域,又往大處審視中華大地,還向更宏大處瞭望世界和人類。這樣,新時代文藝才能拓展空間范圍,溝通本土、國家和世界,促成本土性與世界性的有機融合。
令人驚喜的是,新時代文藝已體現(xiàn)出兼顧本土性與世界性的一些嘗試。譬如,電影《紅海行動》講述中國海軍突擊隊營救中國僑民的經(jīng)過,凸顯了愛國情懷,具有鮮明的本土性。同時,它又具有突出的世界性,表現(xiàn)了對每一生命個體的尊重,有濃郁的人文情懷。在這一故事中,本土性與世界性融合為一,體現(xiàn)出深廣的思想蘊涵。此外,電影《流浪地球》和報告文學《家園》等,也都是這類文藝作品的代表。
新時代文藝要講好中國故事,必須自覺強化深度和廣度,不能只聚焦生活的形貌,而應深入挖掘其內在精神與靈魂;不能只拘囿于一時一地的人事物象,而應看得更廣更遠。只有這樣,新時代文藝才能具有更深刻的思想蘊涵,文藝工作者才能真正創(chuàng)作出無愧于我們這個時代、國家和民族的優(yōu)秀作品。